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令吉离破5不远了!/梁仕祥

最近,令吉兑美元一直“跌跌不休”,屡破新低。

虽说亚洲货币今年都因为美联储“放鹰”而大致下滑,但马币跌幅尤其为重,年初至今已经贬值超过7%,表现是亚太区倒数第二(仅好于日元)。 

马币为何如此疲软?除了外围因素(美联储、最大贸易伙伴中国经济不景、以巴冲突等等),其实我国内部的问题也是不少,比如早前公布的2024年财政预算案,就明显不如预期。 预算案公布推行资本利得税、奢侈品税,却详情欠奉,即使加上调涨服务税2%,对于国家税收仍是杯水车薪,但却平白影响了投资信心。 

马美利差短期收窄无望

另外,我国与美国的利差短期内收窄无望,也是马币低迷的主因之一。上周四,美联储和大马国家银行都公布了关键的货币政策决议,美联储如预期般维持利率,国行也没有意外按兵不动。 

为何说国行维持利率是“没有意外”?其实,在货币政策会议日前,首相兼财政部长拿督斯里安华,就已先在国会放出风声,称觉得没必要升息应对令吉贬值,因为担心会增加企业的成本。 

虽说国行一直都是独立自主的金融监管机构,但始终隶属于财政部,“老板”都已放话了,若是你会刮他一巴掌吗?  

原本美联储宣布维持利率后,是大马收窄利差的良机,区域内其他国家包括菲律宾和印尼央行早前也已陆续升息,就连在国行宣布利率之前,也有经济学家预测,升息的几率有20%。 

错过这一次机会后,下一次的货币政策会议,就是明年1月中之后了。在这2个多月内,美联储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令吉就有可能继续贬值下去。 

虽说在上周两场货币政策会议之后,马币虽然已稍微回升至4.73水平,但接下来如果美联储再度“放鹰”,1美元兑令吉突破4.8,甚至4.9也不出奇。 

话说回来,美元兑马币是从未见过5字头。但如果我国财政改革再无进度,比如合理化补贴措施未能如期出炉的话,也许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无论如何,即使短期形势再如何严峻,将令吉与美元挂钩这种馊主意,最好还是不宜再提起了。

反应

 

言论

手套股卷土重来?/梁仕祥

踏入2025年,马股大盘依然在匍匐前行,但特定领域表现依然亮眼,如人工智能及数据中心概念股等。而众多散户喜爱的手套股,近期交投也相当活跃。

回顾冠病疫情期间,手套股风光无限,掀起全民炒股热潮。然而,这段短暂的辉煌之后,因多重因素从高位急速回落,令许多追高的散户损失惨重,这一幕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在历经两年的低潮后,手套领域从去年末季开始似乎迎来复苏迹象。最大利好来自多家手套公司转亏为盈,此外,最近中国再传新病毒疫情,也让市场重新聚焦手套股。

手套股近几个月的涨势,是短期反弹,还是重返巅峰的起点?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先回顾过去的低潮期,再分析现况,最后尝试展望未来。

手套行业的困境主要归因于两大因素:其一,中国新兴业者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供过于求;其二,疫情期间客户过度囤货,需求急剧萎缩。多家本地手套公司从疫情时期的暴赚,转为陷入亏损。

优化成本结构

面对寒冬,本地手套企业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例如,贺特佳(HARTA)关闭了雪州部分多余产能,尽管账面上承受了一次性重大亏损,但成功优化了成本结构,为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多数本地大型手套企业财务状况稳健,要么持有净现金,要么仅有少量负债,加之疫情期间积累可观的资本储备,这些都成为它们挺过低潮的有力保障。

两年后,客户库存逐渐耗尽,全球手套需求和平均售价均开始回暖。与此同时,特朗普胜选美国总统后可能加大对中国的关税措施,间接提升大马制造业的竞争力,或将为本地手套业者创造新的出口机会。

近期手套股涨势的主要动力有两点:一是特朗普胜选;二是中国新病毒疫情的传闻。然而,这两大因素是否足以推动手套股重回巅峰?答案可能并不乐观。

首先,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市场对新病毒的消息通常会产生短暂的恐慌性反应。例如,前年猴痘疫情曾短暂刺激手套股上涨,但涨势随后迅速消退。

其次,肆虐全球的大流行病在中短期内或难以再次出现。历史上,黑死病与天花等严重传染病的爆发通常是数世纪一次的事件。而21世纪前20年间,已出现两次重大疫情(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与2019年的冠病)。全球卫生体系对传染病的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大流行病再次引发手套股狂潮的可能性较低。

另外,特朗普胜选确实可能对手套股带来间接利好,特别是若其政府延续对中国的强硬关税政策,大马出口或将因此受益。然而,关税政策的调整需要时间落实,其实际影响尚存变数。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与供需格局的变化,仍可能对手套股走势产生掣肘。

综合来看,手套股短期内或有机会凭借市场情绪与利好消息延续反弹,但要真正重回巅峰,还需更多实质性的基本面改善。例如,持续回暖的需求增长、更有利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及手套业者自身的创新能力和产能调整。

对于投资者而言,手套股或许已摆脱低潮期,但仍需谨慎操作,不宜盲目追涨。市场波动之中,唯有深入了解行业趋势与企业基本面,方能抓住潜在机遇,同时避免再次成为“接盘侠”。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