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这香料外型巨大如瘤 内有613颗种子?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母亲是潮汕人第二代,虽然出生在大马却受到原生家庭传统文化影响,最钟情石榴花,在特定节日总是四处向人要,后来干脆在门前种一棵,小时候不明就理,想想这不起眼的植物,究竟背后藏有何玄机。

记忆最深刻的一次,15岁要行成年礼,潮汕人俗称的出花园,备齐12种鲜花沐浴,换上外婆送来一套新衣,母亲特别叮嘱要将她缝制的新肚兜穿在外头,我觉得怪,当时不敢说不,最别扭的是头上要戴红花仙草,十足三八阿花,脚要蹬红木屐祭拜床头母,一番仪式过后急急脱去身上行头,多年后想起此事,方知那是母亲对孩子的期许和爱。

石榴花地位崇高

潮汕人逢节庆必少不了石榴花,迎神的时候耆老打头阵身穿长衫马褂,取石榴枝蘸水挥洒开路净化;订婚出嫁必备红花水,去除身上邪气;新嫁娘回门归宁必须做“石榴”粿,捏成石榴状,中间放一颗黑豆作为点缀有多子多孙寓意。如此繁文缛节,不过是潮汕人对天地万物的尊崇。

然,石榴却非亚洲原生,西元前139年,张骞开拓陆路丝路带回中国,受到潮人喜爱,再穷再苦也不会取之当燃料或插枝花材,有小孩随意采摘可是会被骂“父母无教示”,看重程度可见一斑。

石榴来自石榴科落叶乔木,由于外型巨大如瘤,故取其名,英文Pomegranate由拉丁字Pomum 及Granatus,都是多籽的苹果合并而成。

世上最古老水果

根据资料,最早出现在西亚及巴尔干半岛一带,犹太人相信石榴内有613颗种子象征书妥拉(Torah)内所列出摩西五经中的 613 条诫命不谋而合,是过年少不了的祝福圣品,吃一颗能乘载圣灵使命。多年前我到伊朗正巧遇上犹太新年,机上空姐发放一人一颗石榴,圆滑外型深红色泽让人雀跃,引发我探索石榴意涵。

原来不只潮汕人,早在美索不达米亚时期,人们就知道石榴的甜美,将他视为美容圣品,招待四方来的客人,传入印度之后,在古医学上有“血液净化器”美名,有助于缓解腹泻消化的问题,高胆固醇也能够获得控制。

石榴大约在19世纪才在欧洲散播开来。在这之前,伊比利亚半岛,也就是现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地,最后一个伊斯兰王国,格拉纳达(Emirate of Granada)最后被西班牙驱逐,虽然导致许多犹太人和信仰回教的穆斯林流离失所,却意外留下格拉纳达为城市名称,同时亦是石榴的西班牙文,有机会到这座城市,仍可看见市徽底下留有一颗石榴做见证。

当成香料制成糖蜜

在中医,从果皮到树皮、根茎都当成药材使用,西亚地区因为产量丰富,因此变化成许多美味佳肴,每当入秋产季,人们便在园子里采摘,先在顶部横开一圈,如柚子般掰开,再取捧子敲落浆果的籽,动作俐落,收集榨成汁再以材火熬煮直到黏稠,便是石榴糖蜜(Molasses),人们用之替代糖,做成各式各样酸甜调酱或者沾酱。

北印度人却反其道而行,当盛产季节时大量取之晒干,延长保存时间做石榴拌酱(Chutney)、加入咖哩调味。传统医学深信籽是最佳消化剂,能够滋养皮肤和头发,远远超过我们对石榴的想像。

 

 
 

 

反应

 

美食

外皮似红毛丹 爆开却是香料?

香料寻奇|陈爱玲(《辛香料风味学》作者,专研香料,目前任职大学讲师)

疫情后第一站迫不及待飞到越南中部,距离上一次已经7年了,相较于北部比较华化的氛围,南越胡志明受法国殖民文化影响,我对中部香河蜿蜒流经岘港、顺化、会安更念念不忘。

这次的行程只有短短的8天,由于不想太劳累奔波,就选择从岘港进入越南中部,这座建于公元192年,当时为占婆王国,全盛时期势力范围延伸至现在头顿市(Thành pho Vung Tàu),最终在15世纪被扶南人所灭。

吸收中华文化

岘港与顺化不到2小时的路程,这里却是古代占婆与中国汉代所管辖的分水岭。11世纪李朝(Ly dynasty)延续孔老夫子思想,设立翰林院培育知识分子到陈朝(Tran dynasty)立都,国号大越,在最初100年间有贤君当政。

15世纪之后阮氏王朝(Nhà Nguyen)可就没有这么幸运,先是家族内哄,后又试图向邻国真腊(Chenla)、暹罗(Siam)拓展版图,消耗国力引起民怨,最后不得不求助法国,最后沦为保护国。

越南从过去一直吸收大量中华文化,当然也包括饮食,尤其在前面提到的王朝皆选择在顺化建都,各种精巧饮食于焉诞生。我一路从蚬港走到会安,中部米食尤其最爱一种名为胭脂籽(Annatto)的香料,其原乡远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

它来自小型热带树胭脂树科(Bixaceae)胭脂树属(Bixa)果实,外皮裹着短毛,乍看如红毛丹,果实成熟会自动裂开,内有大约50颗大小的艳红色种子。

血液神圣象征

玛雅人将它视为血液的神圣象征,以胭脂汁墨书写经文,借新鲜种籽泡水或浸泡释放出亮丽色彩彩绘身体借以掩饰身分,防止敌人侵袭。成分中有类胡萝卜素亦能抗紫外线防止晒伤也能免以蚊虫叮咬,既可染发或制作古代胭脂膏,所以又有唇膏树(Lipstick Tree)的别名。

胭脂籽的拉丁文:Bixa orellana是为纪念16世纪西班牙征服者法兰西斯科·德·奥雷亚纳(Francisco de Orellano)发现亚马逊而取的名字,紧接着哥伦布出航,抵达他认为的“印度”,后来才证实是美洲,15年后麦哲伦帮他圆梦,登陆菲律宾群岛。同时也开启欧洲人来到广南省最大的秋盆河河口附近,也就是现在的“会安”,聚集在此进行贸易。

微胡椒淡花香

中国人用丝绸、沉香交换盐、肉桂等民生用品;日本人用五金换取糖及中国商品;欧洲人从四面八方寻获奇珍异宝,包括胭脂籽也在这时期进入会安。

胭脂籽带有微微胡椒及淡淡花香味,越南人会取胭脂籽炼油释出橘黄色泽,或用油炒肉、炖肉、腌肉。越南面包内馅里有一片金黄色烧肉就是来自胭脂籽上色的效果,许多中部米线汤碗沿浮一圈金黄色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辣椒油,这是因为种籽内含有脂溶性的胭脂素(bixin),还有水溶性的降红木素(nor-bixin),越南人取之制作各种米食类的汤头,以及用在鱼板上色、炭烤肉串,呈现亮丽金黄色泽,让人食指大动。

近年来医学证实胭脂籽的生育三烯酚(Tocotrienol)有抑制胆固醇的能力及抗癌功能,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纳入合法、安全且具有商业价值的辛香料。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