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园丁莫泰熙病逝 柯嘉逊:“休息吧,我的老朋友”

柯嘉逊
(八打灵再也17日讯)“休息吧,我的老朋友——您为母语教育做得足够多了......”
新纪元学院前院长柯嘉逊博士,在华教园丁莫泰熙病逝后,发文追忆两人在推动华教发展路上点滴时说,两人为同道,老莫(柯嘉逊对他的昵称)是他见过最专注,且具有战略思维的华教教育家,也是大马华教运动有史以来,董总秘书处最优秀的首席执行员之一。
“例如,他详细记录了每次会议的每个发言者说了什么,甚至记录了每个人坐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我期待阅读老莫即将出版的回忆录,我相信其中将包括一些令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不为人知的爆炸性的内幕。”
他也提到,1995年他离开政党生活后,老莫是第一个到他家拜访的人并邀请他重新加入华教运动,而之后他在加影的董教总教育中心,发现老莫成功吸引了一支专注、充满活力、且致力于这个事业的年轻毕业生团队。
柯嘉逊说,老莫重视人才,尤其是一心一意投入华教运动的年轻潜在领导者,他投入资源培训这些年轻领导者,也让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展露才华。
他说,在加影校园,他担任新纪元学院的校长期间和老莫密切合作,加影校园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老莫的细心与关注。
他说,因此,当董教总主席叶新田在2005年将莫泰熙免职时,对华教运动的损失不仅仅是董教总秘书处失去了莫泰熙,同时也失去了二十多位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为这个运动服务的最有能力和忠诚的年轻活动分子。
柯嘉逊指出,当社区向老莫告别时,他留下了一份遗产和难以企及的典范,他培养和造就了许多新的年轻领导者,通过他的"华教故事",他展示了成为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永恒的园丁的真正意涵。
“老莫,我们将会非常想念您,我们不懈的园丁。请放心,多年来您培养和激励的年轻接班者将确保母语教育的花园永葆活力永远葱郁。”
【灼见】不急于恳求承认统考了/杨善勇
投身华教,柯嘉逊博士开始任职独立大学有限公司学术顾问,积极接触国外大专院校,试图说服他们认可统考。《柯嘉逊博士回忆录》笔记,他先后联系了外国大学代表、英国文化协会、美国马来西亚基金会、澳洲、纽西兰、日本文化协会……
华教人士不曾放弃
尽管如此,承认统考,颇有难度。柯嘉逊说,1990年林晃升、沈慕羽和他到姑里府上开会。他追述,在野党的宣言他草稿的那两页,大家认为皆可接受,“唯一的争议仅在承认统考”。
困恼所在,一目了然,思之自明。唯华教同道,始终不曾放弃。1997年和2003年之间,时任董教总教育中心主席郭全强和他的团队,一起走访中国和台湾的知名大学,为毕业生搭桥联系。
经历经年累月不懈的经营,时之今日,愿意接纳统考文凭的国家逐年增加。截至2023年统计,董总发布的名单显示,国外已有至少61家大专为统考毕业生亮了61盏绿灯。
长话短说,漫漫长长的争取过程,先辈所言卷帙浩繁,前人所行连篇累牍,钜细靡遗,可歌可泣。可惜,历经国阵、希盟、国盟、团结政府,窠臼依旧,桎梏不改,一切照旧。然则,心愿长在,一如既往。
没有想到,那位同时经营Rafflesia教育集团(Rafflesia Education Group)国际学校的陈友信,上任董总新任主席则重新定位“承认统考固然重要,但非华教的当务之急,不急于恳求”云云。
合法诉求降为“恳求”
什么时候,原属华社堂堂正正的合法诉求,如今降格为“恳求”了。何况,不论我们之前的态度是否不够诚恳,想要走完统考文凭的最后一里路,恐怕也不是通过“恳切地请求”即可完成。
那么,该怎么做呢?陈友信似乎没有主意,也没有主义,只有稍安勿躁,痴痴地等;等到政府总算感觉,要不承认独中,则是国家和政府的损失。然则,万一政府始终不曾因此感觉良好呢?
好了,身为董总一哥既然也持这样一种态度,政府磨蹭推搪,拖沓逶迤,也就理直气壮了。反正你不着急,我又何必赶紧?我们一起慢慢来,明天不会更好,那就再等一等后天吧!
1950年出生的柯嘉逊74岁了。他用了一生的光阴,力求华教的平等。回想往事,对照今日陈友信的立场,难怪柯嘉逊说:安华听到董总新主席的这种看法,一定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