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彼岸

酒的禁忌/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最近马来西亚因为一个威士忌酒的名字而闹得沸沸扬扬。我觉得触动许多人的神经线的其实并不是酒的名字,而是酒本身,因为酒在不少宗教里都是禁忌品。当然虽然同样把酒当成禁忌品,不同宗教对待酒的态度还是有所不同。

佛教里一样有不能喝酒的戒律,但是我接触过的很多非佛教徒并不知道佛教其实禁止信徒喝酒。这说明了一点,佛教徒并没有大声嚷嚷他们不能喝酒,实际上不少佛教徒本身也不把这个戒律放在心上。这当然和佛教对戒律的态度有关。佛教不把戒律看成是“旨意”,自然也没有犯戒后将得到惩处的说法。

在佛教里,戒律是一种修持。戒和定及慧合起来就是佛教的三学戒定慧。慧指的是智慧或般若,定则是禅定或正定。而戒就是戒律或戒规,是三学的基础,是出家和在家的佛弟子都必须持守的。戒律中最基本的是五戒,也有衍生的八戒、十戒、具足戒等等。一般上当我们提到戒,多数人都认为那只是我们不该做的事。但是其实佛教的戒学可以分成“止持戒”和“作持戒”。止持戒是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戒律,就是我们不该做的事。而作持戒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

“不饮酒”是第五戒

“不饮酒”就是最基本的五戒中的第五戒。尽管不饮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之一,但是酒对于佛教徒从来不是必须避忌的事。所以佛教徒不会回避出席有喝酒的场合,实际上,喝酒的佛教徒也大有人在。而且,虽然不饮酒明明就是五戒之一,但是在佛教界内却一直有着“佛教徒能不能喝酒”的讨论。这个议题从我在大学初接触佛教开始直到现在都一直有人在讨论。尽管大部分人认为佛教徒不能喝酒,但是也有人认为只要不喝醉,佛教徒其实可以喝酒。甚至我还曾在佛法讲座上听过有主讲人公开表示他常常在社交场合上喝酒,也就是所谓的“社交饮酒”。

虽然中文的这一戒律就是简单的“不饮酒”,但是如果你曾经诵念巴利文的五戒,你应该会发现,这一戒条其实是五戒中最长的,因为它其实应该是“不服用任何麻醉意识而导致我们犯错的酒或麻醉品”。也许就是因为这戒条不是简单的“不饮酒”,所以才会有人认为只要我没有因为喝酒麻醉自己以致犯错,那么我就不算犯戒。

重新诠释第五戒

此外,一行禅师甚至把第五戒的范围更放大,他重新诠释的第五戒不仅提到“我决心不再滥用酒精和其他麻醉品”,也进一步提到“不再摄取含有毒素的食品和其他东西”,而这些其他东西就包括了“诸如某些特定的电视节目、杂志、书籍、电影以及交际”。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沉迷在任何会麻醉意识的事物——最明显的就是吸毒,当然也包括其他如上提及的事物如电视节目、书籍等等——我们其实也犯了第五戒。

无论如何,正如前文提到,戒律是佛教徒个人的修持,所以,佛教不把犯戒的人看成是有罪的人。既然戒律是一种修持,犯戒只是说明了,我们的修持还没有成就,我们必须继续努力。所以,我们不必去对喝酒的佛教徒作出任何道德批判,更何况一个喝酒的佛教徒未必就比不喝酒的佛教徒没有修持。因为衡量一个人必须是全面的。更重要的是,实际上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去衡量他人,毕竟戒律是让我们增进自己的修持,而不是去规范他人的度尺。

 

 
 

 

反应

 

登彼岸

缅怀一行禅师/廖国民

风声雨声:廖国民

享誉国际的一行禅师于2022年1月22日在越南顺化归原寺圆寂。一行禅师应该是在国际间,特别是在西方社会里,知名度仅次于达赖喇嘛的佛教僧人。他在法国创办梅村禅修中心,并以此为中心向全世界推广佛教正念禅修,因此也享有“正念之父”之美誉。

一行禅师时常到世界各国办巡回正念禅修营,但是马来西亚往往不在他的行程中。因此国内有一批他的弟子多年来一直积极争取禅师可以到来马来西亚。这个愿望终于在2010年实现。在已故挚友罗玉萍居士的努力下,一行禅师终于在当年的东南亚之行把马来西亚加入成为其中的一个站。当时玉萍是马佛青的署理总会长,于是马佛青成为主要的承办单位,并邀请我成为筹委会主席,而她则担任秘书。

玉萍是一行禅师的弟子,跟随禅师修习多时,也曾经到过法国梅村参加长期的禅修。而我却是一个不精进的佛弟子,不曾参加过任何禅师或他的徒弟的禅修。不过,幸好我还曾经读过一行禅师的著作,因此对于禅师不至于是一无所知。实际上,一行禅师是我非常崇敬的法师。我阅读不少他的著作多年,因此2010年在吉隆坡机场第一次看见禅师时,内心确实是有些激动的。当年已经是85岁高龄的禅师,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随和也平易近人

更大的激动是后来一行禅师竟然出席了我们的欢迎宴,因为我们很早便被告知,一行禅师不出席欢迎宴之类的活动,所以我们并没期待禅师会在欢迎宴出现。基于对禅师的崇敬,一开始我是很拘束的,但是却发现一行禅师其实很随和,也很平易近人。同时也发现所有梅村的师父们都很随和,所以我们这些比较没有太多礼节的马来西亚信徒很快就和随行的法师们打成一片。除了一行禅师,我还特别记得真空法师。她是一行禅师的大弟子,现年72岁的她在欢迎宴上为我们唱歌,歌声动听,旋律优美,歌词更是有深意。

我觉得当年一行禅师的静修营最大的特色就是那是一个快乐的时刻。一行禅师喜欢使用愉悦的字眼,如快乐、祥和、喜悦、美丽等等。实际上,一行禅师2010东南亚之行的主题就正是“这是个快乐的时刻”。静修营的主题则时“祥和及喜悦的步行”。在整个静修营期间,禅师及梅村的僧众们也是一直强调祥和喜悦。而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详和喜悦的,应该就是梅村的歌了。

对于一行禅师的开示特色我也印象深刻,那就是虽然他说的是英语,但是他在白板上写的却主要是中文字。对懂中文的人来说,这可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师父的开示,尤其是不少时候师父是只写中文字而已。一行禅师开示的另一个特色是他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用很生活化的例子来解说深奥的佛理。禅师喜欢引用花、水、云、树、山等自然景物来做譬喻。而且很多譬喻非常有诗意。

文字象行云流水

一行禅师著作等身,最著名的应该有《故道白云》、《步步安乐行》、《正念的奇迹》、《活得安详》等等。禅师有很强的诗人艺术气息,这也反映在他的著作中。他的文字总是行云流水像诗一样的优美。但是与此同时,却也带给读者很踏实的佛法教育。禅师在他的著作中有很多很生动的佛法教育,让我受用无穷。其中一个例子是我年轻时读过一行禅师的《你可以不生气》。多年过去,书中的内容我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但是书中说的要像一个妈妈对待她的婴孩一样的照顾你的愤怒、拥抱你的愤怒,却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里。

其实,一行禅师给我的不只是感性上的感触。他的著作中另一个让我常常引用的则是他提出的14项正念的修持。禅师把佛教的戒律解说成为“正念的修持”。而且从五戒引申成为14项正念的修持。特别是在这正念修持中,禅师在其中3项(摘录在此文之后)提到了社会公义。这应该和一行禅师早期注重介入社会的“入世佛教”有关。但是后期的一行禅师却如此诠释入世佛教:“入世佛教意味着我们无论在做什么都要无时无地的修持正念。当我们独处、步行、安坐、喝茶或准备早餐,这些都可以是入世佛教。”

如今,禅师已经圆寂,正如2010年我们所说的那样,一行禅师以后不可能再来马来西亚带领禅修营。就像佛陀所说"见法者见我",所以缅怀禅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我们今后继续透过禅师的著作向禅师学习佛法。

摘录:

第十项正念修持:护持僧伽

觉知僧伽(Sangha,也泛指佛教群体或组织)的本质和目标是修行智慧和慈悲,我们发愿不利用佛教群体为个人谋取利益或把佛教群体沦为政治工具。然而,一个宗教群体一定得采取鲜明的立场以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并致力以不造成派别对立的方式改变有关情况。

第十一项正念修持:正命

觉知暴力和不公正已经发生在我们的周遭和社会中,我们发愿不以有害于人类和自然界的职业维生。我们将尽力选择能协助我们实践智慧和慈悲的生计。觉知全球经济、政治和社会现实,我们要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消费者,不支持剥夺其他生命生存机会的公司。

第十三项正念修持:布施

觉知剥削、社会不公、偷盗和压迫所产生的痛苦,我们发愿长养慈悲心,并学习维护人类、动物、植物及矿物的福利之方法。我们要行布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物资与真正需要的人分享。我们要尊重他人财产,但将尽力阻止任何人以损害他人及其他生命的方式敛财。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