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诈骗手法层出不穷 证监会警惕3大伎俩

(吉隆坡20日讯)大马证券监督委员会警告,2024年新型诈骗手法层出不穷,其中3大诈骗伎俩需要民众警惕。

2024年,证监会观察到以下几种值得警惕的新型诈骗方式:

深伪技术

诈骗分子使用人工智能(AI)生成的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冒充知名人士或知名企业(包括证监会的持牌中介机构),借助这些伪造视频提升骗局的可信度。

这些AI生成的视频,高度还原目标人物的声音和外貌,使虚假的投资机会看似真实可信。

通常,这类诈骗通过深伪视频,宣传所谓的投资机会,声称有知名企业背书。诈骗广告中附带“了解更多”按钮或链接,诱导受害者进入注册页面并填写个人信息。

此外,诈骗分子可能要求受害者下载某个应用程式,增加遭遇网络犯罪的风险。

一旦受害者填写信息,骗子会进一步联系他们,引导他们向指定的“骡子账户”(mule bank accounts)转账,从而被骗取资金。

IPO前投资骗局

这类骗局主要涉及私下配售,通常在马交所公布即将上市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期间进行。

诈骗分子会伪装成“代理人”,创建WhatsApp公开群组,主动添加潜在受害者,并在群内宣传所谓的“IPO前投资”。

为了增强可信度,骗子甚至会伪造其他投资者的“成功投资”好评与见证。

受害者被要求将投资款转入与IPO无关的银行账户,这些账户很可能是用于洗钱的骡子账户。

在IPO正式上市当天,骗子会谎称股票已成功上市并产生盈利,要求受害者再支付额外费用以“分配股票”,进一步骗取资金。

鉴于这一新型诈骗的增长,证监会已于2024年7月4日发布新闻声明,提醒公众警惕“IPO前投资骗局”。

滥用公司账户

此外,证监会还发现,诈骗分子利大马亚公司委员会(SSM)注册的公司账户,作为“骡子账户”收取非法资金。

他们通常使用已注册但长期未运营的空壳公司银行账户,以公司名义收取和转移资金,从而掩盖非法交易。

过去,诈骗分子主要使用个人银行账户进行洗钱活动,而证监会早在2022年已对19名骡子账户持有人采取执法行动。

然而,随着诈骗手法升级,犯罪分子如今借助合法企业的名义,来增强骗局的可信度,使受害者更容易上当。

证监会呼吁投资者保持警觉,不要轻信社交媒体上的投资广告,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投资机会,以免落入诈骗陷阱。

视频推荐:

 
 

 

反应

 

财经新闻

保护投资者 证监会严管非上市公司发售股票

(吉隆坡28日讯)大马证监会(SC)公布新的非上市公司股票发售指南,加强投资者保护及维护市场诚信,并从即日起生效。

证监会发文告表示,该指南将取代2021年发布的非上市公司股票发售指南。

由于机构考虑到市场对未上市企业股票发售,在信息标准及信息备忘录(IM)的担忧和投诉,促进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相关问题包括不切实际的高回报承诺,以及未充分披露风险回报影响。

此外,未上市公司原本仅向成熟投资者发行股份,却被违规销售给散户投资者,而没有依据法规,向证监会登记招股书。

指南新增要求包括:
(a)发售前,未上市公司需和证监会咨询,聘请企业财务顾问(CFA);
(b)规定信息备忘录最低要求;
(c)规定发售开始后 18 个月的有效期;
(d)对涉及发售各方施加行为义务,包括企业财务顾问和非上市公司董事会;
(e)申报义务,即包括按季提交更新报告,并由获准审计师公司核实筹资用途;
(f)非上市公司指南生效前进行持续发行处理。

证监会强调,在修订指南时,已广泛征求行业各方,包括企业财务顾问的意见和反馈。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