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天主教/回教/佛教都爱?
把乳香融化在焦糖里搭着奶酪食用。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一缕缕轻烟初闻像塑胶又带微微松树香气飘散在马斯喀特(Muscat)穆特拉(Mutrah Souq)市集,时而有脂香让人联想到五花肉,哎呀,这里可是阿曼,所幸没有人发现我脑袋闪过的念头!
很快地,嗅觉被一股尤加利味道狠狠占据,稍稍平衡自己脑补热熔胶画面,最后浮现木质苦调的尾韵,我正疑惑到底是哪一种香料,或者那一道食物有这等变幻莫测的风味,市集的哈士马先生指着一堆看起来很坚硬,长得像透明燧石状:“从祭祀到厨房,甜咸荤素皆宜”如此神奇,让我想要一窥究竟。
颜色、香气、结块大小决定乳香的价值。
祭祀场域见踪迹
在古老的东方,用作祭祀是花椒,据《诗经·周颂·载芟》提到“有椒其馨,胡考之宁”,以有香气的酒敬奉祖先必能安宁。
若此,在西亚肯定非乳香莫属。自古以来天主教、回教甚至是佛教祭祀场域都看见它的踪迹。《圣经》中东方三博士献给耶稣诞生的3个礼物之一就是乳香;与没药和黄金齐名,清真寺净化空间,借薰香赐福,离神的气息更接近;无独有偶,藏传《孔雀明王经》在众多香料当中,它一直是改变磁场,入禅行香的不二选。
乳香柑橘鸡肉吃得出苦味,阿曼人最爱这一味。
北印度咖喱其中一种香料就是乳香。
受皇亲贵族喜爱
乳香产自漆树科的树脂,如橡胶一般在树身划刀之后流出汁液,一旦接触空气随即硬化,树皮表面就像是眼眶含泪再微微渗出滴下,因此有了乳香泪滴的别名。
这种泪滴(Tear)树酯源自古法语的“francencens”意喻纯净的香料,在更久远之前,古埃及、古希腊,人们用作焚香庆典以及木乃伊防腐,深受皇亲贵族喜爱,考古学家在20世纪打开图坦卡门法老王的墓穴竟然散发出一股松树香令人啧啧称奇。

乳香蛋黄浓汤味道好醇香。
骆驼商贾运送乳香
乳香之路(The Frankincense Trail)在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位于安曼南部的佐法尔(Dhofar)自古以来就是以乳香闻名,在中世纪曾是必经之地,他们靠着绵延不绝骆驼商贾运送至埃及、耶路撒冷然后再辗转送往罗马、波斯、印度,全长达3000公里。
后来因为气候变迁,沙漠中的绿洲大量消失,陆路交通越来越困难,加上中途常有土匪出没,增加商贾风险,其中最关键的莫过于安曼成功开拓中国广州及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每年出口达上百吨,北宋时皇帝尊崇道教,对乳香的消费大增,“道场科醮无虚日,永昼达夕,宝香不绝……袭庆奉祀,日赐供乳香一百二十斤”,乳香之路才终告结束。
袅袅升起幽微复合物蒎烯能让人放松心情。
东西方医学效用
除了闻香、祭祀、防腐,乳香在东方医学中“辛散温通,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散滞功效”,同时也有消肿止痛,常用作活血化瘀消痈;西方医学说它是精油之王,近几年在各品牌美妆界异军突起,主要是因为有助于健康细胞再生,养肤润肌,并且起收敛作用,这不正是现代熟女最需要的逆龄保养,难怪卖得火热。
现代人各种压力排山倒海,我最常用数十滴乳香精油泡澡,僵硬身体马上松懈。经2019年一篇《油科学》(Oleo Science)期刊研究“乳香能缓解失眠,有助于缓解高压。”这一招还真管用。
入菜,在东方甚少,西亚地域可谓多姿多采,从甜味软糖到冰淇淋,布丁和蛋糕无所不在。回教国家最爱用柑橘搭配乳香调味或者变换多种口味浓汤,各式各样坚果类,诸如开心果、腰果、杏仁果还有搭囊饼、面包的烤羊肉、牛肉,嘴里尝着香气浓烈,辛辣度却相对温驯的咖喱,不愠不火才是西亚咖喱正字标记。
西亚甜点总是带一股木头香,其实就是乳香。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新鲜的胭脂籽易溶于水。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干燥之籽易溶于油脂。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心型蒴果乍看像红毛丹。
成串火红很吸睛。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汤面浮出的就是胭脂油。
绕着一圈橘红色雷丝米线是中越代表。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鱼板也需要妆容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