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通讯部教育部共商儿童上网安全问题

(吉隆坡5日讯)通讯部与教育部昨日就涉及互联网的课题展开讨论,其中提到儿童上网安全问题。

教育部长法丽娜今日在其面子书发文说,社交媒体上的儿童保护生态系统一直是该部的优先事项。

“……让我们继续保护儿童免受任何网络霸凌、性诱骗和性骚扰的威胁。”

两个部门的秘书长也参与这次的讨论。

另外,通讯部长法米指出,该部做好准备协助教育部,以确保安全使用互联网。

他说,此次讨论也提及学校的互联网连接课题。

“通讯部愿协助教育部,以确保师生能够更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连接。”

视频推荐 :

 

 
 

 

反应

 

言论

官民协作抗网骗/林楷骏

日前,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透露,截至2024年12月15日,当局已删除社交媒体上总计6万零722条含有诈骗元素的内容,相比起2023年的6297条,所删除的内容增加10倍,再次印证了诈骗活动日益猖獗。

由于诈骗分子手法层出不穷,导致我国民众也经常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根据通讯部的数据显示,在2021年至2024年4月期间,马来西亚因网络诈骗损失31亿8000万令吉,而实际损失额可能更高。

遇老套伎俩还中招

笔者认为,导致我国民众频频陷入诈骗手法中主要由3个因素组成,即民众疏于警惕、社交媒体平台的消极配合,以及科技手段的升级。

无可否认,国人尤其是乐龄人士,对网络诈骗的防范意识不高,轻易相信诈骗人士的说辞。如今部分诈骗分子仍使用老掉牙的招数,比如“老朋友好久不见,换了新号码”,假扮成久未联系的亲朋好友,通过社交媒体或短信向受害者发送消息之后再开口借钱。

根据笔者观察,这种老套的骗局虽简单,但由于部分民众不谙时事且缺乏警觉性,仍然容易上当受骗。

此外,诈骗分子还会伪装成警方代表,发送虚假通知或警告,声称受害者涉嫌违反某某法令,要求其转账以“摆平”案件。许多民众因紧张和焦虑,匆忙将钱转至指定账户,事后才发现被骗。但此时诈骗分子早已卷款潜逃,即使报警,追回损失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尽管警方已多次澄清办案不会通过拨电的形式,但许多民众依旧上当受骗,这也进一步验证马来西亚人民普遍对诈骗案件不警惕。

社媒执照料能奏效

随着科技进步,社交媒体如脸书和抖音在大众的生活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同时也成为诈骗集团的“新温床”。然而,一些社交媒体公司在打击诈骗内容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以日常生活为例,脸书上充斥着数不尽的诈骗广告。

尽管用户可以举报相关内容,但许多举报的诈骗信息并未得到及时处理或删除,甚至有些平台的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社媒消极的态度不仅使诈骗内容拔苗助长,还扩大了其传播范围,使更多民众成为受害者。因此,笔者认为通讯部要求社媒申请服务执照的举措能很大程度上使社媒的诈骗内容受到控制与监管。

网络诈骗也和科技手段的升级息息相关,尤其是人工智能的盛行,使诈骗活动能够跨越国界,诈骗分子可以利用虚拟电话号码、虚拟私人网络(VPN)等工具隐藏身分和位置,从而增加警方打击罪犯的难度。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不仅提高诈骗分子的隐蔽性,也使公众更难防范。

综观上述而言,我国人民必须加强防范诈骗的意识,以避免在网络诈骗中深陷其中。只有提高警惕、增强识别能力,才能有效识别诈骗集团的各种伎俩,保护个人财产和信息安全。

笔者呼吁通讯部和马来西亚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必须加大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并积极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教育,提升民众对新型诈骗手段的警觉性。

总而言之,只有人民与政府共同协作,才能有效遏制网络诈骗的蔓延,保障人民的产权与塑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