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念达摩难陀长老/廖国民

达摩难陀长老对马来西亚佛教的贡献长达54年。
风声雨声:廖国民
从15年前开始,每年的8月31日,对我而言不再只是马来西亚的国庆节。因为在15年前的这一天,我们所有人都尊称为“Chief”的达摩难陀长老(K. Sri Dhammananda)离世长辞了。
从大学学佛时代开始便接触长老。那时候我在吉隆坡葛尼路的工大念书,周日时,工大佛学会会安排大学的巴士载我们离大学不远的十五碑佛寺参与周日供养和课颂。达摩难陀长老是十五碑佛寺的住持,那时候他还常亲自参与课颂,有时也有机会聆听他的开示。长老开示佛法时,常常会先念一段巴利文经文,然后再以英语讲解那段经文的意思。我也常常会产生错觉,仿佛是在聆听佛陀说法。
后来大学毕业后,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骑着摩哆到十五碑佛寺参与周日供养和课颂。也因此认识了很多佛寺里的朋友,特别是马来西亚佛教弘法会青年组的朋友。这些例常的周日活动对我影响至深。再后来我从参与者变成了活动的主办者。于是从只是出席聆听长老的开示到变成必须邀请长老成为我们的主讲人。
从不曾拒绝邀请
当时长老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德高望重的长者,要去邀请长老当主讲人还是很有压力的。结果发现长老其实平易近人,而且记忆中好像从来不曾拒绝过我们的邀请。
记得有一会我们去了几次都没有遇见长老,正担心时,有前辈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可以直接到长老的办公室看他桌子上的行事历,如果当天没有其他活动,我们直接把我们的活动填上去就可以了。 后来我还真的就以这样的方式邀请长老来主讲。
邀请长老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没有讲义。当时我们在筹办大专佛学营,大专生一般都喜欢有讲义。于是我们向长老要求提供讲义,结果长老笑着对我们说:“要讲义的话,就不讲了。”其实长老当时已经像是武侠小说中绝世高手那样出神入化了。每一次邀请长老开示,他都是上座后问我们今天的讲题是什么,待我们告诉他后,他稍一思索便开始滔滔不绝了。所以,要求长老提供讲义,就有点像要求绝世武林高手按照拳谱出招一样的不可行。
此外,其实我和长老并没有太多的个人接触。但是在长老病重至到往生时,我正好是马佛青总会长,因此有机缘接触长老。犹记得那时曾和马兴达法师到医院探望过长老。长老往生后,我和当时的马佛青总秘书麦丽贞也在十五碑佛寺协助处理一些丧事事务,特别是在华文通告方面。
译成中文——南传佛教首座
最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草拟华文通告时,我们想了很久才把我们惯常称呼长老的“ Chief Reverend ”翻译成中文的“南传佛教首座”。之后,这个词竟在华文媒体广泛使用起来。长老的葬礼中,借着马佛青的名号,我也是其中一位抬棺者。接着,我也和马佛青同仁一同到火化现场全程参与长老的火化仪式。那是我至今唯一的一次参与一个出家人的火化仪式。
15年了,我觉得马来西亚佛教界还没有任何一个法师能够取代达摩难陀长老的影响力。 每一年在长老的忌日,马来西亚佛教界仍然会举办各类活动纪念长老。
佛陀弘法利世45年,达摩难陀长老对马来西亚佛教的贡献长达54年。对于佛陀以及长老,我们可以回报的,唯有继续精进并让佛法久住世间。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一行禅师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