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AI伪造同学不雅照】女研社谴责校方失职 社会应共同保护受害者
(吉隆坡11日讯)针对“中学生AI伪造同学不雅照案”,女研社今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有关事件,批评校方未妥善处理校园性暴力问题,有包庇施害者、责怪受害者之嫌,造成受害者二度伤害。
女研社指出,在事件发生后,受害者选择相信学校,但却遭遇冷漠对待,被指“应为自己的轻率行为负责”,反被劝说保持沉默。这种态度不仅未给予应有的支持,更揭示学校在维护“校誉”之下压制真相、袒护施害者的严重失职。
“这种做法不只践踏受害者权利,更暴露了学校为保‘校誉’,不惜包庇施害者、压制真相的严重失职。校方口口声声要‘引导学生’,却忘了真正需要被引导、惩戒的是加害者,而不是受害者们。”
“这起案件并非个例,而是潜藏于校园内部长期系统性性别暴力的冰山一角。据早期个案透露,施害者之间甚至建立了分工系统,有专人偷拍、修改图像、散播影片,形成完整的性别暴力运作链条,但至今未受到严正制裁。”
声明指出,事件凸显人工智能(AI)工具被滥用于性暴力的潜在风险,社会必须正视AI技术与性别暴力交织的新挑战,并加强数位素养与性别平等教育。
“保护受害者不该只是受害者自己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社会必须深刻意识到AI并非完全中立,当这类工具被掌握在缺乏道德感、急需依靠贬低异性来确认自身于父权社会的地位的男性手中,最容易成为受害对象的,仍是女性与青少年。”
女研社呼吁政府、校方及社会各界共同承担起保护受害者的责任,并推动法律改革,使相关法令与科技发展同步,确保受害者权益不再遭受漠视。
相关新闻:
【中学生AI伪造同学不雅照】涉案男生录供暂停学 宽中提供心理辅导
【中学生AI伪造同学不雅照】警方接10宗投报 嫌犯延扣至明日
【中学生AI伪造同学不雅照】宽中董事会发声明 涉案学生被开除学籍
教师掌握AI,教育展新局/黄燕娣博士

1998年,Google搜索横空出世时,教育界一度陷入恐慌。许多老师担心,学生从此不再好好读书,所有问题都靠网络搜寻,导致思考力逐渐退化。
二十多年过去,我们看到的是大学入学率持续上升,知识传播更快更广。事实证明,每当新科技出现时,人类的第一反应常是恐惧与排斥,但最终总会找到共处的方式。
从2022年11月ChatGPT出现后,教育再度受到冲击。学生轻而易举就能用 AI 写完一篇报告,老师们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苦恼。
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学生过度依赖这些工具,会不会让本就不强的思考能力进一步退化?这个问题听起来,和当年对搜索引擎的担心如出一辙。
但我们也该反过来思考:到底是 AI 让学生失去学习动机?还是我们原本的教育方式早已跟不上时代?
AI照出教育困境
AI 的出现,不只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长期未解的教育困境,也逼着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教育的核心。
最近社交媒体上流传着一句令人深思的话:“老师还没被 AI取代,但你们已经把它变得可以被取代了。”这句话看似偏激,却值得深思。若教师只是机械式传授知识,而不发挥人性化的教育优势,确实正面临被 AI 替代的危机。
AI再强,它终究只是工具。它能模仿、能分析,却没有真正的情感。我们该担心的,不是 AI本身,而是对它一无所知却一味抗拒它。与其禁止学生使用 AI,不如教会他们如何更聪明地使用它。
我国的教育改革,包括独中在内,老实说进展缓慢。许多课纲10年才修订一次,早已不合时宜。尤其在科技变化迅速的当下,课程一旦与现实脱节,学生即使学得再多,也未必能实际应用。
带头推动教育创新
独中在这方面反而具备优势,因为拥有调整课程的自主权。董教总作为领头羊,其实可以把握 AI 到来的契机,带头推动教育创新。
例如,可以考虑在部分独中试办 AI 应用课程,先让老师熟悉新工具,再逐步融入教学。或许未来在教育科技领域,独中能跑在政府学校前头。
世界上已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如芬兰的“现象式学习”、新加坡推动的“智慧国计划”,都不是口号,而是把科技真正融入教学。我们不必照单全收,但至少可以吸收核心概念,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版本。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能在 AI 时代生存得更好,那他们所学的就不能只是死记硬背或应试技巧,而应具备跨学科视野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所谓的“T 型人才”。教育应培养能灵活应对未来变化的人,而非被未来淘汰的人。
我们常问:AI 会不会取代人类?其实问题的关键不是“会不会”,而是我们懂不懂得驾驭它。教育的本质从来不只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人面对未知与未来。如果教师选择观望甚至抗拒,那才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
10年后的教室会是什么模样?没人能准确预测。但我相信,愿意学习、勇于尝试、敢于改变的教育工作者,终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