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年轻人钱来得太易/蔡晓薇

“小富由俭,大富由勤”这句话,以前对很多人来说是至理名言,但现在听在年轻人耳里,已变成啰嗦且老派到不行的说辞,如今流行的是及时享乐。

现在的年轻人花钱不手软,售价双位数的拿铁、三位数的麻辣火锅、四位数的线上游戏,对他们来说,只是日常生活所需花费,小菜一碟。

这并不代表所有年轻人都有富爸爸做靠山,有者甚至可能是在贫困家庭长大,他们之所以能豪爽地花费,很大原因是钱来得毫不费力。

这包括“太容易借钱”以及“太容易获得援助”。

前者说的是如今网络催生许多线上贷款平台,无需任何抵押,只要简单的身分验证就有钱到手,让年轻人能及时花随便花,先享受了再说。

“先买后付”服务太普遍,让经不起物质诱惑的年轻人越陷越深,最后形成了负债人生。

至于所谓“太容易获得援助”,来自于政府的一片善心,但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政府的苦心。

就如政府曾推出“慈悯青年电子钱包”计划,发放200令吉电子红包给年龄介于18 至20岁的青少年。政府当时的用意是要减轻相关群体的经济负担,但又有多少年轻人是把钱花在刀口上?相信只会是少数。

借贷还款机制弱

国家高等教育基金局贷款门槛低及还款机制弱也是问题之一。该局最近就指一些借款人纵使如今已年满60岁,却都还没还钱。

年轻时借的钱,年老后都可以不还。这借贷机制到底有无问题?答案显而易见。

根据去年10月信贷咨询与债务管理机构报告的数据,我国就有5万3000名30岁以下青年背负近19亿令吉的累计债务。 

之前UCSI民调研究中心的数据也显示,上千名受访年轻人中,多达73%背负贷款,意即约四分之三的大马青年没有足够资金承担财务承诺。这其中,为了享受奢侈生活而借贷的年轻人占了21%。

人人都想做富翁,但若没有妥善的财务规划,甚至喜欢“先洗未来钱”,恐怕能当的就只有“负翁”了。

 

 
 

 

反应

 

言论

政府快出招“追债”/蔡晓薇

以前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现在叫人还钱,除了苦口婆心,还要看人心情。

说的是高等教育基金(PTPTN)借贷者长期拖欠还款,近年的欠款总额已突破百亿令吉。根据早前数据,约有近82万名贷款者还在拖欠债务。

个人认为限制拖欠贷款者出国是最直接了当的“追债”方式。这项出国禁令于2015年在我国落实之初就已发挥功效,还款率逐步提升,在2018年约100万名被限制出国者中,就有逾68万人开始还贷。

然而当时希盟批评此举“没人情味”,并于2018年执政后,为了兑现竞选承诺而取消这禁令至今。

事实上贷款不是资助,借款者在接受资金时已经承诺未来要偿还,而政府追讨并非无情,而是必要的财政管理措施。

当借贷者毕业后踏出社会工作,不再活在学院舒适圈,就需学习如何当个负责任的大人,努力按时还款,是最基本的个人诚信。

或禁欠款者出国

如今团结政府还在评估各种催促还款策略,包括可能再次祭出出国禁令。若希盟当初是因政治因素而取消这禁令,如今则是时候因政治决心而重启,以维护公平的高等教育机会。

除了禁止欠款者出国,政府能做的还有很多,例如与内陆税收局合作,通过个人所得税申报系统追踪欠款者的收入情况。若借款者有固定收入但仍拒绝还款,就可被强制扣除部分薪资作为还款。

对于长期拖欠还款者,采取法律行动是最后手段,包括申请法院催缴令,要求借款者出庭解释欠款问题;抑或申请破产令,确保借款者履行还款义务。

高等教育基金借贷者的还款率低,并非单纯的个人问题,它除了会减少该基金资金回流,影响后续借贷给新生的能力,也会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增加,一旦政府需补贴相关亏损而增加国家财政赤字,影响其他公共项目的资金分配自然不在话下。

正如高等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占比里博士所说,政府不会单靠出国禁令这一招。那政府到底还有哪几招,请快快出招。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