登彼岸

心灵免疫/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我国的冠病疫情几近失控。每日确诊人数已经连续几周过万,甚至有些天已经超过2万。单日死亡人数也已经多日超过两百。即使政府加大力度施打疫苗,但是确诊人数始终居高不下。越来越多我们认识的人、朋友、同事甚至是家人都无法幸免被传染,虽然大多数是轻症者,但是重症者也不少。当中也看到有朋友的家人及父母染疫离世。

在我们目前如此严峻的疫情之下,我们已经来到自己或家人随时可能和病毒不期而遇的地步。在那一天真的不幸到来之前,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以期能避开病毒的危害,或把伤害减到最低。提升生理上的免疫力的方法很多,从网络上的资料,我可以将它们综合为以下几点:接种疫苗、均匀饮食、充足睡眠和休息、不吸烟不酗酒以及适量运动。但是单单只是提升生理上的免疫力是不足够的。我认为我们不仅仅需要在生理上增强我们的免疫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灵上增强我们的免疫力。

当国内去年出现第一波疫情随之政府发出第一次行动管控令的时候,马来西亚佛教弘法总会的总顾问玛钦德法师就呼吁佛教徒回到修行上来应对疫情。

在法师的号召下,马弘法总会推行了一系列的线上修行活动,其中又以慈心观静坐为主。所有这些修习当然不是让我们百毒不侵,拥有免疫的能力。这些并不是像某个“法师”所说的,观音菩萨回应他的祈求而降下的“神雨”,这雨就像疫苗,信徒们淋了这场雨后就不会染疫了。

增强心灵免疫力

如果要把它们说成是疫苗的话,那么佛法的各种修习其实是我们心灵上的疫苗,它们可以增强我们心灵上的免疫力。所谓心灵上的免疫力,不是让我们不会染疫,而是让我们可以更从容、更坦然的面对所有可能发生在我们或我们家人身上的不幸。佛法的修习是让我们复习和进一步认知到佛陀所教导的无常,乃至对四圣谛苦集灭道有更好的体会。那么当生命中的苦无可避免的出现时,我们内心会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和处理它们。

染上冠病比其他疾病对病人和家人造成的最大的打击应该是这些病人必须孤单的对抗病情,所有家人都无法获准陪伴在侧。比死别更折磨的应该是多少年迈的父母无法在生命中的最后时刻见到他们子孙,多少的孩子无法在父母最需要他们的时候侍奉左右。这些都可能变成内心中无法逾越的愧疚。佛法的修习,也许就能给予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智慧和心力。我最近就看到了一个佛友分享她父母最近双双因冠病孤单离世的不幸。不幸中的大幸是,她拥有足够的心力为自己的心灵转化。

另一方面,在这非常时期的修习,可以让我们更容易领会到佛陀所教导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让我们更容易放下我执。因此佛法的修习会打开我们内心的慈悲,让我们更能够和其他人守望相助。在疫情下,只有大家都好,我们才能好。只是自己一方的好,是不足够的。就像打疫苗,只有大家都打了疫苗才有可能把疫情控制下来,单单只是我们自己打疫苗是没有多大功效的。

让我们谨记玛钦德法师所说的:“冠病病毒必须被视为是给佛法修行者的一个提醒,去领悟修习的紧迫,从而能够克服我们内心的贪、瞋、痴,以利益有情众生的福祉。”这同时也提醒我们,佛陀教导我们的佛法中蕴藏了很多法宝,当中有许多是可以提升我们心灵免疫力的疫苗。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