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政治冷感 国之警钟/南洋社论
默迪卡民调中心上个月电访来自西马12个州属165个国会选区、年龄介于21岁至30岁的年轻人,得到以下结论:
1.饭碗远比政治来得重要;2.仅6%还关心一个大马发展有限公司(1MDB)课题;3.政治人物是国家问题的根源;4.七成政治冷感,或选择来届大选不投票;5.不超过四成(印裔40%、巫裔28%、华裔10%)看好国家经济。
综合以上结论,朝野政党皆难以讨好。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野党希望联盟还在不停炒作的1MDB课题,年轻人已将之抛在九霄云外;这对国阵绝对是“利好消息”,而希盟会否在此方面调整攻略,则有待观察。
而今,年轻人最在意的莫过于饭碗问题,而事实上,这又岂止是年轻人的问题,对手停口停的“月光族”而言,没有什么比钱更重要,只可惜今天人人都感受得到的通货膨胀,在许多政府高官的口中,成为了轻描淡写的课题。
尽管政府一再夸耀国家的经济增长,默迪卡民调中却只有不超过四成的受访者对本身的经济情况越来越有信心,国家银行的经济报告与人民的财务情状况不成正比,被认为“夸夸其谈”的数据,换来的或许只有反效果。
2013年5·05全国大选,投票率逼近90%,其中极期待改朝换代的年轻选民也踊跃投票,可惜如今大势逆转,竟然有七成的年轻人趋向政治冷感,他们在来届大选选择不投票的可能性极高,要是事实果真如此,国阵政府将间接“受惠”。
81%华裔、61%巫裔及56%印裔视政治人物为国家问题的制造者,这一点或许亦是全民印象。
这两年来,政坛乱象丛生,朝野政党互相攻讦的频率直线上升,在野党通过外媒攻击政府的次数“突飞猛进”,原本“逆来顺受”的纳吉政府在前首相马哈迪与希盟结盟后,开始大举反击,社会撕裂进一步扩张。默迪卡民调没带来佳音。
年轻人是国家接班人,当年轻人开始对政治产生冷感,当年轻人对可以改变国家命运的大选不感兴趣的时候,这个国家的未来,怎么会没有问题?
语言的政治与政治的语言 /邱立本

作者:邱立本
中国新一代说流利普通话,破除300多种方言限制。印度有700余方言,靠英文沟通,但说流利英文人口只有10%。中国语言政治的胜利,对比印度政治语言的失败。
语言是最大的政治。一国只有统一的语言,沟通无障碍,才能凝聚民意。印度的现代化之路,就是被语言的“碎片化”拖了后腿,不仅方言多,文字也多。中国则是历史运气好,方言虽多,但却有统一的表意文字,可以超越“十里不同音”的隔阂。
印度独立后的现代化发展,长期滞后,很多去印度观光的各国旅客,都被那些脏乱的情况所吓倒,经济的发展也大幅落后于中国,背后是社会治理的失败,而治理的老大难问题,原因复杂,但各方都认为印度种姓制度的歧视,划地自限,是严重内耗。
印度最巨大的内耗是方言太多,起码700多种,各说各话。政府承认的方言与文字也有22种。知识界和专业人士靠英文沟通,但能说流利英文的人不到人口10%。
印度一些政客长期自我忽悠,说语言混杂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彰显印度民主。但经济学者的研究则指出,一国之内民众无法沟通,会拖慢经济发展的步伐。
中国也历经语言分裂之苦,全国的方言估计有300多种,但中华民族的福气则是文字统一,自秦始皇以降,书同文的传统,不绝如缕。汉字成为多元民族的黏合剂。历史上,即便非汉族入主中原,也被汉字和儒家文化经典所同化,从元朝到清朝,外族统治者都进入了汉字的天地,元曲和清代的诗词,都丰富了华夏文明,康熙主导的《康熙字典》、雍正的《大义觉迷录》、纳兰性德的凄美诗词,都惊艳中华文化圈。
两岸人民交流无障碍
中国的方言纷杂,但依靠着汉字的联系,让全国民众都可以心灵相通,广东人和山东人讲话“鸡同鸭讲”,但却可以为同一首唐诗而共鸣。这也是世界史的奇迹。1949年两岸分治之后,政治价值南辕北辙,但在语言政策上都一致,都力求“语同音”,无论是国语还是普通话,注音符号还是汉语拼音,都是殊途同归,让两岸人民的交流没有障碍。
这都是中国比印度优胜之处,今天中国的新一代都能说流利的普通话。这样的“语同音”现象,其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
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记得多年前不同省份沟通的困难,发音不同往往导致各种的误会,但如今中国年轻人普通话标准,光听说话,往往分不清楚他们来自哪一个省份。这都是多年来“推广普通话”的结果,落实语音“全国一体化”。
今天印度不同地域的年轻人交流,常常有困难,识字率只有70%多,而中国识字率近98%。这都是中国语言政治的胜利,也是印度政治语言失败的见证。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