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优大”简称的商榷/杨欣儒

最近“优大”课题频频出现于我国各媒体,主要是和被追税罚单有关。本文纯从语言角度分析问题,与政治无关。

首先要分清专名与通名。专名是一个专有名词,专名可以音译或意译。通名是通用名称,例如“苏丹伊斯迈路”的“苏丹伊斯迈”是专名,“路”是通名;“雪兰莪州”的“雪兰莪”是专名,“州”是通名。

至于“优大”,如果是它来源于英文的U TAR,则专名TAR是国父Tengku Abdul Rahman的简称。过去从未有人翻译专名TAR为“大”,当拉曼大学出具雏形时,就有人提出把拉曼大学简称为“拉大”“曼大”的建议,不过译名不佳,终究没有被采用。

未达简称效果

既然专名TAR的音译为“大”并不普遍,而且有关当局从未给TAR定名为“大”,同时会给人以为也是大学的简称,一般人会认为“优大”的原文是“U Universiti,一个音译为“优”,另一个则意译为“大”,完全没有把原文Universiti Rahman的简称给翻译出来。

由此看来,马来西亚各地的大学都可以以此类推,都叫“优大”,因为构成这个简称的都是通名U 加Universiti。

笔者认为拉曼大学简称之前不妨先确定TAR的华文译名,例如叫“达”等称,Universiti TAR“优达”,音译意译皆有的简称。譬如“博大”(Putra大学),原称“普特拉大学”的简称是“普大”,就比音译意译兼具“博大”的简称逊色得多了。

须知简称也叫缩略语,缩略语是由原词缩略而成的,它必然是后生的,即原词语出现在前,缩略语产生于后,否则就不是缩略语。简称的关键性词语必须突出,让人一看就知道其含义。例如“马航”(马来西亚航空公司)、“飞萤”(萤火虫航空公司)、“高教部”、“华总”(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总会)、从中的“航”、“华”关键词就知道其性质。至于像“中总”一类的简称就让人莫名其妙,不知它与商业性质有何瓜葛。

所以,“优大”只能让人以为原文是“大学·大学”的意译简称,就达不到简称的美好效果。

视频推荐 :

 

 
 

 

反应

 

灼见

【灼见】伯拉还是拉伯?/杨欣儒

我国第五任首相敦阿都拉逝世,几家华文报的标题都称他为“伯拉”。这种称呼是否恰当?这里和大家谈华文的称谓。

先看个例子,“黎伯”马来语叫Pak Li,而Pak Li叫回华文可就不是“伯黎”了,应该还是黎伯。同样的,英文的Uncle Li、Aunty Li的称谓是黎伯伯/叔叔、黎伯母/舅母,而不是根据英文的语序叫伯伯/叔叔黎、伯母/舅母黎。这是因为华文的称谓习惯有异于英文和马来文。

再看一些例子。Dr Li华文叫黎医生、Professor Li华文叫黎教授,华文可没有按照英文或马来文的排列顺序叫医生黎、教授黎。

一些头衔性称谓的位置,由华文的译名而定,音译的保留在前,例如Datuk Li、Tan Sri Li华文译名是拿督黎、丹斯里黎。意译的称谓在后,例如Sir Li、Inspector Li是黎爵士、黎警长。

头衔式称谓含敬意

头衔性的称谓有官衔、例如部长、局长、科长、州长等;军衔有将军、中将、少校等;职衔有讲师、研究员等;学衔有博士等(硕士、学士不做称谓使用)。所有头衔式称谓都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在内,虽然这种称谓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

头衔性的称谓有的可以冠以姓氏,例如黎部长、黎经理。但是遇到带有“副”字时,为了交际的礼貌原则,习惯上要把“副”字去掉。所以学校里的陈副校长、张副校长,礼貌上都叫陈校长、张校长,除非在一些官方仪式上有区分的必要时才冠以“副”。这是因为称谓的使用要看是正式场合还是随便场合,是口头交际还是书面交际等。

最后一提的是同位短语(复指短语)位置可以任意,例如经理黎大同和黎大同经理、厅长黎大同和黎大同厅长。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