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腥膻食材难处理? 除臭大使来帮你!

【爱玲说香料/下】

报道|吴梅珍    图片|取自陈爱玲著作《辛香料风味学》

辛香料这门课,你说难吗?华人有自己熟悉的香料,印度人、欧州人、各色人种都有自己熟悉的香料应用模式。可是,位印度人口中的香料调香师(Masalchi)陈爱玲却认为,只要懂得更多香料,人们就可以依据辛香料图表来构造理想中的风味创作。香料在食物中扮演了助香、叠香、除腥膻、中介者、矫味剂等功能,这一期则着重在——除腥膻。

辛香料这门课,你说难吗?

有些人一辈子在运用辛香料,可是却说不出运用的所以然;有些人只会一板一眼的模仿配方,不会加减,更不要说乘除了。可是,陈爱玲却可以在食物的基础上,利用香料,创出更佳风味。

辛香料矫味功力

记者尝过该配方腌制,一度以为这必然是天下最好吃的茶叶蛋。但,深入了解陈爱玲的调香功力,她随时可以凭借“香料脑”再创一个别有风味的茶叶蛋。也许针对男士……深谙香料,就是可以随心所欲的玩味。

既然都说到“玩味”,干脆就给大家看一下辛香料在“矫味”的功力。

身为调香人,在调香时也万不能将食物的“原味”完全掩盖,但有一个情况是例外,那就是客人的要求。譬如有人想要摄取红萝卜的营养,却讨厌红萝卜味,那调香味就可以出手,借用丁香“矫味”,只要在食物中植入少许丁香,就可以消除食物中的红萝卜味了。

药膳茶叶蛋补血

以陈爱玲调配的“药膳茶叶蛋”为例,就有多元风味。

传统的茶叶蛋一般都是死咸,多以以酱油、茶叶、冰糖、水和茶叶,熬煮入味。

陈爱玲在创造茶叶蛋时的考量上,想到茶叶蛋的消费族群,是人们在忙碌无暇坐下来,慢慢享受正餐,只能仓促到便利店、茶坊买一两个茶叶蛋解饥,且多是女生。

既然是女生最爱,陈爱玲就希望这一颗茶叶蛋可以在基本蛋白质之外,还有补血功效。而兼具香味和补血功能的,必然是当归。可是放当归有潜在风险,一不小心就会将茶叶蛋变成“药蛋”,所以除了要拿捏好当归分量,她还加入“中介者”香料,包括:中国肉桂、茴香子、月桂叶、花椒、丁香、八角、辣椒;药膳香料:桑寄生、当归、熟地、甘草、川芎、白芷。

一个茶叶蛋,下了这么多的辛香料和药膳香料,你说,怎么会不好吃呢?

单方试味入门法

致力在台湾推广辛香料的陈爱玲核算过,在香料的路上一路孤行,有时难免会感到寂寞,毕竟遇到门外汉,她再努力分析、剖析,一般人都无法理解,而她的学生,通常也要至少跟随她两年半,才听懂她的香料理论。

要认识辛香料,最简单的入门法,就是:单方试味。

辛香料基本味觉就是:辛、甘、酸、苦、咸和涩(一共是六味)。

“辛香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每一种香料都有自己的味道,辣椒(辛)、胡荽子(甘)、罗望子(酸)、葫芦巴(苦)、黑种草(咸)、咖喱叶(涩)。香料还没有烹煮前的味道,就是它的本质。所以,调香师要用他的嘴巴去探索香料,细细品出本味。现在考一考你们,丁香在六味中属于什么味?(丁香是辛味)、八角呢?(酸味)、桂皮呢?(甜味)”。

基本味觉中变化

陈爱玲就是在这6种基本味觉中,组合、再变化。例如以2种味道为核心,辛+甘、辛+酸、辛+苦,以此类推,就能够变出64种味道。而64的平方就是4096种,换言之,辛味中的代表食物“咖喱”可以玩出4000多种风味。

陈爱玲觉得香料世界就像是一个人际关系,人与人相处追求和协,调香一样要回到那个圆。一道料理若是吃起来错愕,那就是没有将香料与香料之间的“人际关系”搞好。

别让腥味破坏一锅肉

浓油赤酱的肉类,一般都可以掩盖掉肉类的“臊臭”。但白斩鸡、清蒸鱼、温汤羊肉,讲究“清”色原汁原味的食物,只要食物稍微不新鲜,带腥的味道就会破坏了一锅肉的味道,让人退避三舍。

拥有13年教学经验的《南洋商报》专栏作者陈爱玲推敲出一套人人可以上手的口诀:

·除腥膻臊味用八角、丁香、胡椒;

·赋清香用南姜、香茅;

·赋沉香兼渗透是肉豆蔻、甜胡椒。

可是,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除腥膻的香料很多,在使用时还要考量到是用来处理哪一道料理,不是一种除腥香料就适合所有肉类。

胡椒、花椒、小茴香都有除腥膻的功能,但若要使用在白斩鸡,就不用小茴香,因它给人的“印度味”太重。胡椒和花椒可以用在白斩鸡除腥,可是由于不能过于突显,因此她会建议香料直接放入汤里,再用汤去煮鸡。如果腥膻真的太重,可以加一颗草果,将它拍裂放入料理中,能有效压制燥味。

草果是除臭大使

草果可以说是辛香料中的“除臭大使”。

陈爱玲到缅甸,发现当地人爱吃伊洛瓦底江捕捞的鲶鱼、鳢鱼和非洲鱼,用它来熬制鱼汤面。但是,该鱼有很重的土味,缅甸人就用草果来矫味,神奇的,鱼中土味就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一锅子香甜的高汤。

所以,常被客人投诉鱼有土味的餐馆,尝试下一颗草果到鱼汤中,看看“土”味是不是被“除臭大使”消除了?

猪大肠除臭秘方

再说卤大肠,如果处理得好,好吃得让人停不了口,但若清洗、除臭处理不好,猪大肠会有一股臭“屎”味。

陈爱玲教说:“在卤的过程,加草果和增香香料如八角、肉桂、丁香,可以达到除臭效果。八角能有效掩盖内脏中的窳味并增香,也可以加入1/2茶匙的花椒,花椒具有柠檬烯、枯醇成分释放香气,遇上蛋白质有解腻、改味作用,是所有卤制类的必备辛香料,用在大肠中,志在去腥,只能少量添加。

她也提醒: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辛香料”在使用上讲究要有度,绝对不能过度,诚如做人,失了分寸或者过度偏心,就会失了平衡。印度古医学阿育吠陀(Ayurveda)非常讲究平衡。人要平衡、食物要平衡、味道也要平衡。只有找到香味中的平衡关系,才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味道。

 

 
 

 

反应

 

美食

最熟悉的日常“青葱” 从中亚到全世界餐桌

你可曾想过,身边最亲近的香料是那一种?香茅或香兰?是否关乎族群饮食记忆抑或俯拾即是,习惯使然?今日主角——青葱,或许可以窥探一二。

青葱原产于中亚,至今有5000多年历史,是一种古老的辛香料,簇生,鳞茎圆柱形叶子中空,开伞形花,如一团小绒球。滋味清新、甜美,有一种微妙的辛辣,适合生吃也可以熟吃。因为容易栽种且不需要特别照顾,受到古埃及和古罗马人的喜爱,用作调理食物,经过2000年后随即传播到中国。

在大马,青葱很日常却不是每一个族群必用的香料。马来人、印度人甚少在料理中使用,即使华人也不是非用不可。

在台湾,青葱是必需品,爆香、卤焖、烧烤、快炒、腌渍无一不靠青葱,早期甚至普遍到上市场买菜。青葱总是随青菜附送,大家乐得开怀,不过若遇到台风灾情,青葱短缺时价格飙升,一公斤将近1000元台币,折合马币要价135令吉,人人哀嚎连葱也买不下手,这时就兴起在花盆种葱,想要实现青葱自由。

古人重要调味料

吃青葱留下葱白带须的头,只要插进土里便可再生。古籍《山海经》有一段纪录青葱:边春之山,多葱、葵、韭……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刚开始人们食的葱大多为野生。

另有一段历史说到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五年北征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中国北方民族从游牧转农耕定居,广泛种植青葱与豆类。于是后来关于青葱纪录则是《礼记》: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提到春天吃生肉用青葱,秋天用成熟芥菜种子研磨成酱,如果是猪肉,春天则用韭菜调味,秋天改用水蓼,已足见青葱在调味料上的一席之地。

另一段关于青葱的纪录在《礼记·曲礼》:凡进食之礼,左肴右胾,食居人之左,羹居人之右;脍炙处外,醯酱处内;葱渫处末,酒浆处右。

古代王公贵族吃饭非常讲究饮食礼仪以及菜肴摆设,其中就提到青葱等调料摆放的位置最明显,莫怪乎,至今中国北方人吃葱要比南方人俐落、粗旷。

客家人嗜葱

至于大马华人圈到底那一个籍贯吃最多青葱?我认为客家人是佼佼者,广府人则居次,举凡大埔面、蒸鸡、酿料到汤品,最常看见青葱踪迹。

客家饮食传统以咸、香、油润为特色,其中的香和油大多来自葱油铺陈底蕴。然,广府人的青葱则用在除腥膻,例如青葱垫底蒸鱼、沾食白斩鸡的油葱姜茸醮酱。

不单如此,青葱于广府人生活息息相关,春节必买生菜、芹菜及青葱,捆成一束有生财勤快聪明的寓意。

《群芳谱·菜蔬部》记载:“葱初生曰葱针,叶曰葱青,衣曰葱袍,茎曰葱白,叶中涕曰葱苒”明白描述青葱部位和形态。问题来了,到底那一部份最香?北方人习惯以葱白爆葱油,过程中要小心控油温直到完全变金黄色,酥脆,如若再加上含硫化物的洋葱、分葱(红葱)以及香菜等,把所有聚香物质融合在油脂里,取之拌面再也无须其他佐料,销魂啊!

日本千寿葱

至于本草中所谓的葱青,也就是青葱中空的叶子,最适合拿来抓腌。葱炒猪肉时多加一道前置作业,青葱切段加少许油腌肉,去除腥味的同时增加额外青香,香料用在恰当位置,不必花俏,才不辜负青葱单纯美好。

说到这里,日本人就是好例子。本产的千寿葱,据说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于是发挥职人精神,种出硕大肥美,甜香脆口,有别于一般青葱的呛辣;用串烧碳烤或简单青炒,搭在地青酒,滋味之美妙尽在每一口。

一根葱食疗无限

自古以来,一直被忽略的青葱有很好食疗功能,发现轻微感冒可多食生葱,借助发汗祛湿,刺激味蕾帮助胃液分泌,例如吃卤味配生葱、白灼猪颈肉沾青葱酱油,抗氧化延缓衰老;青葱有水溶性膳食纤维,能预防便秘降低大肠癌风险,讲究美味药食同源何尝不好!

春天正是葱肥多食蔬菜好季节,取大量青葱与豆鼓、辣椒等入油爆香,有机硫化合物与发酵氨基酸相互碰撞,辣椒素激发香气,天凉来一碗白粥搭着食用,没有大鱼大肉,人生也可乐活快哉。

反应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