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育修正法案 保障孩童受教育权

法丽娜(左四)在教育法令修正法案媒体汇报会之后,派发开斋前的马来什锦粥给辅导与关爱学校的学生,右3为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
为全面提升国民竞争力和实现全民教育,教育部拟议的《1996年教育法令》(第550号法令)修正案,将义务教育阶段延伸至中学。此举旨在切实提高学生入学率,有效降低辍学率,保障每个家庭的子女都能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他们未来的社会竞争力,从而推动国家教育的整体转型升级。
政府于2002年通过《1996年教育法令》第550条文修正法案,正式将第29A条文纳入法规,明确规定国家义务初级教育,小学阶段教育平等权益也正式受到法律保障,并于2003年开始实施小学义务教育。

教育部总监阿兹曼
中小学列义务教育
教育部总监拿督阿兹曼在日前召开的媒体汇报会上指出,此次除了进一步修订现有的第2条(第2条款)和第29A条(第3条款),将义务教育范围扩大到包括小学和中学教育,也增加一项新条文,即第32A条(第4条款),将中学教育明确规定为国家义务教育。
这意味着,除了6年小学教育,政府也强制所有公民家长必须让孩子完成中学教育。
目前,这项修正法案已完成总检察署审核程序,并在今年提呈国会下议院。
秉持教育民主化的理念,每位大马公民皆享有教育平等的权益,这项公民权益也受到宪法保障。
他说,通过修正法案将中学教育正式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不仅是当局为实现全民入学所做的努力,也是大马昌明政府推崇“教育培养德行”价值观的体现。

法丽娜
教育部长法丽娜强调,修正法案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并解决中学辍学的现象,尤其是高中。
教育部持续推动多项努力和升级举措,包括提供与时并进、质量卓越的教育纲要和机会,积极解决学生辍学问题,以确保每一名大马公民,无论其背景如何,都能平等获得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小学阶段的义务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中学阶段则着重于培养知识、技能和品行兼具的新世代公民,进而缩小社会差距,提升整体福祉,并为国家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力资本。
法丽娜强调,政府将义务教育延长到11年的举措,旨在确保学生能够完成中学教育,并至少获得大马教育文凭(SPM)或政府承认的技职领域资格。

支持B40 减少辍学
深化教育改革
1996年教育法令修正法案旨在落实教育部《2013-2025年马来西亚教育蓝图》(Malaysia Education Blueprint 2013-2025)中提出的解决学生辍学问题以及为B40群体提供教育支持。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在2003年至2024年间,全国小学学生的入学率已从92.90%显著提升到99.39%,远超95%的普及入学率标准。
教育部相信,通过实行中学义务教育,将能延续这个目标,而这也是积极推动修正法案,实现中学教育全面普及的最终目的和最佳途径。

提升家长对教育认知
确保学生出席率理想
在推行《1996年教育法令》修正案的过程中,教育部将优先致力于提升家长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以及确保学生出勤率达到理想目标。
对于未能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或对子女学业疏于管理的家长,教育部将首先进行深入了解与耐心劝导,只有在沟通无效,且确属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慎重考虑启动法律程序,将其作为最后的辅助手段。
法丽娜说,在修正法案中,当局将以实施小学义务教育的经验,优先考虑社区内的宣传、意识和责任,确保政府提供所有必要的教育设施、改善入学机会、确保学生真正得到援助。

教育部向媒体汇报《1996年教育法令》修正法案进展。
当局也将通过“家访计划”(Ziarah Cakna)等举措,识别辍学和跟进学生出勤率,监督团队将通过系统中记录的的学生出勤数据,深入基层社区,确定缺勤的原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家长对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重要性的意识等等。
“只有在采取所有这些努力之后,如果依然有家长忽视子女的上学出勤率或没有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才会对家长采取法律行动作。”
她强调,所有马来西亚公民皆享有免费的义务教育,并且有各种援助计划可帮助低收入家庭,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孩子因家庭经济问题而辍学。因此,经济挑战不该成为学生缺勤甚至辍学的因素。(资讯)
正面看待非华裔生增 吴添泉促政府协助华教

(吉隆坡14日讯)华总会长丹斯里吴添泉认为,随着过去10年来华小非华裔生不断增长,政府应更关注我国华教发展,包括增建新华小、加强华校师资培训、通过提供足够华文师资鼓励与协助华中(国民型中学)与国中开设华文班,同时提供足够的拨款,协助及鼓励华文成为其中一项“全民语文”。
他说,教育部应关注和考虑,为非华裔生在华小毕业后,升上中学时提供机会持续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和渠道,包括近年来也有一些非华裔生进入国内独中受中学教育的现象在内。
他强调,马来文作为国语的官方地位和运用肯定保持不变,但随着时代发展,国家各民族文化和教育迈向多元,也是必然融合并存的既有现象和事实。
他说,非华裔生在华小人数或比率上的增长,是一个既存事实,政府和华社都应正面看待,但大前提是华校的传统特征包括教学媒介语和董事会权限等必须保持不变。
也是沙巴中华大会堂总会长的吴添泉今天发布文告,针对教育部高级部长莫哈末拉兹在国会指出,华小非华裔生比率在10年内增加课题作出反应。
应拨款建校培训师资
吴添泉表示,华小非华裔生增加,主要因为非华裔家长对华小教育素质和学术水平各方面的信心、华裔人口比率下降,及华裔家长把子女送入国际或私立学校等。
他说,不只是华社,政府也应该未雨绸缪,尤其在政策上,例如在财政预算案中,为华小提供更多发展拨款、兴建新华小、加强华校师资培训,必要下在师训大专内扩大或增加华文师资培训班等。
塑造“全民教育”培养“马来西亚学生”
部长透露,巫裔生在华小比率从2010年的9.15%增加至今年的15.33%;印裔生从2010年的1.67%增至今年2.75%;其他种族生比率从 2010 年的1.02%增至今年 1.67%。这意味着华小华裔生比率从 2010 年的 88.16%,减少至今年的80.25%,共下降了7.91%。
吴添泉说,除了小学6年,政府也应该在政策上为包括这些非华裔毕业生在内,提供升上中学之后继续接受华文教育的机会和平台,以目前的政策而言,至少可以加强中学(尤其是华中)华文班的开设和提供相关的华文师资。
“政府也应该关注的另一个现象是,国内一些地区多年来都出现非华裔生就读的现象,如果政府在政策上能够放宽,给予独中进一步的肯定,也不失为政府协助‘全民教育’的其中一项做法。
“当然,如果政府最终能够承认独中统考文凭就更好。
“在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体语的中学,不论是国中或华中,一旦有需求,政府应提供开设华文班的便利和委派有关师资,并应鼓励华文学会的设立,同时通过校方为华文学会提供一切支援,包括活动场所和所需的经费。
“我认为这是国家多元种族、国情和教育的大势所趋,通过学府塑造‘全民教育’新生代,培养出更多元思维和更具竞争力与亲和力的‘马来西亚学生’,应是政府和华社所乐见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