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情况逐渐恢复 柔佛摄政王慰问灾民

柔佛摄政王东姑依斯迈(中)亲自摩托车到淡杯裕华园探访受水灾影响的灾民。
(新山24日讯)截至今早8时,柔佛大水灾中受影响的5县水灾情况逐渐恢复,临时救灾中心(PPS)内的灾民人数减至1154个家庭的3893人,情况好转。
这比昨晚8时的1321个家庭共4132人的数据有所下降。
柔佛灾难管理委员会(JPBN)主席丹斯里阿兹米指出,目前该州仍有24个救灾中心在运作。
“目前,新山区有2409名灾民(727个家庭),比昨晚的2733人(912个家庭)减少,9个救灾中心仍在运作。”

柔佛摄政王东姑依斯迈(右二)为水灾灾民提供援助金。
另一方面,柔佛摄政王东姑依斯迈昨日前往淡杯裕华园探访受影响的灾民,并为灾民提供援助金。
东姑依斯迈在官方脸书发文指出,于昨日探访数个受水灾影响的家庭,并为他们提供援助金。
殿下在发生水灾后,也指示南方志工团协助清理灾区。

南方志工团听从殿下的指示,协助清理灾区。
刘镇东:三度整合经济 马新共创新格局

(新山21日讯)大马与新加坡携手推进的柔新经济特区,标志着两国第三次尝试深度整合经济,且此次合作更具现实意义,有望在当前全球经济重组背景下取得突破。
投资、贸易及工业部副部长刘镇东在柔新经济特区联合商业与投资论坛开幕致辞时说,过去的两次尝试未能实现产业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其中,新加坡-柔佛-印尼廖内群岛(SIJORI)因新加坡转向中国苏州发展而逐渐边缘化;依斯干达发展区则偏向房地产与休闲经济,缺乏深层供应链整合。
全球贸易“以防万一”
“然而,当前的全球环境已发生剧变。全球供应链正从追求‘效率优先’的‘及时交付’(Just-in-Time)模式,转向注重‘风险控制”的‘以防万一’(Just-in-Case)模式。”
他说,多元化供应链和区域产业合作,被视为企业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重要策略。
他说,柔新经济整合的必要性和互惠性前所未有。这不仅对柔佛和新加坡有益,也对大马、新加坡乃至整个东盟有积极意义。
他说,这次合作不只是“大马制造”,更是“由大马人创造”,马新双方正共同迈向以创新与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发展阶段。
“此外,打造东盟中产阶层至2045年是关键目标。这意味着更多人拥有可支配收入,推动区域内部消费,进而带动与全球其他地区的多向贸易。”
柔新经济特区被视为一次超越两国边界的重要经济试验。刘镇东呼吁,两国应以长远眼光规划发展路径,确保这次合作真正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在动荡不定的全球局势中,为东南亚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