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起来“咯吱咯吱”响 它是日式调味料代表

种子状似缩小版的肾形,油脂非常丰富。
香料寻奇|陈爱玲(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4年前再度走访东欧的蒙特内哥罗(黑山),当地人爱吃一种黑噜噜,称为Makowiec的面包当早餐。第一眼看上去非常不讨喜,店里的小姐却大力推荐:一口咬下瞬间满嘴迸发坚果香气,面包体湿润不说,夹层涂满颗粒状抹酱充满坚果味,乍试之下误以为是芝麻,吃起来“咯吱咯吱”煞有口感,原来这款面包大有来头。
原产地位于中东,约莫7世纪唐代期间由阿拉伯人经由陆路丝路引进中国,因果实状似布囊里裹着米,便有了“米囊花”或“米壳花”的称呼。
刚开始作为治咳及治痢药用倒也相安无事,一直到了清代专研医术的吴仪洛发觉米壳花结成苞后,以针刺穿表面会流出汁液:“俗入房中术用之、京师售一粒金丹、云通治百病、皆方伎家之术耳、大有害、勿为其所惑……”
果不其然,11世纪传至欧洲后马上引起骚动,英国医师发现这种浆液具有催眠作用,当时作为镇定剂无疑是医学上的重大发现,但摄取过量会使人产生亢奋。

黑山在地米壳花面包热腾腾出炉。
万劫不复难以翻生
人类的贪婪让米壳花瞬间坠入无底深渊,随之芙蓉膏、福寿膏——鸦片负面词汇相继而来,让其蒙上一层阴影。
19世纪英国人为了疯红茶造成与中国贸易产生极大逆差,灵机一动遂把鸦片输入中国谋取丰厚利润而引发鸦片战争,最后落得冠上“东亚病夫”的贬义词,从此米壳花在亚洲步入万劫不复、难以翻生的境地。事实上,它真有那么罪恶吗?
米壳花在中亚地区的种植历史超过3000年,在每周的安息日或节庆,犹太人会利用这些不起眼的褐色种子制作成面包、甜点或入菜调味。在那物质并不宽裕的年代,米壳花提供了人体所需的碳水化合物、高达40%的脂肪以及蛋白质来源。

科托尔城墙成了鸟瞰全城最佳视角。
成为合法辛香调味
经过干燥后的种子便失去功能遂成为餐桌上的调味佳肴,味道酷似芝麻又带些许杏仁味,成为人类主要的营养摄取来源,国际标准化组织(简称:ISO)终于在1992年还米谷花一个清白,成为合法的辛香料及调味料(ISO 676)。
东南亚或印度香料店称之为卡斯卡斯或Biji Kaskas,不管是吉隆坡、槟城小印度或网络通铺都可以轻易购得,作为日常烹煮Korma 咖哩之必须,事先干锅烘烤再加椰奶或坚果类混合拌匀碾碎,等待食物完全熟成后下锅,让咖哩变黏稠,散发出浓浓的坚果味道,并且有收汁效果。

难忘波罗的海蔚蓝天空山峦围绕景致。
甜蜜糕点感染喜庆
另外一种莱杜(Ladoo)甜点更是少不了米壳花的加持,凡是婚丧喜庆、祭祀活动抑或大型聚会,这一类甜滋滋的糕点绝不可或缺。
印度宝莱坞知名电影《救救菜英文·English Vinglish》女主角在婚宴前夕制作了这道甜点——米壳花与杏仁、全麦面粉和椰丝,加入等量无水奶油(Ghee),丝毫不手软地将白糖大把大把和入锅搅拌至黏稠,最后捏成球形,让宾客感受甜滋滋风味的同时,也深刻感染婚礼喜庆气氛。

象征甜甜蜜蜜的Ladoo是印度裔的最爱。
日式调味料代表
不同于亚洲国家多数呈米白色,欧洲地区的米壳花多是灰蓝色,用于制作派的馅料、日常饼干和欧式面包等。其中有一种Mohnkuchen蛋糕是德裔犹太人圣诞节必吃的甜点,取米壳花苞内多籽意涵,希望来年丰收好运。
近年来日本料理在马来西亚蓬勃发展,但你知道吗?餐桌上的七味唐辛子(shichimi)是日式调味料的代表,它与中国五香粉、印度综合辛香料(Garam Masala)齐名。七味顾名思义就是有7种成分:增香的黑白芝麻、带柑橘味的橘皮、具鲜味功能的碎紫菜,当然还有辣椒粉、具有麻味的山椒,最后最关键的就是米壳花。七味唐辛子用途非常广,举凡如醮酱、沾粉、撒入拉面调味,让味觉感受起承转合的无穷滋味。
米壳花并不罪恶,它只是一介凡夫俗子!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新鲜的胭脂籽易溶于水。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干燥之籽易溶于油脂。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心型蒴果乍看像红毛丹。
成串火红很吸睛。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汤面浮出的就是胭脂油。
绕着一圈橘红色雷丝米线是中越代表。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鱼板也需要妆容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