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要先躺平吗?/理财农夫
“躺平”这两字一时风头无两。躺平主义是自2021年开始,从中国大陆扩散到全球,意指年轻人与其跟随社会的期望,坚持奋斗,倒不如实行躺平的生活理念,和无欲无求的处事态度。
躺平的具体行为,包括“不买房、不买车、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娃儿、维持低水平消费”、“拒绝成为资本家赚钱的机器和剥削的奴隶”,尤其是考虑到现今物价奔腾的时代,想到反正穷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在城市里换到一砖一瓦一红墙,倒不如直接躺平算了,不须再那么辛苦努力奋斗,牺牲自己,肥了人家。
很多时候由于财富的分配不均,我们无法怪年轻人有那么样的想法,只不过人生的道路还很长,最怕你现在选择先躺平了,这一生往往就一躺就平。
如果你在年轻力壮的时候选择躺平,那你就别后悔在年老的时候起不来,到时候就只能怪自己为何在该理财的年纪选择放弃?
这就像《中国报》最近采访的孤苦老人即是最好的写照。事主30多年前,曾经在新加坡打散工做建筑工人,当时每天都有40多新币的工资,只不过他没有存钱的观念,赚多也花多,每个月都把钱花光,若时光可以倒流,他说会认真存钱,即使拿低一点的工资也无所谓,只要有公积金,至少晚年还能留有一些钱。
他很后悔在50多岁的时候才开始想到退休后的生活,但那时候要存钱似乎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才警惕年轻人要认真存钱。
投资脑袋和健康
我想在他这一句认真存钱的后面补上借机投资,除了投资未来有潜质的资产外,最重要的是投资自己的脑袋和健康。
年老体弱是自然界的定律,如果到了古稀之年还要像报道中那样,被逼靠着月薪日薪来过日子的话,当到了无法继续用体力換取收入时,不管是在健康还是财务方面,即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到时即便你认命也无能为力。
幸好大马政府在国人医疗方面有给予健全的保障,万一孤苦无依的老者有什么病痛也不至于会被人遗弃或忽略治疗,不然往往就得拖垮下一代的财务状况了。这些都不是什么罕见的报道,而是真实地发生在社会各地的新闻。
我们要知道到了古稀之年,每一步都举步艰难,如果到时候才像事主那样察觉要认真存钱,才要开始努力奋斗,会不会太晚了?
中年以后的人生布局,每一步都很重要,健康很重要,储蓄也重要,理财更重要,财商最重要!
阅读提升财商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环环相扣的,很多时候唯有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财商,再通过适度的投资理财,尽早让自己除了本业以外,拥有其他的被动收入才是正途,毕竟个人体力有限,我们迟早都是要用錢赚錢,唯有先把这个观念建立起来后,后面的财务与人生规划才能顺水推舟,越走越远。
最后,你要先躺还是后躺都不是问题,但千万别躺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毫无退路,尤其没有地方可躺了才是问题。
那么现在你还要先躺吗?
别让噪音左右投资/理财农夫
近年来,许多人为了蹭热度,每天在社交媒体上传各种财经资讯,即使与自身投资毫无关联,也照单全收,博取流量。
其实,如果分享的是自己感兴趣且有关联的投资项目倒还罢了,毕竟涉及自身利益,必须对投资绩效负责。
然而,很多人的分享要么是为了抄底、套利或获取流量,要么对自身投资组合毫无意义,反而显得过于频繁且缺乏价值。
“财经仙家”专业欠佳
表面上看似财经专家,实则自己心知肚明——不仅吃力不讨好,还可能得不偿失。若一不小心助纣为虐,过度传播不实信息,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对他人投资造成困扰。
如果你分享的是自己没有投资或根本不会投资的项目,自然不会花时间深入研究。但若仅仅为了博眼球,随意发表观点和建议,反而会暴露自己对该领域的不熟悉,最终沦为“财经仙家”——只会凭空预测,却缺乏真正的专业判断。
市场每天充斥着新闻、小道消息和谣言。有时候新闻影响股价,但更多时候是股价决定了新闻内容,这取决于财经记者或网红博主如何解读市场动态。
如果只是跟随股价起伏后才发表意见,未能及时跟进,就会显得落伍。于是,为了维持流量,某些人便刻意编造新闻,导致市场噪音不断循环,令股价走势更加扑朔迷离。
当然,个人社交媒体账号的内容自由由你掌控,想分享什么是你的权利。但真正有价值的分享,应该建立在深思熟虑和实际考核(Due Diligence)之上,而非人云亦云。
例如,你看好某只股票,投资即是与他人合股做生意,而每只股票的背后,都是一家上市公司及其管理团队在运作。
精简信息 剔除噪音
你要参股,理应先研究该公司的最新财务数据,了解其经营状况和未来前景,从而评估其当前价值及未来潜力,最终才决定是否分享观点。
试想一下,若朋友邀你合资开餐厅,你肯定会先检查财务报表、盈利模式和市场前景,对吧?那为什么在股市投资时,许多人却在未阅读任何财务数据的情况下,仅凭几则新闻或不明来源的资讯,就贸然入场?如果因此被套牢,那纯粹是运气不好,而不是市场的问题。
与其疲于追逐各种资讯,导致投资策略摇摆不定,不如精简信息来源,剔除无用的市场噪音。否则,频繁进出市场的投资决策,势必受到过量资讯的干扰,最终得不偿失。那么,你有发现这个现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