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给爸妈做饭

长午饭|廖朝骥(新纪元大学学院助理教授)

一日三餐看似简单,其实家常菜难做,一天两顿到三顿,该如何不重复,又兼顾开销,真是难为了家厨们。家里食指繁多,上有高堂、下有小孩,众口难调。勤俭而聪明的家厨总能在饭桌上让一家人吃得营养均衡,荤素汤兼顾,开心又有惊喜。

我喜欢去维持着在家做饭的朋友或是家有长辈的朋友住处吃饭。小学、中学时的我,就偶尔利用午餐的时间到隔壁家看看饭桌上有什么菜,我总好奇,大家平时在吃些什么。

我期待尝试到别人家的家常滋味。这是我对什么是“家”的个人体验。大多人对家的印象是空间。孩子们更喜欢待在自己的房间。一天不出房间,也不觉得无聊。你还得特别邀请他外出吃个饭,或是投其所好,请他看电影,外出游玩让他离开房间。但他们的反应往往是:“几点可以回家?”

饭局一般在中午

柔佛永平林依伍路老家原来是祖屋,公公还在世时,姑姑、叔叔每年都要回家吃团圆饭。那时我们用一张圆形的木桌,每次人多时,还要在旁边加几个桌面,好让小朋友能同时吃饭。

我们的饭局一般在中午,方便姑姑及叔叔一家从外地回来。记得有一年,姑姑坐在桌边看着我,说别看这张圆桌,有点破旧,每年回家吃,坐在一起吃饭,是她觉得很重要的事。

我对家的联想一直和饭桌、吃饭、家常菜紧密联系在一起。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家就是为了吃饭。如果回家只是回到房间,那其实和回到宿舍差别不大。

等到我们长大,有了各自的家庭,我发现要在家里张罗家常菜已不像我母亲那一代人那么理所当然了。首先,家庭成员少,一对夫妻或是一个、两三个孩子,饭量不大,菜品也无法做得多,有时计算一下成本,不如3个人到外面去吃杂菜饭更省钱。

双薪家庭的父母工作忙碌,下班后已无精力张罗。做菜也是一件劳力活,备菜、做饭、还得处理过后的洗碗、收拾。外食方便、外卖也简单,在家做饭成了一种需要有更大的动力的工作。我们与许多人一样,做饭,其实是疗愈自己的一项劳作。

两人做饭日常

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下,做饭或不做饭,在不在家饭桌吃饭已经不是联系家庭的主要方式。在我认识的同龄人中,也就几位酒肉朋友,喜欢在家做饭。几位朋友也已经进入两人做饭的日常生活。我常想,两个人在家吃,三餐该如何打发呢?

这些年我回家看望父母时,总会带着他们去吃外食,尝鲜,有几次问妈妈,平时两老怎么吃,她总会打趣地说,两个人很简单,一锅熟就好。

辛勤的梅桂姐在家四周的空地,种出木瓜、羊角豆、南瓜、苦瓜、丝瓜、辣椒、苦叶菜等。蔬菜是自家有机肥培养,肥水不流外人田。蔬菜不成问题,当她腿脚方便时,还可以去周边的小店买鱼,鸡肉或猪肉。

只有两个人吃饭过日子,除了温饱外,还期待美馔佳肴吗?

家族的家常口味

随着父母年纪大了,口味也发生了变化。

妈妈做饭简单处理,更偏向素食,口味越来越清淡,常投诉吃到咸,就要喝一天的水。嘴馋的爸爸,也是随遇而安,自制辣椒酱油,蘸着吃老娘做的菜。

其实,爸爸好吃,带他去馆子吃饭时基本不说话,但是总好胃口把在面前的美食,独自享受般地细嚼慢咽。看着他吃饭,也觉得这一顿饭菜点得好。

老人嘛,难免磕磕巴巴,一旦其中一个老宝贝摔了一下,另一个老宝贝就像在坐牢,时时要看着,自己也无法外出了。原本买菜、做饭这种日常的事情逐渐变得困难。我就开始每次回去就给他们做饭,做一些他们熟悉的,属于我们家族的家常口味。

多做一些冷藏雪柜

我想起郭强生、锺文音描写他/她长照的日子里,会做爸爸或妈妈喜欢吃的菜,一次份量做多一些,然后冰冻在雪柜。很多长照者为了唤起父母的一些记忆,会复刻当年的家常菜,希望通过家常菜来唤起他们的生命故事。

我常在咀嚼“返老还童”这句成语,虽然,词典的意思是指“恢复青春”,然而大家细心观察,或许不难发现,长辈越年长,他们的生活习惯及个性,也逐渐趋向孩童,沟通常有上文不对下句,行动也如幼婴般需要我们搀扶。

我根据两老的忌口、口味咸甜、肉类烂熟,来准备几个菜,一次多做些,然后分装成几个便当盒,放在雪柜,想吃什么就拿出来解冻蒸热就好了。加上自家的有机蔬菜,这样也算荤素搭配,分别满足两老的口腹之欲。

 
 

 

反应

 

商余

鸡娃和吉娃娃/张箭

文|张箭

最近很常听到的一个词汇叫“鸡娃”,主要就是说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一天天的就拼了命的给孩子补习,报名兴趣班。就是希望孩子出类拔萃,高人一等。

我也是父母,我也有孩子,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出人头地,但是同时我也明白这个人与人之间天生就不一样,有的人适合天文地理,有的人适合琴棋书画。

可是现实就是如此,有些学校的资源肯定就会比起其它学校的资源来的多,这个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些学校就读。它们在意的并不是学校本身,而是学校拥有的资源。

我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好,所以没有机会读大学,只能读专业文凭。而专业文凭的课程是国际性的,所以并没有说读哪一家学校比较好,主要就是看哪一个老师比较会教,我们就跟着老师跑。我们这一群学生更在意的是哪一个老师能够帮我们考过,哪一个老师比较会讲课,完全都不在乎哪一所学校比较出名。

多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当然,如果说目的是为了考上一所好的中学,好的大学,甚至在大学之后找到一份更有发展潜能的工作,学校的名声也是一个筹码,只是,哪些所谓的名校也就那么几所,花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争夺,还不如把力气和资源留在培养孩子身上。

其实“鸡娃”并没有什么不好,可能就是有些父母误解了鸡娃真正的意义。所谓的“鸡娃”,更多的是给予孩子鼓励和帮助。

帮助孩子找适合孩子的资源,给孩子多一些机会去接触这个社会,陪着孩子成长,多给孩子试错的时间。我太太就用了一个词来替代“鸡娃”,他说我们更多的是“托举”孩子,在孩子的能力基础上,让他们可以爬得更高。

要记得,孩子还是孩子,我们可以鸡娃,但是也要像宠溺吉娃娃一样多宠宠娃。

反应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