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碳排放计算很复杂? 4架构把成本变商机

报道:郑美励  摄影:黄亮晖

要环保救地球保饭碗和生意,减碳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要减碳就得先计算碳排放量……问题是怎么算?气候解决方案新创企业Pantas Software联合创办人兼总执行长李松威来解答!

一家企业究竟该如何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以碳排放当量(CO2e)为代表)?李松威比喻,企业掌握财务状态后才能进行财务规划,碳排放量亦是同样的道理,企业应:

1.    先了解碳足迹,即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大多数企业只有碳排放量,不会有碳吸收量,除非你拥有大片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或者拥有碳捕捉、封存和应用技术,但这种技术相当昂贵。所以大多数企业只有碳排放量。

2.    计算碳排放当量。把收集到的“活动或能源消耗”数据,乘以“排放因子/系数” (Emission Factor),可得到碳排放当量(CO2e)。不同的能源有不同的排放因子。

3.    呈报。有了数据才能制成报告(多个国际标准如TCFD、CSRD、GRI、SBTi、SASB、ISSB、IFRS等),提交予政府或客户。”这些是汇报的国际框架,如果你的产品要出国,就要符合这些国际框架,“不同国家和客户索取的不同际框架的报告,例如欧洲需要CSRD报告书,但美国需要TCFD报告书。

4.    制定减碳策略。包括应用太阳能、减少耗电量、耗油量、碳抵销、碳信用(Carbon Credit)等。

认识碳排放3范围

计算碳排放量之前,必须认识碳排放3个范围。所谓Scope 1、Scope 2或Scope 3的概念出自《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Greenhouse Gas Protocol”(简称GHG Protocol),这是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自1998年起开始逐步制定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标准。

为便于描述直接与间接排放源,提高透明度,以及为不同类型的机构和不同类型的气候政策与商业目标服务,GHG Protocol针对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设定了3个“范围”,即Scope 1、Scope 2或Scope 3。

—— 范围一排放(Scope 1):指由机构拥有或控制的活动产生的所有直接排放。排放来源包括燃气锅炉和车辆燃烧燃料,以及空调制冷剂泄漏等。

—— 范围二排放(Scope 2):指因企业使用能源供应商产生的电力、蒸汽、供热或制冷的生产而产生的间接排放。

—— 范围三排放(Scope 3):指因企业活动而产生的排放,但排放来源并非由该企业拥有或控制,而是发生在价值链的不同范畴,涵盖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多达15种类别,见图一:

例子:

A公司的业务是名片印刷,拥有一间工厂和一辆车。

Scope 1:汽车、印刷机器用的油、空调的制冷剂、灭火器等的气体排放。例如该辆汽车消耗多少毫升的燃油?用汽油还是柴油?至于什么品牌的油以及95无铅或97无铅则差别不大,取得数据后,乘以物品/气体的排放因子,得到二氧化碳当量(CO2e)。

Scope 2:查看国能帐单了解工厂用电量,乘以相关的排放因子,得到二氧化碳当量。

例如图二: A公司本月用电量为10兆瓦时(MWh),西马半岛电力的排放因子为0.78公吨/MWh,那么计算方式即为,10MWh * 0.78metric tonnes/MWh,等于排放了7.8公吨的二氧化碳当量(CO2e)。

Scope 3: 购买纸张打印成名片、纸张从制造商工厂运送到A公司、购买印刷机器(如果从国外购进,通常都会有列出碳排放量)、印刷名片过程中制造的废纸如何处理、员工居家办公、乘脚车、搭汽车、巴士或火车上班,公司与住家的距离、每周到公司的次数、销售人员乘坐巴士或飞机约见潜在客户、当决定丢置名片时其处置或回收方式(估计)、公司推出连销加盟店,相关加盟店(由加盟业者经营)的碳排放、如果A公司把部份工厂出租给B企业,B企业的碳排放……都计算在Scope 3内。

15项分类数据

李松威指出,自2024年12月31日起大马交易所要求主板上市公司必须在财务报告中呈报Scope 1、2及3(当中的商务差旅和员工通勤)碳排放。但外国客户的要求更严格,会要求提供Scope 3所有15项分类的数据。

此外,国家银行在未来数年也会开始要求银行提供Scope 3中的第15个分类“投资”的碳排放量,俗称融资排放(Financed Emissions)。例如,B公司向银行A贷款,那么B公司需要向银行A呈报碳排放量利于银行A计算融资排放。

简易计算节约成本

看到这里,原本有意开始为公司推行碳排放计算的你,是不是觉得“很复杂”?其实细节更为琐碎复杂。好消息是:

1.中小型企业仍有缓冲和准备期。

现阶段,大企业承受较多关注与压力,“Scope 3对大型公司来讲是比较重要,而且它们被要求提供这些数据,我会建议中小型公司先专注在Scope 1和Scope 2,你可以看到Scope 3非常非常的复杂而且和大多数的中小型公司不相关。”

他指出,大马政府尚未对中小型企业落实任何关于碳排放量管制,大多数大企业仅要求中小型供应商提供Scope 1和Scope2的碳排放量。

2.科技助力。

全球推动减碳环保爱地球已非新鲜事,包括Pantas Software在内,坊间有不少碳排放软体或气候解决方案、顾问公司提供协助,网上也可寻获不少衡量的标准和数据,某些网站甚至提供简易计算工具,想节约成本的小型企业可多加善用。

不过,李松威也指出,就算是企业里的会计人员也应用会计软体辅助, 更何况是碳排放呢?当然,若企业只涉及小范围的碳排放量,手动收集数据再以Excel来自行加减乘除,是可以理解,但对于必须提供Scope 3的碳排放量数据的大型企业来说,运用Excel来计算,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容易出错,一个不小心很容易被误以为存心在漂绿(Green Washing)。

专业软体提升效率

应用专业软体取代用Excel计算的好处包括把许多过程自动化,提升工作效率、及时更新碳排放相关准则、企业可随时掌握实时数据(无需等待顾问上门时才能掌握数据),更重要的是透过软体把这类数据和知识系统化的保留在公司内部,即使相关员工离职公司也不会陷入无人懂得操作的窘境。

“因为它可以自动化很多工作,所以你的总可持续持发展长(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简称CSO)可专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第二,你不需要一个非常有经验的CSO,因为软件可以帮你。”

GVC计划供应商受惠

李松威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后联同2名同样旅美多年的友人一同返马创业,在2021年4月成立Pantas Software开始提供电子发票产品服务,6个月后启动转型,开始提供气候解决方案并在短短9个月把业务拓展至泰国和印尼。

高产柅品工业(Kossan)是该平台转型后的首个客户。李松威披露他们主动联系该公司CSO并获安排与创办人丹斯里林宽城会面,隔天便签署合同。

绿色价值链计划

他披露,高产柅品工业已开始要求其供应链计算碳排放量,而同样从中小型企业做起的林宽城体谅中小型企业的不容易,联同Pantas Software推出“绿色价值链” (GVC)计划,由高产柅品工业出资,Pantas Software出力,提供精简版软体及教育培训,协助高产柅品工业的供应商管理碳排放。

上述计划获得国家银行支持,高产柅品工业是首家参与的上市企业,李松威披露陆续会有更多大企业、官联企业加入这项计划,让它们的供应商从中受惠。

企业无法置身事外

“即使你没有从事出口生意,但只要你把产品卖给从事出口的企业,你就得提供碳排放数据。因为外国客户会向它们索取这些数据,无法提供可能导致产品无法出口或必须缴付高额碳税,”随着可持续发展课题不断发酵,国际法规与规范对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上日趋严格,计算碳排放量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中小型企业也无法置身事外。

 

ADVERTISEMENT

 
 

 

反应

 

财经新闻

【独家】没资金缺资源无技术 中小企业减碳阻力大

【马企减碳箭在弦上(下)】

独家报道:萧维旸

环境、社会与监管(ESG)意识站上全球经济主流,加上欧盟碳关税兵临城下,各大经济体无不启动减碳大计,务必保住产业与出口竞争优势。

全球掀起一波减碳竞赛之际,长期仰赖出口、深度参与全球工业链的大马,岂能置身事外?

上至政府与监管机构,下至各行各业,皆紧锣密鼓减碳,大中小型企业无一例外。

虽说是大势所趋,但企业减碳这项巨大工程,难免伴随着层层不容忽视的挑战,政府政策与企业决策皆然。

《南洋商报》专访的企业减碳专家、经济学者、基金经理、行业代表,都异口同声说,这条路势必走下去,但又时而窒碍难行,各界需多加关注。

究竟,有什么挑战正横亘在前?

本报从政府、企业、减碳行为三个层面出发,细说减碳的难点。

中小企财务压力大

企业减碳的具体做法,包括减少能源消耗、转用再生能源、优化生产流程、鼓励供应商减碳、以电动车取代燃油车等。

多数做法都需要花费一笔额外成本。例如,转用再生能源的话,需额外付费安装太阳能系统;若要以电动车替换燃油车,也难免需要出资。

对企业而言,这是一本不容忽视的成本。尽管如此,并非所有企业都会疼痛剧烈,有者较为沉重,有者则会相对轻松。哪些企业会遭遇较大的阻碍?

这问题,可透过两大维度来思考。首先是大型及中小企业,受访的专家与产业代表,皆认为中小企的挑战较大,政府需密切关注。

优大经济系教授黄锦荣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说,减碳的过程涉及花钱转换能源、将运输工具电动化、减少生产流程的碳排放等。

“若企业的上游供应商是高碳排者,企业也需要更换供应商,这或许也会推高生产成本。”

大企业可轻松应对

碍于中小企的财务能力及资源相对稀缺,因此减碳过程中,难免会比较窒碍难行;相较之下,营收、资金庞大的大企业,可较轻松应对。

“这也是为什么,大马的能源转型会从官联企业如国家石油(Petronas)、国家能源(TENAGA,5347,主板公用事业股)等开始,由他们带头示范与给予协助,众中小企业会较为轻松。”

Tradeview资本基金经理梁佳满也看法一致,指多数中小企缺乏正确的ESG知识,需要另花钱聘请专业顾问来计算碳排放量等数据,涉及成本不低。

“尽管大马交易所(BURSA,1818,主板金融股)有提供指南,企业也可以付费请马交所协助统计与分析ESG资料,但每年费用数以十万令吉计。”

“对大企业来说,数十万令吉或许只是九牛一毛;但对中小企而言,则是不小的开销。”

抱持同样看法的,还有Carbon Next共同创办人、企业减碳顾问林秉翰。

据他的观察,大马中小企电子化、系统化经营还不算普遍,多数企业仍停留在传统模式。

“任何大转型都伴随着巨大成本,许多中小企都没办法承担,只能缓慢进行,否则会损及财务能力。”

大马厂商联合会(FMM)总会长丹斯里苏添来也对本报指出,中小企面对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时的苦处。

“由于中小企缺乏意识、技术专长和资源,在减碳方面遇上巨大挑战,厂商联合会已收到许多会员的询问,要求获得更多讯息,通过欧盟与客户的要求。”

2000亿融资助转型

“CBAM带来的合规成本非常高,对中小企造成了沉重负担。”

苏添来补充,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对于中小企的持续经营至关重要。

当然,纵观整个减碳工程,政府并没有袖手旁观。

配合去年公布的“国家能源转型路线图”(NETR),政府已推出总值20亿令吉的能源转型基金;国内金融机构也会提供总值2000亿令吉融资,鼓励各行各业转型至低碳经济。

马银行(MAYBANK,1155,主板金融股)、兴业银行(RHBBANK,1066,主板金融股)、安联银行(ABMB,2488,主板金融股)、联昌国际(CIMB,1023,主板金融股)等金融机构皆已答应会积极发放绿色贷款。

尽管大马金融体系有提供充足的绿色金融商品,但对于融资,大部分中小企依然持保守态度。

林秉翰表示:“一般来说,中小企都不喜欢主动贷款,因不想负债和缴付利息。但减碳趋势已经来临,这是无可避免的,若你今天不想响应绿色融资,之后还是得借款。”

“我国金融体系已努力降低借款门槛、利息等,希望众企业管理层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思考借款方案。”

另一方面,苏添来表示,FMM已提议我国设立“国家ESG基金”,进一步提升SME的减碳能力。

重碳行业首当其冲

第二个维度,则是重碳与轻碳行业,前者面临的成本,无疑更加庞大。

据NETR报告书的资料,在2019年,涵盖制造与建筑活动在内的能源业,占我国总排碳量的59%,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交通与运输业占21%,两领域合计占据80%。

梁佳满说:“建材、油气、发电、运输都属于比较高碳排的领域,他们在减碳与管理方面,需投入的成本更高。”

“相比之下,碳排量相对稀少的轻工业或知识型产业,可能只需要安装一些太阳能电池板,或购买碳信用就可以中和碳排放量了,成本相对低。”

林秉翰看法相同,指能源、制造、运输等行业,日常运作与能源高度挂钩,且常年使用传统能源,因此转投再生能源的过程难免倍感吃力。

“以钢铁业为例,多数企业的熔炉电源以传统能源为主,若要减碳或转换能源,需要购买新、可衔接太阳能的熔炉,费用可能数以百万令吉计,成本不容小觑。”

政府3配套助企业减碳

尽管大马政府已努力推行减碳政策,但在专家看来,要成功与全面转型至低碳经济,仍有巨大的进步空间。

最大的忧虑,为政策是否全面与互补。所谓减碳政策,并非一味鼓励各行各业减少自身碳排放就好,政府还需采取三大配套措施,全国减碳工程才能软着陆。

1 提高再生能源供应

首先是再生能源供应。据能源数据网站“低碳能源”(LCP)的资料,2023年大马电力来源中,包括煤炭与天然气在内的化石燃料,依然占据接近80%。换句话说,传统能源依然位居主流,再生能源还不成气候。

黄锦荣表示,若要顺利减碳,提高再生能源比例与投资,是重要任务。

“我们总不能一边碳工商业电子化,一边依赖化石燃料供电。”

然而,再生能源供应能否追上需求,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据苏添来的说法,NETR的目标是到了2050年,太阳能可占大马总发电量的58%,奈何迄今只达到区区4%,换句话说,现实与目标的距离依然遥远。

值得注意的是,制定与推出NETR时,我国尚未迎来庞大的高科技外来直接投资(FDI),而这两年基于需求暴涨、地缘政治日趋紧张等因素,大马已迎来大量半导体、数据中心、电动车领域的外资,无一不是耗电产业。

此外,眼见电动车时代来临,大马政府也已设下目标,在2030年让电动车占整体车市的15%;到了2050年,比例则飙升至80%。

电力需求水涨船高之际,大马有否做好准备?

林秉翰说:“尽管这些投资对大马经济而言有莫大助益,但也伴随着更加耗电的副作用,让大马的能源转型工程,更加吃力。”

“举例来说,原本我们只需要两兆的太阳能,但如今我们需要3兆,应如何填补供应缺口?此外,应从哪里寻找资金?”

苏添来补充,若要落实能源转型,大马公私领域一共需要注入1兆8500亿令吉。

2 循序渐进落实碳税

第二个配套措施,是落实碳税。能源转型如火如荼开跑的当儿,“碳税”一词也浮上台面。

林秉翰主张征收碳税:“唯有落实碳税,国内企业和人民才会正视减碳问题,且政府和金融体系推出的优惠与贷款,才会获得更热烈的响应。”

话虽如此,制定碳税时,大马也不宜一步登天,需循序渐进。

林秉翰认为,我国可向新加坡取经。

他说:“在2019年,新加坡征收的碳税为每吨5新元,今年已增至25新元;2026年会上升至45新元;到了2028年,则进一步涨至50至80新元。”

“此外,新加坡甫推出碳税时,没有强制所有企业缴税,只面向大企业,但过程中不断透露清晰的讯息,就是有朝一日会面向所有企业。”

“如此一来,规模较小的企业有足够时间消化与做准备。大马若能借鉴新加坡做法,应有很大帮助。”

3 提升碳吸存能力

第三个配套措施,则是强化碳吸存能力。我国已设下目标,最迟在2050年达到净零碳排,所谓净零碳排,并非完全没有排碳,而是让碳吸存与排碳量相等,达到中和。

要达到目标,必须双管齐下。第一是加码投资碳捕捉、利用及储存(CCUS)项目,这一点,大马已开始行动。

今年11月,CCUS法案将提呈国会,预计在明年通过,这项法案旨在规范CCUS活动,并吸引更多投资者进驻。

第二则是维护森林,毕竟森林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随后转化成生物赖以维生的清洁空气,是碳吸存的重要工具。然而,大马在一点的表现,却较为逊色。

全球森林观察(GFW)的数据显示,2002至2023年间,我国一共失去293万公顷或18%的润湿原始森林。

黄锦荣表示:“减碳过程中,森林保护很重要,我国却不断传出大量森林被砍伐的新闻。我国能否确保,未来不会因应经济发展,而持续砍伐森林,损及碳吸存能力?”

恐出现漂绿问题

减碳的齿轮启动之际,难免碰上漂绿(Greenwashing)问题。

所谓漂绿,意指企业透过传达虚假或误导性的讯息,让其服务或商品看似环保。

举例而言,企业在自身贩售的商品标注“可回收材料比此前高出100%”,但实际上可回收材料的成分,仅从1%增至2%。

此事件中,不能说企业进行欺诈,但确实已向消费者,传达所售卖为可回收商品的假象。

另一个较为常见的例子,为企业在商品中标注“可回收”,但未说明究竟是整件商品可回收,还是仅有局部可回收。若实际上商品的大部分不可回收,企业的标注也存在误导成分,可视为漂绿。

回到现实世界,漂绿事件亦屡见不鲜。近期较为轰动的,为英国气候政策研究中心InfluenceMap,在2022年9月揭露,英国石油、壳牌、雪佛龙、埃克森美孚、道达尔能源这五家石油巨头,尽管已做出大量有关环境永续的承诺,但关于减少化石燃料的声明,则少于25%。

此外,除了英国石油,其他四家未来都会增加石油与天然气产量,和ESG背道而驰。

另一方面,有媒体在2022年爆料,尽管包括壳牌在内的多家石油巨头已承诺,会在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但未将化石燃料的碳排放量纳入考量,有漂绿之嫌。

恐操纵或错估数据

场景切换至大马,漂绿问题会否出现?在林秉翰看来,实在难避免。

“监管机构要求上市或大企业,在短时间内整合与呈报碳排放数据,仓促应对之下,难免会出现数据操控、数据偏见、错估等问题。”

他补充,企业不一定在刻意漂绿,但碍于时间过于急促,加上自身数据本就不完整,呈报的资料就有漏洞,形成漂绿。

虽说未必是刻意漂绿,但若漂绿的环节,恰好是客户较关注的部分,企业恐会信誉全无,最终落得股价、业绩双双插水的下场。“若事态严重,客户也可以发出诉讼。”

一般股民,能如何防范企业漂绿?林秉翰表示,若股民本身具备丰富的ESG或温室气体呈报知识,较容易识破企业的漂绿手段;若没有,则处境相对被动。

“多数股民都不具备相关知识,因此很容易对企业的永续报告书深信不疑。”

在林秉翰和梁佳满看来,未来对于企业数据的审计会愈发仔细与严格,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保障。

相关报道:

【独家】三大趋势逼人来 马企减碳箭在弦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