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带来20年潮汕老卤汁 一碗白粥,一块卤味
报道|吴梅珍
摄影|王宥文
【潮食奏起】系列五
【头家潮州粥】
地址:31, Jalan Radin Anum,
Bandar Baru Sri Petaling,
57000 KL
电话:012-300 8326
营业时间:10am-12am

头家潮州粥这样的餐饮经营模式,在不同地区的潮菜氛围中,有着“潮州粥?白粥店?还是潮州打冷”的叫法。
在吉隆坡大家比较熟悉的说法是:潮州粥。这类“潮州粥”的既定菜色就是有一个玻璃橱柜悬挂着一横排土黄色的卤鸭,卤鸭底下搁一个砧板砍鸭切肉专用。总之在潮州粥店,白粥、卤味是必有的标配。当然还要配上潮州咸菜和三两简单的炒菜;潮州打冷也是一个吃潮菜常会听到的字眼。近代人们在诠释这个字眼都专注于“冷”这个字眼。一些师傅会解释打冷泛指一些冷菜。譬如鱼饭、冻蟹、卤味、生腌。
但这些字眼的“约定俗成”是有一些历史背景酝酿而成的。有一些说法。相传上世纪50年代。当时在香港卖夜宵、卤味的潮汕人多肩挑扁担、箩筐,沿街叫卖。同乡人见到要买,就用潮汕话招呼一声“担篮啊”(担篮子的,音近粤语发音的“打冷”)。港人不懂什么意思,反正也依葫芦画瓢,称呼那些卖潮州小贩,日久,潮州“打冷”就成了“潮州菜”的泛称了。
其实,潮州话中的“打冷”的本意是打人。 为什么把“打冷(打人)”归意为“去吃潮菜”呢?话得早年香港时局混乱,帮会争斗厉害,经常有白吃。当时皇后街有许多潮州小食店,潮州人非常团结,如果遇上想要吃霸王餐的,各店之间就会很快的联合起来揍这些人。于是习惯中就把“打冷”(打人)与潮州菜联想起来了。岁月更替香港“打冷”失去了“打人”的原意而意义变成“吃潮菜”了。
虽然潮州打冷有吃潮菜的含意,但它毕竟是由街头文化演进而成的。一般都是泛指潮州大排档所经营的饮食。走的是平民路线,与各高档酒楼里那做工精细价格高昂的潮州菜有所区别。格局就像吉隆坡一带常见的经济饭档。只是大众为了易于区分都将潮州经济饭这一分支简称为“吃潮州粥”。



中国潮汕味道
头家潮州粥是两个月前刚崛起的“潮州粥”主题餐厅,主打的是中国潮汕味道。
卤味师傅石伯义说:“头家这家的经营模式在潮州就很简单易明的称做白粥店。一开始这类白粥店走的是低端路线,接地气的消费,但近年已经演变成中低高三个档次都能够接受的店。现在潮州这些新模式的白粥店全部有融合一些高端的海鲜产品在里面,人均消费上百令吉也有,数十令吉都有!一开始像我们头家是有低端路线的。”
在大马潮州粥店铺通常由:一卤水类,二是腌制品,三是熟食类组成。中国潮汕派多了一味“鱼饭类”。只是由于懂得欣赏的人不多,站在不浪费的角度,店家采取一个预订制,就是想要品尝店里的鱼饭(巴浪鱼饭)和潮州蟹饭,只需前一天预订就可以了。
被中国潮州人称做巴浪鱼中文名蓝圆鲹。但一些说法,也注明,巴浪鱼也是类似甘榜鱼、竹荚鱼、黄尾鱼仿间常见的一些银亮中泛蓝的廉价小鱼。头家给记者蒸出来的鱼饭,卖相就像甘榜鱼。配普宁豆酱吃,一流。价格也不高,一尾6令吉,蟹饭只是半只14令吉。值得一探。


特色就是米水分色
老一派聊起粥或者潮州话中的“糜”都会语重心长的提醒,昔日的潮州人是“穷”才被迫“呷糜”的,一把米煮成饭只能一个人食用,煮成粥却可以让三四个人同时吃饱。潮州粥的特色就是米水分色,咕噜咕噜下肚,很容易入肚,也很容易饱。吃潮州粥,丰俭由人,一碗白粥,一匙的卤汁、咸蛋、菜脯就可以裹腹了。生活富裕可以叫多一些小菜,吃一番滋味。
今时今日吃潮州粥,是一味奢华的享受。
第一次在头家,两人共餐,见菜心喜,叫得有点多,一分卤四点金(现代潮汕人多称它卤猪小蹄)、卤鸡爪、卤豆腐、卤五花肉、潮州煮咸菜、梅菜焖五花肉、亚叁菜、红烧大白菜、一粒潮州咸海鸭蛋、2碗白粥、一壶茶,消费是100令吉70仙。100令吉贵吗?每人基本消费50令吉。若以品质来品论那一顿饭,会让人满意。


无卤不成潮州粥店
潮州粥店若没有卤味,客人会觉得不正宗。
头家的卤水部是由来自中国潮汕的卤水老师傅石伯义坐镇,拥有超过40年制卤经验的石伯义自称属于“咸香型”的卤水做法,离乡来马,他就提了十多公斤的20年老卤水一起混进他的新卤水。所以纵然是在完成烹调卤味的午后三时走入他的专属厨房,整个空间都迷漫着一股卤水咸香。
他打开半人高度的卤水白钢锅,只见一大布袋的香料包在卤水上浮沉,掏了一舀的油,他说:“一锅好的卤水一定是油水分离的,水上的油才是香的来源,一锅好的卤水关键就在这一层油。没有这一层油,它的香气就不足。”
香料包里有八角、桂皮、豆蔻、陈皮、草果、南姜等香料配方。师傅在烹调时还会以白糖、冰糖、鱼露和少许的酱油、盐做调味。
料都是辅料
“香料都是辅料,我们的卤味强调的是辅味的香在隐隐约约的发酵,却绝对不能抢去食材的原香。这才是一份好的卤味标杆。潮州卤味中南姜是很重要的香料。大马南姜都是嫩姜多,我们中国南姜都是老姜,香气特好,在中国我们只要下一块南姜,在大马要提到同样的南姜味香,我们要下三四块才能炼出中国南姜在卤水中的味感。”
头家的卤味中,推荐的是卤五花肉和猪小蹄。卤五花肉尤其要肥瘦兼俱才叫好。鸡爪、猪大肠则是配酒闲聊,瓜子的替代品。




潮州粥店新风气:捞汁小海鲜
生腌有潮州毒药之美名,意思就是一试就会深爱,戒也戒不掉。可是,生腌有部分人的肠胃受不了。可是又喜欢生腌的味道。因此有视频分享了低温处理海鲜再浸泡生腌酱汁,也就叫捞汁。味道依然咸美,只是海鲜是熟的。由此蔚成一股捞汁风,头家每日都会推出两款捞汁小海鲜:捞汁啦啦和捞汁鲜鱿。


今日营销
好品质为目标
老板放话:品质要先做好。
所以头家连一个咸蛋、酸菜、普宁豆酱,只要有必要,就特地从中国潮汕进口。就说一个咸蛋,为什么要特地追求中国潮汕进口呢?主厨的理由是,潮汕的咸蛋是用在海边成长的海鸭子腌制,腌制期18天,可能是海鸭子都是吃海里的生物,油脂丰富,蛋黄剖开是有一滩的黄油溢出。
建议吃法:
先用筷子刮蛋黄吃,蛋白咸,才捞在白粥里吃。这样才能吃出其味。海鸭子天然,并不是每一个剖开都是呈橙黄色的,有些色泽呈灰蓝,客人不要担心不是坏蛋,风味一样好。
下期预告
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林家光觉得很多传统的潮菜在本地渐渐消失了,特地召唤了一群潮州弟兄烹调了一桌的“渐渐消失”的潮州菜。
潮州男人爱下厨 正宗潮菜生吃鱼皮

【潮食奏起】系列六(完)
报道|吴梅珍 摄影|苏汉成
2024年祖籍潮州的马来西亚商人陈国选自资出版英文版《潮州风味》书籍,封底用“旅程”两字和一段小段文:“探索由中国潮州迁移南洋带来、世世代代相传的潮州菜,并记录其制作方法,避免被后代子孙给遗忘了。”
“潮食奏起”完结篇采访了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总会长林家光,他语带感慨的说:“很多人对于潮州菜的认知就是卤味、蒸鱼、潮州粥,近年还多了生腌、鱼饭、冻蟹,却不懂潮州菜菜类之广是难以言喻的。我在潮汕乡亲们曾带我去一家餐馆,那家餐厅每一天摆卖的菜色就有300多种,光是小吃就可以整上百样。找个机会我安排人煮一些潮州家庭都可能没在做的潮州菜,譬如潮州鱼生……”

言犹在耳,数天后,会长雷厉风行的安排了一场“潮宴”,通过潮宴和《潮州风味》作者陈国选的专访,不仅更深入认识到一些逐渐消失的古老潮菜,更值得深思的是,透过饮食文化解读到潮州人如何利用所谓的“变角料”铸造出一道道俏丽美食。

潮州男人都善厨?
不懂是无独有偶,还是潮州男人都很善厨?当天聚集在会长家里负责“潮菜家常菜”的都是潮州男。会长林家光负责熬煮海鲜粥与潮州蒸斗昌;会长哥哥林家盛着手炒了一道潮州式炒生面和潮州柠檬炖咸鸭汤;陈国选《潮州风味》的作者带我们认识潮州鱼生、猪头粽和三种由边角料腌制而成的杂咸(腌姜、腌芥菜茎和腌芥兰菜茎)。

现在很多厨师提倡“最少浪费的烹饪”(Minimal Waste Cooking),或“零浪费美食体验”(Zero Food Waste Dining),“善用厨余”等厨房运动,却很少人注意到,潮州人饮食文化中处处都彰显该籍贯“节俭惜物”的籍贯特质。
杂咸是潮州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环。潮州人制作杂咸的初心肯定是为了节俭、不浪费,但由于潮汕杂咸风味独特,后来经济转优时,很多人都是刻意腌制杂咸。
潮汕杂咸何时开始杂咸已经无法考证,只是清代,潮汕的城镇中已经出现了专业加工和出售多种杂咸的商店,俗称“杂咸铺”。种类可以多达上百种,有时连老板都叫不出名字上的一个所以然。

腌制的咸物
说到杂咸这个名字,直译名称可以了解它是“腌制的咸物”。杂多味咸。潮汕杂咸大致可以分为荤素两大类。素菜类多是利用日常生活所见的白萝卜、芥菜,包括当地产的橄榄、花生等制作;荤菜则多是利用潮汕靠海吃海的特性,大马人最熟悉的就是咸鱼、咸蛋和腐乳。
口操英语的陈国选说:“我唯一擅长的方言就是潮州话。退休后就做了两件事,一是研究家族历史,二是整理家族资料。妈妈离开之后,家里失去了厨子了,婶婶也老了,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因为爱吃有跟着她们学厨,有感于此,才会想要写一本书记述从小吃到大的潮食。
“我不是写作人,胆粗粗出版是想到,一定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做这样的事,我先做了,别人有错误就会想到怎样去纠正它。如果我完全不整理成书,人们根本无头绪应该如何整理潮菜并整理成食谱。万事起头难,有人做了先锋,未来就有继承者了!这是我出书的本意,希望带动更多人去保留潮州风味,也给我孩子留下一个宝贵的家族饮食文献。

厨余变美味
他也说:“潮州人做这些腌菜因为它是厨余。芥菜、姜、芥兰都是我们家常用菜。芥菜茎和芥兰茎常会被一些不懂得处理或懒人嫌弃并丢掉。可是懂得欣赏的人却知道,这个部位只要细心削除它的外皮,菜芯是非常鲜嫩好吃的。这些厨余只要稍加处理、切小块,洗净晾干,随着个人喜好可以盐、酱油或者豆酱做腌制。
“一般上,一至两天就可以享用了!重点是:要咸香脆口才好吃。软泡了或者搁久了,就不可口了。”

入秋才吃鱼生
记者曾在中国潮汕品尝过潮汕鱼生,中国当地都是入秋之后才告诉吃鱼生。除了是鱼生主要用鱼草鱼入秋以后格外肥美,且也是天气开始转凉,鱼生不容易变质。
大马人对“鱼生”文化的印象来自农历新年的捞生、顺德餐厅的“鱼生文化”,都是广府文化。潮州虽然也是隶属于广东省内,吃法上比较偏向顺德那一派,他们的鱼和蔬菜、酱料都是各别分开的。要吃时,潮州人都是自己拿一个碗,先放酱料,接着才加入自己喜欢的生鱼片和蔬菜。

最“鱼尽其用”
只是在林家光遇见的“潮汕鱼生”是我吃过中,最“鱼尽其用”的。一般上大家印象中的“鱼生”,就是将生鱼肉切薄片,陈国选调理的鱼生,却还添加了生的鱼肝、鱼油。(就是一滴油都不肯浪费的潮人才会想到连鱼油都要物尽其用吧!)
陈国选表示:“我听过家里长辈说,当时连鱼皮都是生吃的,可是我真的接受不了。鱼皮我是煮软,再切小件,混了一些油夹着吃。鱼皮在空气中搁久了就会粘在一块,所以我要一直添油,确保它不会粘住。
“传统的鱼生都是比较偏好绿色系的——白萝卜、黄瓜、姜、潮州人最爱的香芹都是必有的。来到大马过年吃鱼生想要添加色彩,后期就加了黄梨、红萝卜等元素。配菜可以随客人喜欢随意添加的。”

生鱼肝和鱼油
潮州人沿海而居,可以说大部分潮州人都是吃海鲜长大,对于“鱼”的认识比一般人懂。
陈国选问说:“你知道中国人将鱼细分成5类吗?第一类是活鱼,适合生吃的;第二类是离水且已经没有生命的鱼;第三种是鱼干(捕获卖不完就会晒干);第四种是腌制过的咸鱼;最后一种则是用来做鱼露的鱼。”
基于职业精神,记者夹了一块生鱼肝和鱼油一试。纵然是千锤百炼如我,也要说一句:“离……深爱,还有一段距离。”
潮州人,真的服了!





澄海猪头粽
澄海猪头粽又名首花,是潮汕著名的传统小吃之一,历史悠久,驰誉中外。可是在大马别说其它籍贯人,部分潮州人连听都没有听过这道美食。
陈国选在书中篇幅的“猪肉部分”介绍了多道潮州猪肉料理:猪脚粽、猪脚冻、猪杂汤、五香、猪肠胀糯米、光煎、蒸五花肉,猪头粽就是其一。

猪头粽不是粽子
猪头粽不是粽子,是猪头(耳朵和鼻子、脸颊肉部分)加了香料卤制,并压缩而成的脆口小吃。它的作法是先将猪耳朵鼻子脸颊煮去血水(过程可下香茅、风柑叶除去猪臊味),搁冷块薄片,接着随香料和酱料煮大约30分钟,煮好后用白布包裹并压缩成一大包,冷切,切成一块块就是品尝了!
陈国选的说法,昔日一些祭礼上需要用到猪头,祭拜后潮州人不舍得可以食用的猪头被浪费了,于是就想出了猪头粽的美味吃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