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引发土崩 昆达山民宿倒塌
睽违久矣沙巴 昆达山百里徒步/朱海波

晨间或黄昏,色光幻化万千,神山南麓由始至終--都是徒步旅程中,最動人心魄的風景。
图/文:朱海波
还会有,另一条百里步道?自从在金马仑百里步道走通后,不仅意犹未尽,甚至还得陇望蜀的寻思忖想,在马来西亚境内是否还有再弄出另一条高原百里步道?没想到,还真是有呢!
一个偶然的资讯映入眼帘,东马沙巴州——神山南麓——昆达山高原(Kundasang Highland)的百里越战竞跑,又名TMBT,最初我并没有在意,但在偶尔的一次内容搜索中,才惊奇的发现那条越野竞道竟然长达107公里,而且显然全程都是郊野,更是地处凉爽的高原之上,一时间兴奋莫明,当即就想去勘探一番。
但我已经好久没有再去沙巴州了,从前我曾登过3次神山,分别是1996、1997、2004(那时神山国家公园尚未私营化),由于交通是被安排的,以致对神山之麓的昆达山高原毫无印象,我想最该亲自开车、亲自看图、亲自寻路一趟才对。
顺原住民的世界
神山之麓是一个婆罗洲杜顺原住民的世界,我虽没遇过杜顺族,但由于近年来在砂劳越工作,对伊班原住民倒是挺熟悉,实际上我分辨不出这两者,但显然他们都是波利尼西亚言系民族,差异并不大。
107公里徒步当儿,越过了一个又一个河畔村庄,穿过了一片又一片金黃的稻田。
昆达山步道原是为越野马拉松赛事而设立,赛事每年必办,就在两个月前便刚刚结束一场全程赛事,路径痕迹及标记曾未被蔓草荒掩,虽值得庆幸,但这也凸显一项事实,这里除了长跑赛事外,几乎没有人进行所谓徒步。
尽管沿途村子都有民宿及旅店,但其多数是为垂钓等溪流活动而设的,而在这几天勘探的日子里,我们一直被认为是竞跑者,尽管目前并没有任何赛事。
虽说是高原,但步道中好一部分是在海拔500公尺的峡谷,而后地势渐高,最高处莫须劳Mesilau略为超过海拔2000公尺,其中一半以上的路段四驱车可以行驶,宽阔好走,但陡峭溜滑的河岸,依旧不少。

错愕间,仿佛又致身于大汉高原,只因飞舞的云涛迷惑了我。
数字地图的指引
TMBT的资讯是如此的公开透明,使我们有着数字地图的指引,勘探省事不少,而一路景致的确多变,令人目不暇给。
先说低海拔的峡谷区,从神山流淌而下的溪水出奇的洁净,河床上尽是花岗岩鹅卵石,河岸两旁则是错落着一个又一个稻田村庄,恰好这时稻子黄了,杜顺村民们忙着收割劳作,田里打谷机隆隆作向。
到高海拔的高原区,气候已经不再适于稻米,作物变成蔬菜,于是而村子之间尽是菜畦,虽然鲜少类金马仑的白色大棚,但显然又是一个高原菜蔬生产基地,而我在砂劳越工作期间所看见的蕃茄、卷心菜、大白菜等,原来就是产自昆达山。
没错,昆达山高原的确是婆罗洲东马最大的高原蔬菜生产基地,其地位相当于西马的金马仑,而金马仑为了应对庞大的吉隆坡及新加坡蔬菜需求,而把自己菜棚化及高产化,但昆达山显然没有这样的生产压力,东马人口较少,露天种植就足以满足婆罗洲的市场了。

杜顺族的村落,错落有致的散布在高原山谷上,仿佛就是人间仙境。
另类高原风貌
耗费了4天做徒步勘探,但若真要走完全程,则必须4天半(我们并非竞跑者),分别是两天在峡谷,两天在高原,最后的半天则选择从高原区回返昆达山中心区。步道沿途可以住宿村庄民宿,唯一让人诟病的是——杜顺族没啥饮食文化,菜色平淡乏味(这里缺乏华人餐馆及旅店)。
辽阔高原步行
在陡峭峡谷中,我们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河畔村庄,穿过了一片又一片金黄的稻田;迈入了荒凉橡胶林,在次生林河畔休憩及濯足。
在辽阔的高原上,村庄毗连着村庄,菜畦毗连着菜畦,浓浓水雾之下,凛冽的风吹刮着高原,闲置的土地都长着高高的芒草,在风中草海翻滚,如波如浪。
4天的勘探日子里,走过了百里步道的七成路径,大致的领略了这个地区。
整个徒步旅程范围,都是杜顺原住民的农村郊野,尽管断断续续有一些次生林,但的确没遇上过原始森林(神山北麓才是原始森林),这点折射出金马仑高原的原始云雾雨林的难得及可贵,但昆达山高原的最大卖点,就是神山。

冷飕飕的天气,云雾迷漫,周遭树丛低矮,山谷坡地起伏,这里其实是昆达山高原。
神山南麓
昆达山高原本身就是神山南麓,神山巍峨的巨大山影,宛如众神耸立,气势磅礴,仿佛天边永恒的巨画。
看啊呀!它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
晨间或黄昏,它色光幻化万千,白天或黑夜,它陡然隐藏又乍显。
每一抬头,我总是仿佛被摄了魂,目光久久不能自它转移。
祂由始至终——都是徒步旅程中,最动人心魄的风景。
那洁净的潺潺流水让我惊艳。
惊艳河水洁净
那洁净的河水让我惊艳。但河水本来就该是洁净的啊!不是吗?
洁净的源头是巍峨的婆罗洲神山,它近在咫尺,看啊!每天在其周围蒸腾而起的水气,幻化成雨水洒在其坚固的花岗石躯体上,水流沿着斜陡峭沟壑,夹带碎屑奔涌而下,千百万年日日不息。
于是便造就了属于它的洁净河川。
最年轻的地质运动
神山是最年轻的地质运动,仅仅在几百万年内便从大地上隆起至4000公尺,剧烈的抬升使剥落的岩石遍布山麓,由它发源的河谷尤其充满了岩石碎屑,河床中有的是大量的鹅卵石,于是当地村子就地取材,用鹅卵石铺设出美丽的道路,在我所走过的步道中,这种鹅卵石道路屡见不鲜。 我便是走在一条由神山淌流而下,清澈洁净的河川峡谷中。虽然沿途的雨林已经消失,周围都是荒野、橡胶树、甚至稻田、以及一个又一个的河岸村庄。
稻田尤其稀奇!我们正巧赶上了稻米的收获季节,而稻米的收割对一个西马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我们所到之处,杜顺族农民们正在炙热的阳光下辛勤工作,如工蚁般忙碌,稀奇的打谷机轰隆隆的运作中,我们沿途问路少不免和他们打上招呼。
村庄间的吊缆桥颇具尼泊尔风味。
仿佛置身尼泊尔
村子光Kaung怎么走?农民指向一片森林,说还要翻过两座山丘。
昆达山百里步道中,卡达迈央河Sg.Kadamaian上游支流的这条峡谷十分漫长,路段海拔较低,也较闷热,由于岩石溜滑的林径比率颇高,这条漫长的河川峡谷段最是难走。
步道及村庄间有不少的吊桥,仿佛置身于尼泊尔,我颤颤巍巍的走在其上,桥下流水奔涌,恍惚间大有“是水在动还是桥在动”的感慨。
耕稼蔬菜为营生
杜顺族的村庄群散布在四周的山脊上和山坡地上,村子之间的空旷山坡地上有的是菜畦,看来大多数的居民们都以耕稼蔬菜为营生。
我徒步徜徉于村庄之间,走过一个又一个毗连的村子,这里村子的密集度较之前的峡谷段为高,高原的村子之间几乎没有荒野。我尝试寻找它的原生植被系,当然它原来应该是高原雨林的,就如神山原始的北部山麓一样,那里至今仍旧高山雨林密布,蓊蓊郁郁,反观农业区所在的南麓,开发后使这里产生了变化,虽然雨林被清除,但仍会留下蛛丝马迹。
稻米的收割对一个西马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芒草独特景色
一眼望去,最显见的原生景观就是芒草了,大有台湾北部芒草山区的气势。
芒草Miscanthus,或芒属中的巨芒M.gigianteus,目前已经取代原生森林,在农业用地之间的荒地上,成为了高原上的优势物种,构成了昆达山高原的独特风貌。
不知在什么季节,它们会遍长白穗,让漫山遍野一片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