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大马核能政策再调整/章景皓

马来西亚对核能态度的转变,折射出一场能源选择与政治博弈的复杂互动。

核能,这一被称为清洁高效的未来能源形式,自1970年首次被纳入国家议程以来,经历了数次起落。从初步探索到冷静搁置,再到近年的重新审视,马来西亚的核能发展历程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国际事件、国内资源禀赋与公众舆论之间的深刻联系。

早在1970年,马来西亚便开始了核能技术的布局。当时成立的核能应用中心,立志于培养核技术人才,为未来的核电站建设积蓄力量。然而,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全球核能发展蒙上了阴影,马来西亚也因此将核能从电力供应战略中暂时剔除。

伴随着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蓬勃发展,核能逐渐淡出决策者的视野,其在农业和医疗领域的非电力应用成为研究重心。

这样的转变体现了政府在能源选择上的灵活性,但也显现出当时核能安全性和公众接受度的局限。

进入21世纪,气候危机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再次让核能回归讨论的中心。

2009年,拿督斯里纳吉领导的政府明确将核电纳入能源结构的规划蓝图,计划到2030年使核电占比达到全国电力供应的近18%。

然而,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再次让公众对核能的安全性产生疑虑,马来西亚核电计划因而放缓。

尽管如此,政府在随后几年并未完全放弃核能,而是通过公众宣传和国际合作试图重建信任。这种务实的姿态表明,当局依然对核能的潜力抱有期待。

2018年的政局更迭给核能发展带来了新的变量。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明确反对核电计划,认为核废料处理尚无成熟解决方案。核电公司(MNPC)在时任部长杨美盈的指示下随即解散,核电议程再度搁置。

重新审视核能

然而,马来西亚政府在核安全、技术评估与人才培养方面的长期投入,事实上为未来核能重启奠定了基础。这种积累,也为拿督斯里安华政府重新审视核能提供了条件。

自安华上台以来,其政府对核能的态度经历了从谨慎观望到渐趋积极的调整。

尽管安华本人对核电并未做出明确表态,但政府的政策动向和关键部长的表态已透露出重要信号。

2023年,科学、工艺及革新部长郑立慷推介了《2030年国家核技术政策》,这份文件不仅设定了核能发展的战略目标,还强调和平利用核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贡献。

这种转变源于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与国内碳中和目标的双重驱动。

郑立慷在多个场合指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新兴技术的安全性与经济性为核能的发展扫清了部分障碍。

经济部长拉菲兹进一步补充,政府正在完善相关法律和监管框架,为核能的长期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些举措表明,马来西亚政府已经意识到核能可能成为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的重要工具。

马来西亚对核能的重新接纳背后,有着多重现实考量。一方面,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传统化石能源的局限性,让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成为必要选择;另一方面,全球对低碳经济的倡导使核能的潜力重新被放大。

公众对核能的安全担忧依然存在,但技术进步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支持,为政府缓解舆论压力、推进政策落地提供了信心。

(作者为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教授)

 

 
 

 

反应

 

言论

大马产业布局原地打转/骆雅蕙

全球产业链重组,东南亚各国各显神通。越南承接苹果、三星供应链,成了“世界工厂”;印尼靠镍矿卡位新能源电池;泰国全力冲刺电动车,2030年目标新能源汽车占全国30%。

马来西亚呢? 一边谈稀土,一边谈核能,仿佛找到了方向。可当年极力反对的人,如今换了身分,立场翻转。曾痛斥牺牲环境,如今却摇旗呐喊,政策一改,立场也能翻转?如果这是国家唯一的出路,态度转变尚可理解。问题是,世界在向前,我们却在原地打转。

稀土重要,但市场早被中国掌控,占据70%份额。 我国如果只是出口原料,赚的是最薄的利润,背的是最重的污染账。而全球产业正在去稀土化,特斯拉、丰田研发无稀土电机,钠离子电池正挑战锂电池主导地位。

全球稀土市场预计2030年达100亿美元,但等我们铺好供应链,市场还剩多少?

大马气候适合种竹

反观石墨烯,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95亿美元,广泛应用于电子、能源、医疗,甚至可能取代硅,成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关键是,我国不依赖矿产,竹子就能制高质量石墨烯。 大马气候适合种竹,竹子生长快、碳吸收强,是可再生资源。如果真要发展高科技产业,竹基石墨烯不仅能带动农业,也能撬动更大的产业链。

核能呢?我国真的需要吗? 核能是稳定低碳能源,但大马电力充裕,备用率高达40%。问题不在总量,而在能源结构失衡——燃煤、天然气占主导,碳排放高、成本不稳,并不符合未来需求。

核电站造价高昂,单座动辄50至100亿美元,建设期长达10至15年,而全球正走向弃核。 德国、日本相继退场,法国虽仍倚赖核能,但也在调整结构。更何况,核废料处理是百年难题,我国真有能力应对?此时入局,真是明智之举?

相比之下,太阳能过去十年内成本下降90%,全球均价仅0.068美元/千瓦时,而大马太阳能发电占比才6.3%,远低于德国(20%)和中国(15%)。棕榈油废弃物是宝贵的生物质能源,却几乎被忽视,生物质发电占比仅2%。稍加推动,潜力巨大。

氢能更是下一个关键战场。 全球氢能市场预计2050年达2.5万亿美元,日本、韩国、欧盟早已抢跑。

拥充足天然资源优势

2023年,氢能生产成本已降至每公斤3至6美元,而我国拥有充足的水电、太阳能资源,具备发展绿氢的天然优势。要进入全球供应链,这才是我国真正能掌握的话语权,而不是去扛一个高风险、高成本的核电项目。

政府喊着要让大马成为半导体强国,但半导体产业最需要什么?高端材料、稳定水电、数据中心。 这些靠稀土解决不了,靠核能也不现实。数据中心市场狂飙,拼的是低碳、稳定电力,能源结构不调整,半导体强国只能停留在口号。

东南亚各国精准落子,马来西亚还要原地打转?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