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一路走好/梁仕祥

2023年即将结束,但迈入年底却是格外伤感,因为近一个月有好几位大马财经界熟悉的前辈和大人物逝世。
第一位就是享誉国际的投资家查理芒格。他在11月28日离世,享寿99岁。他是“股神”巴菲特的战友,是伯克夏的核心人物之一。
虽然名声不如光芒四射的巴菲特响亮,但芒格也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
巴菲特曾说,芒格拓宽了他的思维:“与其低价收购还好的企业,不如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极优的企业。”
此言让巴菲特得到极大的启示,因为身为价值投资者的他,曾经只爱收购股价大幅下跌的陷困公司,以希望未来股价反映价值时可以获利。
若以结果论来看,芒格注入的新思维,确实是让伯克夏达到了现在的高度。
第二位是金界控股的创办人丹斯里曾立强。在香港上市的金界控股,于12月11日发表声明,证实这位柬埔寨赌业大亨因病在美国离世,享年75岁。
学医出身的曾立强,是在80年代踏入金边打造金界娱乐城,90年代获得柬埔寨政府颁发独家赌牌,崛起成为东南亚著名赌业钜子之一。
经商需逆向思维
曾立强和金界控股的发迹,也能给予商企很大的启示:曾立强要发展博彩娱乐事业,选择了当时正在重建的柬埔寨,最后收获了丰硕的果实,证明经商之道需要逆向思维和勇气,开拓蓝海远胜于在红海与他人厮杀。
第三位是马股的技术分析大师骆敏源。
他是在本月11日因病逝世,享年77岁。 虽然论身家、地位和名气不如以上两位,但骆敏源也是我很敬重的前辈,他也与《南洋商报》合作多年,缘分细水长流。在此,祝他一路走好。
但在我们刊登骆敏源逝世的新闻后,我看到了社媒上面的留言,让我觉得不得不写这一篇感想。虽然大部分人都是表达惋惜,但仍有一小撮的留言让我觉得不堪入目。
做个有素质的人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如果你觉得分析不准,可以选择不看不跟;如果你觉得分析一直不准,那某程度上这也是一种精准,那就去反向操作吧,如果你是对的,那肯定有赚没赔。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不要投资赚钱就是自己英明神武,亏了钱就赖天赖地,怪媒体新闻报道害的、分析师分享“山埃”被带去“荷兰”,就自己没有责任。
再说,逝者已矣,人死为大,即使生前有私人恩怨的,在他人往生后是不是也应该放下执念,说声安息就够呢?
希望大家在网络上留言时,不要太过随心所欲,做个有素质的人;或者,至少表现得像个人。
善用公积金节税/梁仕祥

上一期我的《买股不如钱进公积金》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少讨论,感谢各位读者的支持。这一期,我想进一步补充和厘清一些要点。
我在上篇文中对比了投资标普500指数与公积金派息的回报,并假设标普500的年均回报为10%,长期来看,其复利效果可能远胜公积金。
投资前先自我评估
然而,我想再次强调,股市波动大,投资股票并无保证回报。
所谓的10%回报仅基于标普500指数的长期历史数据,并不代表未来表现。
此外,每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同,做任何投资决策前,务必先自我评估,或咨询专业理财顾问。
适逢报税季,我想补充一个存钱进公积金的好处——节税。
先分享个人经历。作为上班族,我每年3月都会准时报税,然而,当同事们开心地讨论“收到退税了,有笔小钱可以用”时,我却只能沉默不语。这是因为除了正职收入外,我还有投资收益、兼职翻译和专栏稿费等额外收入,这些收入需要申报,因此我不仅无缘退税,还可能需要额外缴税。
后来,我注意到报税表中的减免项目,包括自愿缴纳公积金这一项。
根据规定,自愿缴纳公积金(包括寿险保费和强制公积金缴纳),最高可享有7000令吉的税务减免。
于是,我在报税时填入了去年的自愿缴纳金额,结果我的应税收入大幅减少,从原本需要补缴税款,变成可获得一丁点的小退税额,算是一个小小的惊喜。
享节税派息一举两得
请看以下例子:

从图表可见,若去年自愿缴纳4000令吉公积金,今年报税时可节税240令吉,同时,这笔4000令吉还能享有公积金高达6.3%的派息,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不擅长投资的朋友,如果一次性拿出数千令吉较为吃力,可以考虑每月省下几百令吉用于自愿缴纳公积金。这不仅能有效节税,还能累积更多退休储蓄。
当然,公积金存款在退休前无法随意提取,这确实是个不便。但从长远来看,它能确保退休后的经济安全,让未来更加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