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班就得让自己很忙? 你可能有“这种”焦虑症!

(canva/示意图)
职场上的成功人士,有时候内心不一定是开心或满足的。《赫芬顿邮报·HuffPost》报道,有些人不知道其实自己有“高功能焦虑症”(high-functioning anxiety),症状包括思绪奔腾、紧张、时常担忧等,这些人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但内心备受煎熬,时常会认为“若我不把这件事完成,就会有不好的事发生”,日复一日,是难以处理的状态。
心理学家莱昂斯( Scott Lyons)说,高功能焦虑症患者通常是成功且表现出色的人,在家时或内心承受这种焦虑,但在职场或公共场合外表亮丽良好,不会对其他人表现出来。
报道访问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专家后,列出其实是高功能焦虑症的6种工作习惯。
1. 完美主义者及什么都要争第一
佛罗里达州的心理咨商师莫兰(Erin L. Moran)说,完美主义是高功能焦虑症的显著特征,他们凡事争第一,但这是不可能的,若事情或结果被认为不够好,他们会怪罪自己和他人,也觉得主管或同事对他们失望,尽管他们其实没有。
2. 因为压力和忧虑导致无法专注于工作
对于有高功能焦虑症的人来说,分心和无法集中精神完成工作是两种十分常见的情况,他们通常会采取应对机制来有效地面对工作,莱昂斯说有些人可能在上班时戴耳机,帮助自己减少分心并更能控制自己接收的讯息。
莫兰说,压力、担忧和焦虑是导致工作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最终让人更难专注于自己的任务,“因为当一个人工作过度、压力过大并给自己很大压力时,由于焦虑导致的情绪能量消耗,大脑很可能会放弃一些东西。”
3. 寻求他人的保证和认可
安慰和认可对高功能焦虑症来说很重要,两者决定他们每次上班时的表现、想法和情绪,也能缓解他们的焦虑。莫兰说,寻求认可往往反映出一种恐惧反应,有时没有被认可,只是别人可能别人忙于工作,这不代表自己做错什么。
4. 对日常生活最细微的改变都会反应过度
密西根州的心理学家莱诺(Michele Leno)说,高功能焦虑症的人可能会认为改变是不公平的,还会用好几天时间的谈论它,因为他们无法承受日常生活的任何干扰。
5. 把自己和同事比较
莫兰说这症状的根本是焦虑带来的不安全感,这通常和害怕被拒绝、可望被视为有价值、想被认可及不想从他人获得负面回馈的整体压力有关。
6. 让自己在上班时忙得不可开交
为了在工作中感受到价值,高功能焦虑症患者经常让自己非常忙碌,莫兰说他们可能会自愿参与额外的工作,即便那些工作会带来压力和负担,而持续的压力和不平衡的工作量最终导致倦怠。
莱昂斯说,高功能焦虑症患者常工时过长,很少拒绝事情,往往倾向取悦他人,所以当被要求做某事时,他们无法果断拒绝。
新闻来源:世界新闻网
大马女子职场真实面 读中文系闯美国硅谷

作者陈丽娟的《美国职场——大马文科生勇闯硅谷科技大厂》不仅是一部关于求职、职场生存和职业成长的指南,更是一段跨文化、跨学科、跨地域的人生旅程。
作为一名曾在新闻业界打拼的文科生,她凭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和卓越的适应能力,成功进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公司,在强手如林的硅谷职场中闯出一片天地。
手持清华大学中文系学位的马来西亚女子,以文科生之姿在苹果、字节跳动等科技巨头的审核政策部门深耕十年,其经历本身就是对“文科无用论”最锋利的解构。社会普遍定义的劣势可能转化为独特优势,关键在于能否重新定义自我价值。
最有趣的是,这项看似无用的“非技术技能”最终成为她的护城河。AI的发展伴随伦理困境,需跨领域合作解决,而非仅靠工程师。
学习与跳脱框架
“保持学习”与“跳脱框架”,指向一种新型职场人格:既要有理科生的技术嗅觉,又需文科生的跨界视野;既能适应美式直接,又能驾驭东方含蓄。这种人格的锻造,本质是对文化差异的主动拥抱。
书中既有实用的求职经验,也不乏对职场文化、人际关系、企业生态的深度观察。
作为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职场书籍,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在大厂生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来自大马华人女性文科生的独特视角,展现了她如何在异国职场中摸索前行,最终站稳脚步。
文理交汇的思辨
科技职场的复杂生态普遍强调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背景的硅谷,文科生似乎显得“格格不入”,但又何必追求在框架内呢?陈丽娟以自己丰富的经历证明,语言与沟通能力同样是职场不可或缺的硬实力。
在东方职场,“学历至上”的观念根深蒂固。陈丽娟初到美国时,尽管拥有清华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学历,却因“中文系”背景在硅谷屡屡碰壁。
她发现,美国科技公司更看重实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苹果公司最后一轮面试的“益智游戏”环节,面试官并未因她的低分直接淘汰,反而鼓励她主动争取第二次机会。
这种“试错包容性”与亚洲职场或求学生涯强调的“一考定终身”形成鲜明对比。
她在书中多次强调“说故事的能力”(Storytelling)在科技职场中的重要性——无论是面试、汇报,还是与跨部门沟通,如何用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观点,是一项核心技能。
她的经历提醒我们,科技行业的核心虽然是技术,但技术最终仍需通过语言传达价值、影响决策。因此,文科生并非“科技孤岛”上的边缘群体,而是连接技术与市场、企业与用户的重要桥梁。
现代职场“庖丁解牛”
硅谷神话常将工程师塑造成“数码先知”,而作者以文科生身分完成了一场反向的精神仪式。当她描述“每天审核数百个APP,像狙击手般精准下架违规应用”,这实则是对技术理性的祛魅——所谓“AI审核系统”,仍需人类在后台做价值判断的苦工。作者既要保持政策条文的冰冷理性,又要兼顾业务有利的准绳。
当中必须凭靠经验要拿捏恰当,否则一不小心误杀开发者或开发公司,都可能成为头条,犹如现代职场版的“庖丁解牛”。
职场光与阴的多面性
在美国处处都是奇迹,处处都是神话,但要创造神话之前需要一张入门票。作者都不惜以“不计报酬”的方式换取进入美国公务员的敲门砖,无非就是要得到在美国的工作经验,让履历变得更“漂亮”。
硅谷一直被视为全球创新的中心,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然而,书中并没有将硅谷描绘成一个“科技乌托邦”,而是揭示了它的现实面向。硅谷聚集了高薪工作,但高薪背后隐藏着打工人的不安定感。
稳定只是假象
高薪伴随高压,稳定只是假象。例如Meta、谷歌的裁员潮中,数万员工一夜失业,而公司股价反而因“节流”上涨。许多人通过频繁转职或内部转岗,实现薪资与职级的跃升。这种流动性虽带来机会,却也加剧不安全感。这种“裁员即利好”的资本逻辑,赤裸展现科技业的功利本质。
AI 带来的职场冲击,以及面对不断变化的行业趋势,科技公司如何通过裁员、转型来适应市场。
人工智能的崛起,正在挑战许多岗位的生存空间,甚至连科技行业自身也不能幸免。唯有不断学习,不抗拒改变,主张“与科技共同进化”。
这种柔韧的生存哲学,暗合了马来西亚华人“在夹缝中开花”的族群记忆——既不盲目崇拜进步叙事,也不陷入悲观犬儒,而是以实用主义的智慧寻找动态平衡。
东西方的碰撞
当遭遇“因发财树枯萎差点裸辞”的荒谬情境,陈丽娟总能从《庄子》“材与不材之间”找到突围之道。她将“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注入团队建设,在KPI至上的科技丛林中培育出独特的共生生态。
亚洲职场强调服从与稳定,美国则重视个人表达与灵活转型。美国的加班文化分为“时薪制”与“责任制”,美国企业以“金钱换肝”的务实逻辑;硅谷人如何透过社交活动,在放松中累积人脉。这些细节,可以很明显跟东方的迷恋加班文化与西方的追求KPI的明显差异性。
学会“大胆要求认可”
马来西亚职场常见的谦逊、隐忍与集体主义,在硅谷遭遇美式个人主义的强烈冲击。作者初入职场时因“埋头苦干却无人知晓”吃尽苦头,直到学会“大胆要求认可”(Claim the Credit)。这种转变背后,是两种文化对“自我呈现”的不同理解:东方文化推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硅谷信奉“会讲故事比会做事更重要”。
这种冲突在管理风格上更为凸显。当作者因跨部门协作受挫时,美国同事建议她“直接质问对方”,而亚洲团队成员却担心“被穿小鞋”。
区分工作与私人沟通
美国职场严格区分工作与私人沟通渠道,WhatsApp等私人应用仅用于生活交流,而亚洲职场常模糊边界,导致员工下班后仍被工作信息轰炸。
这种模式并非因美国职场冷漠,而是能划清界线建立良好和清晰的休息时段。
硅谷科技公司通过“周五Happy Hour”促进非正式交流,这种“放松中建立信任”的方式,既保留了专业边界,又缓解了直接沟通的紧张感。

就事论事与人情世故
书中通过大量案例表明:美式职场的“就事论事”与亚洲的“人情世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最终找到的平衡点,既保持东方式的团队关怀,又采纳美式的直接沟通,成为跨文化生存的范本。
作者以苹果、谷歌等大厂的优渥福利,即免费三餐、股票奖励及弹性工时,勾勒出“科技新贵”的梦幻形象。相比起东方的压榨,西方的模式更清楚知道公司最主要的资产并不是产品,而是人才。唯有好福利,才能让公司走得更远。
文化的差异不是障碍,而是镜鉴。当技术加速抹平地理边界时,差异将成为最珍贵的资源。真正的职场突围,或许始于放下“非此即彼”的执念,在碰撞中锻造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正如硅谷那碗沙拉,每一种食材都保持本色,却又共同成就美味。
职场神话破除
作者并没有单纯地推崇个人奋斗,而是敏锐地指出,职场成功往往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出身、教育、社会关系,甚至是运气。“只看能力,不看背景”的开放市场,但实际上,进入大厂的“捷径”往往是“内部推荐”或“社交网络”。
作者提到“走‘后门’进入硅谷科技大厂”,并非鼓吹走捷径,而是揭示了科技行业看似公平、实则高度依赖人脉的现实。对于普通求职者来说,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找到进入行业的路径,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传统的只要努力就会被看到的时代已经过去,懂得打好人际关系被看见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技能。

现实与理想间找平衡
作为马来西亚第三代华人,她在中国被误认为香港人,在美国被误认为台湾人;作为文科生,她在科技公司遭遇专业暴击,却最终在内容审核领域找到立足之地。
这种“永远在解释自己是谁”的疲惫,恰恰是全球化探讨的‘身分认同’的安全感。
技术理性背后暗涌着政治角力、文化偏见与权力博弈。陈丽娟的身分焦虑始终如幽灵般徘徊在字里行间,中美关系紧绷下华人身分的暧昧,以及审核工作中“科学判断”与“政治正确”的拉锯,无不揭示了一个真相:硅谷从来不是真空中的实验室,而是裹挟着意识形态的战场。
当她以“非中非美”的第三视角审视脸书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听证会,这种边缘位置反而成就了某种澄明的观察,在跨国资本的缝隙中开出独特的思想之花。
“世界上有更严重的事”
周受资的描写尤其耐人寻味。这位字节跳动旗下TikTok首席执行官被塑造成“中西桥梁”的象征,他的沉稳与作者的急躁形成对照。
当陈丽娟因项目焦虑时,周受资提醒她“世界上有更严重的事”,唯有保持适当的疏离,才能避免被吞噬。有时候欲速则不达,容易因为情绪做错决定,慢慢来反而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