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挫败中美贸易磋商?(上篇)/张敬伟
中美贸易摩擦再起,美国对华输美商品2000亿美元关税从10%提高至25%;而且,其余3000多亿美元输美商品关税也将按照同样的比例加征。这是否意味着中美高级别经贸磋商的成果归零呢?
显然不是。果如此,中国就不会派出国务院副总理刘鹤牵头的代表团赴美进行第十一轮贸易磋商;而且,这轮贸易磋商结束后,刘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给中美贸易关系给出了理性务实的评价。一方面,中美贸易磋商并非“破裂”,而是难解现实分歧下的“小插曲”;另一方面,对于此前美方对华商品加征关税的理由——指责中国推翻承诺的一揽子指责进行了反驳;更重要的是,中方也公开了中美两国存在的分歧,指出了美国所谓“公平”的不合理。
总之,关税战继续,而且没有协议,的确令人遗憾,但不能说中美之前的贸易磋商做了无用功。因为贸易磋商机制还在,双方贸易磋商还会继续下去。
而且,中方会有反制措施。按照商务部的说法,是“不得不”,凸显中国既不希望和美国进行贸易战,却也不怕来自美国的贸易战。
中美贸易的结构性差异,决定了中国的反制措施不可能和美国对华的关税战“等量齐观”,但中国也有更有效的反制手段。毕竟,美国大豆、汽车和能源等产业需要中国市场,而且这些产业对特朗普总统也会形成不小的政治和民意压力。
两国贸易攸关深度利益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美国国内反华声音日炙,甚至出现了“文明冲突”的怪论,但中美贸易摩擦依然是主要矛盾。中美贸易摩擦之所以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是因为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贸易体,而且两国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因此,两国贸易关系属于深度利益攸关。美日、美欧以及美国和盟友贸易伙伴之间都曾且一直存在贸易纠纷;美国曾经联合欧洲国家逼日本签下“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大幅升值,使依靠外贸出口的日本陷入“失落的20年”;刚刚,美欧之间还为飞机补贴而互打关税战。因此,既不能将中美贸易摩擦过度解读为美苏争霸时的“冷战”,也不能简单化为一纸协议就能解决的问题。
适应打打停停的中美贸战新节奏,既要好好谈,也要不怕打。适应这种新常态,本身就是中美多轮贸易磋商的成果。
打是不可持续的。去年中美贸易见招拆招,美国并未实现“美国优先”的目标。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并未减少,反而让美国股市呈现动荡状态;全球市场,也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变得焦虑和恐慌,国际机构纷纷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去年12月初中美两国元首在阿根廷G20峰会达成休战共识,凸显中美贸易战的不可持续。
(作者为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中美贸易战升级 美国农民能否扛得住?

(华盛顿4日讯)上周,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额外10%的关税,使现有关税累计达到20%。该措施将于本周二(3月4日)生效。
中国官媒《环球时报》周一称,“可靠消息人士透露,中国正在研究拟定相关反制措施,可能包括关税和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应对美国以芬太尼为由再次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10%的关税。”
今年1月,特朗普威胁对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国征收关税,加拿大和墨西哥官员和他沟通,获准关税推迟30天,但中国没有类似行动。2月4日,特朗普决定对所有中国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
特朗普还指责北京未能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国,中国方面对此回应称这是“敲诈”。
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拉特尼克(Howard Lutnick)周日在福克斯新闻的一次电视采访中表示,中国不仅没有阻止芬太尼制造,反而为相关化学品提供“最高额补贴”。
“中国必须停止对美国人的杀戮,”他说。
中国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也在周二开幕。期间将由总理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年度经济成长目标。
美国农产品可能遭受打击
长期以来,美国农产品出口在中美贸易紧张时期常成为中国反制的目标。
《环球时报》报道称,“对原产于美国的农食产品加征关税大概率会被列入到反制措施当中。”
尽管自2018年以来进口量有所下降,但中国仍然是美国农产品的最大市场。
2018年,北京对大豆、牛肉、猪肉、小麦、玉米和高粱等商品加征最高达25%的关税,以报复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
2024年,中国进口了价值292.5亿美元的美国农产品,比2023年下降14%,而2023年的进口额相比2022年已下降20%。
与此同时,北京通过扩大农产品进口来源及提高国内生产能力增强粮食安全。
尽管如此,中国仍是美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不可替代”的市场
如果北京对美国新关税作出反制,美国农产品出口预计将进一步下滑。美国农业界人士和贸易商认为,中国市场“不可替代”,即使他们正在寻找其他市场以弥补中国需求的下降。路透社列出了两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情况。
大豆
大豆是美国对华最大的农产品出口。2024年,美国出口到中国的大豆总额为128亿美元,占其大豆出口总量的一半。
为减少对美国供应的依赖,中国正越来越多地转向价格更低、供应更稳定的巴西大豆。根据中国海关数据,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已从2016年的40%下降至2024年的21%。
玉米
美国曾长期是中国的主要玉米供应国,直到2022年北京批准从巴西进口玉米。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玉米仅为5.61亿美元,而2023年该数据为26亿美元。
过去十年,中国的玉米需求大幅增长,以支持其庞大的畜牧业。然而,如今巴西已迅速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玉米的主要供应国。
肉类及内脏
中国是美国鸡腿、猪耳朵和内脏产品的重要市场,而这些产品在美国国内需求较少。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肉类及内脏总额为25.4亿美元,而2021年为41.1亿美元。
棉花
按价值计算,中国约占美国棉花出口的四分之一。2024年,美国对华棉花出口额为14.9亿美元,略低于2023年的15.7亿美元。由于经济形势不佳,中国对纺织品和服装的需求下降,影响了美国棉花进口。
高粱
尽管中国对美国高粱的进口略有上升,但中国正试图减少对美国饲料粮的依赖。高粱主要被用作玉米的替代品。
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高粱价值为17.3亿美元,高于2014年的15.2亿美元。
然而,美国对华高粱出口正面临来自澳大利亚、阿根廷以及更便宜的巴西玉米的激烈竞争。
小麦
2024年,中国进口了近6亿美元的美国小麦,创下三年来的最高纪录。但由于国内供应充足,近期中国减少了整体小麦进口,这可能会影响未来的美国小麦出口。
特朗普关税政策“将适得其反”?
分析人士认为,北京仍希望通过谈判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妥协。但目前尚无贸易谈判的迹象,两国关系缓和的可能性正在减弱。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王栋表示:“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并非不可避免,但特朗普现在决定加征关税是一个错误决定。”
他说,“特朗普及其顾问可能认为此时加税是向中国施压并释放信号,但这一举动将适得其反,中国必然会作出强烈回应。”
特朗普第一任期内,中美相互加征关税,引发全面贸易战,导致金融市场动荡,并拖累全球经济增长。
这一次,特朗普在2月4日加征关税后,作为报复措施,中国当天宣布从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加征关税,包括对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2月4日,中国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还宣布对仲钨酸铵等25种稀有金属产品及其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2月28日表示,美方此前以芬太尼等为由对中国加征10%关税,这次又威胁再次加征关税纯属“甩锅推责”。他还表示,”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反制措施,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称,“希望美方不要一错再错,尽快回到通过平等对话妥善解决分歧的正确轨道”。
一周之前,白宫发布了一份“美国优先”投资备忘录,其中将中国列为“外国对手”之一。
据《纽约时报》报道,特朗普的前任和现任顾问透露,特朗普对与习近平达成广泛贸易协议表现出兴趣。这项协议可能涉及中国加大对美采购和投资,以及双方在核安全等问题上的合作。
特朗普曾表示,他与习近平关系良好,希望中国加大对美投资。今年2月,当被问及是否愿意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时,特朗普回应:“有可能。”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视频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