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雅兴化面线汤 细嚼慢咽吃出肉鲜

家厨豪永邀请我们去他家吃兴化面线,我到了蒲种,看到几位年轻时一起创业的伙伴。当时我们做的业务是管理脸书的粉丝专页,是少数几家推广商家成立自己的公司专页,经营粉丝,发布广告讯息。当年他们都还是博特拉大学的学生,念着硕士,然后,大家各分东西。
其中一位伙伴去了韩国念博士,一去几年,回来时已是资深美女。工作最终选择在药品业工厂,不在大学机构,她说,我可不想再把青春泡在实验室里。最近,她在烦恼该如何催比自己年轻几岁的男友向她求婚。因为再过两年,如果怀孕就要做羊膜穿刺术,“我可不想吃这个苦!”她要顾全女生的颜面,希望男友启动全套求婚仪式,然而,男友佛系养心,打算躺平顺其自然面对婚事。
“你娶了他吧,别再拘泥什么狗屁男追女!”豪永端上了滚热的猪骨汤,催促我们赶快选择摆在桌面上的配料,自己调配一碗兴化面线汤。
一桌寡淡化繁为简
这一桌配料,除了青菜、蛋、香菇之外,猪颈肉、菜园鸡、猪肚、瘦肉、都是白煮。看着满满一桌的寡淡,我知道他又想化繁为简,打算以食材自身的鲜来成就一碗面线汤。
马来西亚兴化人过年都会吃这道有寓意又好吃的面线汤。面线象征长寿,大年初一,大家坐在一起刷一碗面线,喝着滚烫的汤,簌簌吸着又长又滑溜的面,这是兴化人的年味。汤头有人做鸡汤或猪骨高汤;配料则大家各有自家的准备,有人坚持一定要有整蛋,寓意圆满,有人使用蛋皮代替;至于肉类更是五花八门,有人是鸡,也有人放卤猪脚,五花肉等;素菜类则有木耳、香菇、绿叶的菜、甜豆,有人坚持一定要有紫菜。总之,家家都有一碗让人牵肠挂肚的兴化面线汤。

兴化面线汤。
改良版本宴客菜单
豪永的爸爸是福建人,妈妈是客家人,这道菜是她妈妈从某一个过年开始,作为大年初九的年菜,煮给大家吃后,也算在豪永家成为了一年一面线。今天的版本,是他改良再改良,已经是他在蒲种家宴客的其中一个菜单。
另外两位朋友,一位选择了不婚,另一位选择了不生。选择不婚的女孩,在生物实验仪器用品公司担任销售,全马跑透透。我依稀记得她是沉默寡言,话少的人,生活打滚也让她成为了段子手,不轻易开口,问她怎么越来越丰润,答:“小鲜肉很补”。不生的朋友是家具店老板,店就开在士毛月,全场面线汤宴,他最忙,电话遥控工人,搬这个,弄那个,他的面线汤都凉了。
不怕得罪直言灼心
看到一桌素色的配料,我去厨房翻翻钢锅里的猪骨,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搭配一碗面线汤。听着大家诉说着生活,先看家厨怎么弄,我也夹了配料,学着弄一碗看似无味、白肉搭配,无法激起食欲的兴化面线汤。我先弄一碗,汤多些,压抑着不加盐及胡椒粉的冲动,让舌头品尝淡,然后,饱满感涌起,我想再添多一些面线了。这是粗面线,与福州人的面线相近,适合煮汤面,也适合炒,我每次回永平都会买上几包。
白花花的白切鸡、猪颈肉、猪肚及瘦肉,泡在汤里,细嚼慢咽,你可以吃出些许的肉鲜。我们这群伙伴相互直言,谈着不孕的压力,逼婚的怪招、3句堵住父母亲话术,不生及不婚的生活安排。不怕得罪,直言灼心,坦诚即是辛辣,成了素雅兴化面线汤的最佳调味料。

兴化面线汤部分配料。
【兴化面线汤】
主要食材/食谱:
●猪尾骨、猪大骨,冷水煮沸,去除血水。
●加入干贝、胡椒粒 、中小火熬汤。
●间中,加入猪肚煮大约90分钟,捞起备用。
●然后,猪颈肉煮大约30分钟,捞起备用。
●最后,转小火煮鸡大概30分钟,捞起备用。
●一整锅汤大概4-5小时。
●另起锅煮水,下面线,煮熟后,拌入猪油以维持面线的弹性与光泽。
●鸡、猪颈肉、猪肚切片;蛋皮、香菇切片,生菜,摆盘。
●一派素雅,任君选择。

好丰富,开餐啦!
“冷吃”食物 别有一番凉菜风味
长午饭|廖朝骥(新纪元大学学院助理教授)
在马来西亚,尽管气候一年四季都如同夏天,我们却并不常见凉菜的身影。按道理来说,因为经常需要消暑,应当会有各式各样的凉拌菜、凉菜或冷食。
然而,我们好像把“凉”和“冰”视为同义词。
比如说,八宝冰、六味冰、红豆冰、煎堆、雪糕冰淇淋等都是我们的喜好。因此,凉食在我们心目中,似乎总是和甜味联系在一起。记得在喜宴酒席上,最后一道菜常常是罐头冰龙眼及海底椰,上桌后大家就知道可以散席了。
我们奉行热吃,少冷吃,明明热得冒汗,也要“烧烧吃”,喝不注意就会被烫破嘴皮的热粥。我家尤其如此,特别是梅桂姐,无论是中午吃剩还是晚上继续吃,都会翻炒或蒸热。这个习惯影响了我,即使是滚烫的食物也不会让我却步。人们看到我这样吃,经常会觉得像是在表演特技,偶尔也有朋友提醒说这样容易得食道癌。

凉拌菠菜香菇:热水煮沸,加一些盐及食用油,放入菠菜汆烫一会,拿出。金针菇及切片香菇一样,时间不要太久,用力挤干菠菜及金针菇与香菇,然后随心情,可以拌入麻油、文冬酱油、蒜米、辣椒、盐、味精搅拌均匀就是一道舒食。(吃辣者可以用辣油)
“鱼冻”的滋味
有些朋友至今家里还有不吃隔夜菜的习惯。我曾去一位长辈家做客,他们是大户人家做派,虽然子女都在海外生活,但每一餐依然不留剩菜。吃不完的话,主人家会立即打包让我们带走。又吃又拎,要不是拿汀坚持,我还是会脸上发热。
没吃完的蒸鱼,如果放进冰箱,鱼盘里会形成“鱼冻”,这是非常好的下酒菜,也可以单独享用,口感滑嫩而弹性十足,像吃咸味果冻。

吉隆坡四川江湖菜馆的川味拌猪蹄。
包子冷吃极好
关于“冷吃”,我是在读了舒国治的文章后才认识到。很多食物在上桌时是热呼呼的,但冷却后别有一番风味,例如包子。搭乘长途巴士或火车时,携带几个已热包子待它凉,作为旅途食物是极好的。这些包子面皮吸收了汤汁,肉馅不油腻,即使掰开也不漏汁,与一壶热茶相伴,看着窗外景色,一阵发呆,手干爽。
我们喜欢用咖啡沾油条吃,也会把油条泡在肉骨茶里。这两种吃法都是我所在城市对油条多样化吃法的贡献。受到南京人吃法的影响,油条凉了之后,蘸点酱油吃,单吃会有点油腻,但配上白粥则是绝配。
过去,我们很少吃生的蔬菜和瓜果,最常见的就是切片黄瓜,用作白切鸡、烧肉或烧鸭的配菜。黄瓜爽口,有助于中和食物的油腻感。
至于凉拌黄瓜,我是到了台北才品尝到了用醋、辣椒和糖拌制的版本。在台北,凉拌黄瓜、海带、萝卜、以及高丽菜(包菜)都是常见的凉菜。不论是面馆还是餐厅,这些凉菜都会预先拌好放在大盆里,供客人自由取用。

自创凉拌菜豆:去冰箱翻一翻,看有什么打包拿回来,但是没有用的鸡饭、烤鸭、寿司的辣椒酱、酱油、调味包,或是加上瓶瓶罐罐里的调味料,加上蒜末、姜末、辣椒切碎,甜辣咸自己随意。

学生中也有拌凉菜高手,这是学生商亮中自创的麻酱拌长豆。
自家凉菜配方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凉拌蔬菜配方,这些都是触动游子心弦的家常味道。反观西餐中常见的凉拌沙拉,尽管有多种酱料“穿搭”,我还是觉得像是兔子在吃草。
后来,我尝试了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逐渐开始接受和欣赏凉食和生食。
大多数生吃海产,我都能接受。当我尝到宁波的生腌咸蟹,就爱上了那透明的蟹肉和柔滑的蟹黄。在汕头的街边摊位,看到各种生腌的小螃蟹、濑尿虾(皮皮虾)、毛蚶(血蚶)、草虾、生蚝,尽管知道明天可能会拉肚子,我都手口不停,破壳吮吸。
卤味可以算是凉菜的一种,但为何在马来西亚它并没有如其他地方那样流行,卖熟食卤味的小店并不多见呢?无论是有客人来访或是自己嘴馋,只需让店家切点猪头肉和猪耳,餐桌上就增添了两道凉菜。比如新山的粿条仔,其中的卤水猪下水非常适合带回家作为凉菜享用。
所以,莫家浩君,下次到加影来,别只聊粿条仔的掌故,记得给我切两条大肠、一条三层肉和一条粉肠,当场就吃。

南京江宁卤菜店里的糯米藕。
卤菜重要流派
我们通常吃的卤菜往往以红烧为底,慢慢焖煮而成,无论是炒糖色、加老抽还是辣油,这类卤菜的颜色多为深红或枣红。
然而,在福建和潮州地区的卤味中,因为大量使用老抽和晒油进行调色,出锅的鸭子或猪肘都是黑得闪亮。在我个人的美食记忆里,这种深色与卤味密不可分。
然后,也有像南京盐水鸭这样的“白卤”美食。
我在南京居住过的马来西亚朋友中,几乎没有多少人像当地人那样对盐水鸭情有独钟。在南京,这种盐水卤制已成为卤菜的一个重要流派。大街小巷里的卤味店铺五花八门,从盐水鹅到猪头肉、猪耳、鸭胗、猪蹄,再到猪尾巴和猪舌,应有尽有。
看着这些整齐排列的、颜色略显苍白的猪器官、鸭、鹅,真的就像是生物解剖课的实验结果。
每当准备吃它们时,心里总是有点儿负担。这简直就是现代版的茹毛饮血,吃生肉啊!

姜末黄瓜食谱
最近爱做的姜末黄瓜,做法很简单,姜末黄瓜材料如下:
·黄瓜(去皮去头尾去心)
·麻油少许
·2克盐
·4克味精
·15克醋
再放入切碎的姜,装盘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