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全职主妇要再战职场 别空想,去行动!

报道|郑美励 图|互联网

孩子渐渐长大,你……准备重返职场?

你……准备暂别职场,回归家庭?

不管你是准备再战职场,还是打算暂别职场,听一听职场顾问和过来人的分享,绝对有帮助!

女性在生活中扮演着许多角色,尤其在亚洲地区,女性通常被认为有责任生育和养育孩子、照顾年长的亲人,并对自己在继续接受教育和尝试创业方面的进展负责,所有这些都可能要求她们暂停自己的事业,走入家庭。

离职是再简单不过的事,离开后要回归职场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离开时日越长则日后想回归职场的难度就越高。

商业世界瞬息万变,离开数年后再度归来,不仅潜在雇主会怀疑你的能力,就连你都会对自己信心动摇,怀疑自已是否能够胜任。或许……光是想像重回职场的画面,就已令为了各种理由而离开职场1年、3年甚至是5年以上的女性缺乏信心、迟迟无法踏出那一步。

再战职场的确不容易,但也有成功的案例,她们的关键共同点是:别空想,去行动。

 

重拾自信建立人脉

对于离开职场3、5年甚至更久的女性想要重返工作岗位,线上学习平台Coursera高级顾问贝蒂范登博世(Betty Vandenbosch)博士引用荷兰谚语“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试了才知道能不能行”(Nee heb je, ja kun je krijgen),鼓励女性勇于尝试、迎接新挑战,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机会。

她指出,在快节奏的行业,技能很快就会过时,女性可能面临知识落后,一些女性甚至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我怀疑和失去信心。值得庆幸的是有许多技能提升方案可在网上进行,而且符合成本低、时间短,同时可解决缺乏知识和自信心的问题。

向专业领袖学习

“建立人脉对于找工作也至关重要。联系旧同事,加入专业组织,向行业领袖学习,建立关系并获得有价值的见解。确保你的简历更新并针对每份工作申请进行调整。抱着积极的态度和决心,你一定能成功,要相信自己,不断前进!”

各造如何协助有意重回职场的女性?贝蒂范登博世的看法:

——家人和朋友:

提供情感层面以及行动上的支持如帮忙家务、照顾孩子、激励她们追求目标、帮忙介绍工作机会,介绍人脉并为求职申请提供推荐信。

——工作场所及雇主:

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如远程或混合工作选项、弹性工作时间、兼职就业和工作分享、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以升级技能和知识、推广并落实多元化及包容性政策,打造具包容性和支持的职场文化。

——经理和同事:

提供清晰的期望、定期反馈、成长机会以及营造鼓励女性发展的支持与包容性环境。

提早4布局,
为日后重返职场做准备。

1 .人脉不能断

不管你基于什么原因(如健康、备孕、深造、照顾子女或长者、休息等)而计划短暂或永久告别职场,记住3个字:留后路。

世事难料,或许就在不久或n年后,你被逼或自愿重返职场也说不定,对吧?!人力资源顾问公司PERSOLKELLY大马南区和北区总监普玛色拉木都(Prema Sellamuthu)就提醒已离职者应与前上司、前同事、前同行保持联系。

“有些人离职后忙到看电视的时间都没有、今天是星期几都搞不清楚,我觉得这是错误的做法,你在专注眼前的事情(休养、照顾家庭)之馀,请抽一点时间掌握周遭发生的事,比如读新闻、与前上司、同事、同业保持联系、掌握市场上的动态,这样才不会完全与社会脱节。“

了解动态趋势

因为当某一天要重返职场,若仍然对市场动态或趋势有所了解,面试时才会有信心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靠人脉介绍工作绝对比起空投履历更有效。

普玛其中一名雇员曾因健康问题暂别职场,约莫一年后PERSOLKELLY开启新业务,该名雇员或许是获得前同事通风报信,主动联系普玛争取,果然如愿成功回巢。

2. 提升技能

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于能力的提升,普玛建议暂别职场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女性花时间上短期课程,强化技能及提升自信心。她直言,回归家庭的女性身兼多职忙得团团转,还要抽时间学习其实是极困难的事,但她鼓励全职主妇有志者事竞成,有心要改变就得采取行动。

3 .保持弹性及开放的思维

普玛促请有意重返职场的女性对雇聘方式、工作模式、时间、抱持开放态度和弹性。例如,当雇主对你的能力有所保留,只愿提供某些工作机会(例如兼职、合约制、3个月或6个月试用期、一周3天工作制等)时,不妨考虑接下挑战,用行动证明自己宝刀未老。

“确保自己不要迟到、请假、有种种的借口如孩子生病要看医生、带父母到医院就诊……等等,因为在你计划重返职场前,先确保自己有各种后备计划来解决这些情况,再不然就是开诚布公告诉潜在雇主你的情况,比如每个月有或许要拿半天假带父母看医生。在你接下新工作之前,这些安排和事先说明很重要。”

4.这是捉住机会,不是人生降级

离职前你领高薪或任高职,事隔3、5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如今要再战职场,你不会还想要拿回与当年相仿的职位或薪水吧?

“若你已面试多家企业却未能获得工作,如今终于有个雇主愿意聘请你当执行人员(而不是经理),接受这个献议。”普玛建议,别再想着昔日自己多风光(例如以前当经理,下属有30人),先接下新挑战,最重要是让自己再度回到职场,“先回到职场,如果你对自己的技能和知识有信心而且有施展出来,即使是当执行人员,公司也会很快提拨你或者给你适合的职位。”

紧捉时机

她促请有意重返职场的人士勿因为如今获献议的职位和薪资不如以往而感到自尊心受损或认为是人生降级,在她看来,这是在当下时间点捉住最适合的机会而已。

成功个案:

/谢颖慧/
半年时间展现实力

从辞职、怀孕、育儿,文字工作者谢颖慧离开职场3年。3年足以令她感觉到自己的退化,不想继续变笨下去,她联系了昔日曾合作的企业,顺利以自由接案形式开始再入职场。疫情爆发后,家里经济出了一些小问题,再加上公司也希望她能当全职员工,她和丈夫商量后把长子交由亲戚照顾,自己带着还是小婴儿的次子到上述企业上班。

自信受打击

而这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且不提带小婴儿到办公室上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快节奏的工作内容令她适应不良,感觉自己居家太久过时了,自信心受到打击,恰好遇到难搞的客户更是进一步打击她的自信心,再加上需要这份工作带来的收入,那期间的她没有了以往的底气和傲气,套用老板的用词,她被生活磨平了棱角。

所幸老板很明理也看到她的实力与表现,公司的氛围和环境也很积极和保护她,大约用了半年时间,以前那个有点跩的谢颖慧又回来了。关键在哪里?她说是老板给予肯定带来的效果,“我发现我是没有退步,我是没有信心。当人家赞你、你做的东西很快被通过,你那种气势就回来了。”

勇于行动

她透露,身边其实也有朋友反映想重回职场却未能踏出那一步,或许是当全职主妇生活令她们太久让她们自觉失去了职场上的能力。她鼓励有意重返职场的女性别空想,虽然不容易但勇于行动才有可能会发生,包括她自己在内也是碰壁后做出改变,才能成功重返职场。

 /张珠梁/
 在职培训快速融入

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张珠梁在当了17年全职主妇后,还能在52岁成功重返职场,在一家私人学校执教。当年,她为了照顾子女而放弃事业回归家庭,对此她并不后悔,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成人她想重新工作。

保持学习心态

事情就是这么巧,想要工作就有机会出现了,任职于私人学校的朋友校邀请她参与面试,而她也顺利通过,开始在该校服务。当然,重返职场初期有各种挑战,所幸家人、校方和朋友都给予她鼓励与支持,校方也提供培训,让她逐渐融入工作环境,今年63岁的她已在该校工作10年。

她鼓励想重回职场者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勇敢尝试,即使失败也没关系,至少曾经为之努力过也从中学习到,当然,保持愿意学习的心态也很重要。

回头太难,辞职前先……

1.先……努力一把

普玛指出,或许是感到不自在或害羞,许多人往往对离职真正原因如备孕、照顾家庭、健康出状况等闭口不提,只用个人原因代替。在她看来这么做对自己无益,她建议有意离职者勿轻易放弃,多探讨是否有其他替代方案来取代离职,同时也应与上司或人事部开诚布公谈一谈自己面临的挑战,因为,或许对方能给予建议甚至便利也说不定!

例如,该公司一名雇员成功申请留职停薪跟随丈夫外派出国,数年后回来又可回到PERSOLKELLY上班,“这就是我所知的,先和上司谈,或许有方法,如果无计可施才呈辞。”

2.先规划

不管基于什么原因而暂别职场,请事前先做好规划,比如离开多久?如何让事情按自己的计划与进度进行?勿留到离职后才开始规划,以免耽误重返职场时便会遇到问题。

 

ADVERTISEMENT

 
 

 

反应

 

大千

入职1年胖20公斤 貌美女子变大妈

(东莞2日讯)中国广东东莞一名女子日前分享了自己进入职场1年的前后对比照。

照片可见在毕业时亭亭玉立的小欧(化名),入职1年后变成了一名“大妈”。据小欧说法,她一年下来“胖了40斤(即20公斤)”且身体状态越来越不好,为改善身心而已辞职。

据“星视频”报道,小欧日前分享对比照,其中一张显示在毕业典礼中捧着花束的貌美年轻女子,另一张显示在某家公司上班的“中年大妈”。

小欧告诉“星视频”,她进入职场1年后“体重增加了40斤”,她整个人的身体状态愈来愈差,精神状况也不好。为了补救身心,她今年6月果断向公司提出辞呈,改为在家做自由职业。

小欧表示,她目前正在国外度假调适身心,“如今我的个人状态好了不少,可说是焕然一新”。

小欧的经历引来热议,不少网民表示相当有同感,在离职后的身心状态都改善了不少;也有人点出像广告设计或建筑设计这类行业,因为常需要加班赶通宵熬夜,容易让身体出状况。

网民认为,在工作中的自己得每日高强度地运转,导致“整个人都虚胖”,“反而是在家办公,每天自己安排时间特别轻松,就能瘦下来”。

也有网民指出:“这就是传说中的‘过劳肥’,因为没时间休息,作息混乱,只能点外卖。人在压力大时不见得会瘦,反倒因为作息饮食不规律导致易胖。”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