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疫情持续对佛教的影响

风声雨声:廖国民

因为冠病疫情而从去年3月开始的各类行动管制至今已经接近一年半,全国人民的生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马来西亚佛教,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在网上庆祝卫塞节。很多活动要不是改成网上进行,就是暂时取消。但是谁也不知道,这个暂时究竟要维持到什么时候。

无可否认,这次的大瘟疫的确给佛教带来了一些机遇,特别是让马来西亚佛教突然就进入了网上活动时代。很多佛教组织和个人其实一直都鼓励佛教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科技,进行更多的网上活动。而这个大瘟疫逼使几乎佛教组织都必须想方设法的,只要能够,就把活动挪到网上进行。不能否认的是,网上活动确实有比实体活动更优越的地方,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没有局域的限制。一场由马来西亚佛教组织所办的普通弘法也能邀请来自其他国家的主讲人。

以马来西亚佛教发展基金会为例,该组织最近办了好几场由台湾讲师主讲的讲座。这要是换成实体活动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必须投入一笔不小的费用承担讲师高昂的飞机票及住宿。而且,讲师也未必有时间或乐意特意飞来马来西亚讲一场讲座。从金钱和时间效益来看,对主办方和讲师这都是不太值得做的事。但是网络讲座却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主办方无需支出大笔费用,而讲师甚至可以足不出户。

网上活动缺乏交流

然而,这样的优势毕竟只限于一些如讲经说法的讲座会。当然一些较大型的活动,如马佛青最近刚举办的线上国际论坛。饶是如此,其实它也有其他的局限。我个人发现最主要的局限是网上活动缺乏交流,可以说讲师和听众几乎没有交流。以我个人的经验那就像是在做电台广播节目,对着空气在说话。而听众之间更是零交流了。这长远来看对佛教发展是个不利的影响。因为它会妨碍佛友之间建立法情。而佛陀曾说过,法情是我们菩提道上很重要的资粮。此外,这也必然影响佛教会发掘和培养接班人。

此外,佛教还有很多活动是无法在网上举办的。就算是改变形式的办了,也是和原本的活动有很大差别的。这样的活动包括各类法会、供僧、禅修营、各类生活营等等。这些活动中,其中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参与者能有切身的宗教体验。比如大学生或青少年的生活营,除了当中透过讲课要传达的佛法和各类知识外,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希望这些年轻的营员可以经历一些宗教活动,比如早晚课、禅坐等等。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学习群体生活。当这些生活营改成网上活动时,那么这一些目标就无法做到了。

难以开展新的信徒

同样的,一些法会通过直播和视讯会议的方式,把法师和一些负责人在道场进行着的法会让其他只能留在家的信徒“参与”。但是这样的参与,我始终觉得是隔了一层的。就像观看旅游纪录片是无法等同于到当地旅游。而且这样的方式应该是只能维持现有的信徒,难以开展新的信徒,而像供僧法会、卡提那供僧衣节则更是无法通过网上进行。因为供僧必须是在家人亲自把供品交给出家人,而无法在网上进行。

去年因为政府的行动管制,大多数寺庙都取消供僧衣节,但是也有寺庙的卡提那采用了车上供僧的模式,就是类似快餐“得来速”的模式。当然供僧可能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但是我个人的浅见是,以上的模式长久下去会影响信徒的宗教情操。同样的后果也会发生在网上的卫塞节庆典,包括网上浴佛、点灯等等仪式。

无论如何,目前马来西亚疫情始终无法改善,马来西亚佛教也无可奈何,我们也只能尽量通过上网来维持我们佛教信徒。希望疫情可以早日结束,让我们可以早日继续之前的弘法利世,以续佛慧命。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