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一种香料 俘虏三大民族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黄姜——跨越大马3大民族的香料,已融入日常中。

黄姜在印裔生命礼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出生的孩子要洗黄姜牛奶浴象征迎生;婚礼前夕也举行涂抹黄姜仪式(Nalangu)带来净化和祝福;往生者则以黄姜涂抹双眼,取其灭菌意涵借此安其魂魄,希冀来生投胎好人家。

笃信回教的回教徒也采借黄姜,染上色,在婚礼上撒米镇煞,也意喻丰腴的意思,这是其他西亚,同为回教国家,如伊朗、阿富汗、土耳其所没有的现象。

后来,这一股吃黄姜风潮竟然蔓延到华人社群,变成新生儿的弥月黄姜糯米饭搭配咖哩鸡、红鸡蛋、红龟糕,摇身一变,成了南洋版混搭风。

我所说黄姜,就是马来文称为Kunyit的辛香料,发生在日常也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甚至漠视它的存在,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从印度到东南亚

据考证,姜黄系由西元前印度商贾带来东南半岛,再发展至全东南亚国家。邻国印尼有以三角圆锥状堆迭而成的敦本饭(Nasi Tumpeng);泰国代表菜黄咖哩(Yellow Curry),温醇浓郁,深得每一位旅游泰国必吃也必学的经典;以香蕉叶当容器的柬埔寨海鲜蒸蛋(Amok Curry),其中橘黄色来源也是黄姜;越南著名的虾饼(Banh Xeo)利用黄姜粉制作米皮,搭上各种香草蔬菜一起食用,既清爽又脆口,很受大家欢迎。

西班牙殖民菲律宾期间演化产生的Arroz Valenciana亦运用大量黄姜借以替代番红花,再加上新鲜椰奶煮一锅海鲜饭,根本就是番红花饭的复刻版;曾被昂山素枝喻为法国马赛鱼汤之称的缅甸国民鱼面(Mohinga),黄澄澄颜色就是黄姜。

黄姜食品融入日常

黄姜近在咫尺,我们从小吃到大,却甚少发掘各种香料的食疗作用,一直到近年台湾人吹起一股“食黄姜”热潮,发现内含姜黄素能防治阿兹海默症。2001年,一篇发表于《美国神经医学杂志》一段话引起关注,研究者发现印度65岁以上的老人相较于美国罹患此疾病发生率不到一半,可能是因为在咖哩中大量食用黄姜有关系,对我们习惯每天摄取黄姜的国度自然不是问题,但对不尝辛辣或不好此味者,则以保健品的方式来服用,强调:“高黄姜素,友善种植”。

台湾农友建议消费者把黄姜粉放入热牛奶或豆浆中饮用,借释出的微量油脂让人体更好吸收,同时强调有机生产。

保健兼美容功效

每年10月至翌年春天正是黄姜盛产的季节,为了刺激销售量,各式各样产品应市:姜黄面、姜黄饼干、姜黄面包、姜黄凤梨酥、姜黄布丁等,琳瑯满目,更多业者发挥创意,推出新鲜黄姜茶、黄姜火锅到大人小孩都爱的黄姜炸鸡……在台湾,黄姜就是保健食品。

黄姜对东南亚人的饮食记忆一直停留在膳食以及上色调味料。随着时代的变迁,姜黄身价已不能同日而语,除了保健还兼具护肤美容效果,比如2009年雅诗兰黛(Estée Lauder)与香奈儿(Chanel)双双推出有美白护肤效果的乳霜、2016年契尔氏(Kiehl's)推出莓果姜黄精萃亮面膜,大大提升了黄姜在美容美妆界的能见度,事实证明6000年前阿育吠陀两大古籍《阇罗迦集》及《妙闻集》早已当作皮肤用药。

从特定族群饮食到融入日常生活,黄姜就在你我身边,怎能视而不见?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