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招牌·语文景·语文服务/林国安博士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最近闲逛吉隆坡武吉加里尔柏威年商场,发现许多店铺的招牌全是中文和英文,不见马来文。他在脸书附图发帖,慨叹自己仿佛“身处中国”,还质问“这里是马来西亚吗?或我们已成为中国一部分?”
马哈迪也表示他理解店铺招牌是为了吸引中国旅客,但是不应凸显中文,我们的国语是马来语文。
其实,马哈迪的“发现”是后知后觉的。“中文招牌”(指的只有中文或突出中文字体字号的招牌)的存在已有一段时间。事缘冠病疫情,许多本地餐馆停业,疫情过后不再复业,而被中资餐饮店铺取代,于是“中文招牌”如雨后春笋,林立街头巷尾。如“永香老铺”、“蜀香十里”、“重庆老火锅”、“五千年·FTY·三国店”等餐饮店招牌,尽见中文,或中文字号大且醒目,显然不符合市政局的招牌条例与标准吧,怎的允许存在?
名牌专卖店不见干预
还有超级商厦里的CHANEL、GUCCI、LOUIS VUITTON(LV)等国际品牌专卖店的招牌也没用马来文,怎不见以捍卫和监管马来语文公共使用为己任的语文出版局(Dewan Bahasa dan Pustaka)的干预?
笔者无意参与对马哈迪的“发现”及其感受和意图的批判,仅从应用语文学的视角,略论店铺招牌与语文景观和语文服务的关系,或有助于反思事态的本质。
店铺招牌是“语言景观”的重要因素。所谓“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主要指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可见的书写形式语言文字的应用,包括典型的街道路牌、店铺招牌、公共广告、建筑物标牌、寺庙楹联,以及非典型的海报、横幅、标语、产品包装、墙壁涂鸦等。
语文景观除了提供特定事物信息意义,其背后还内蕴族群权势关系、身分认同、语文地位、意识形态、经济效益等象征意义。我国市政局规定各类店铺招牌必须显示马来文,而且对招牌上各类语文的使用,如位置、字体字号比例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就是对上述语文景观象征意义的维护。
不过,国际品牌和中资餐饮店铺的招牌,体现的是对企业品牌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主体性的坚持,对丰富社会语言生活、形塑文化多样性,促成多元文化交流融合,是有所助益的。至于语言地位、意识形态与文化多样性、文明互鉴之间的权益如何平衡,是可以深度协商解决的。
为客户做好“语言服务”
招牌是广告的一种形式,其语文使用属于广告语文的范畴,是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的综合结构,为目标客户群提供语言服务(language service),引导消费,从而起着语言文字的工具价值、文化载体和经济效益的作用。
店铺招牌既然是为目标客户群提供语言服务,就须要遵循一定的规约。首先,传达事物信息,语言文字必须明确无误,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例如马哈迪脸书附图所示售卖非清真包点店铺的招牌,服务对象是非回教徒,如果强制附加马来语文说明,岂不多此一举且犯忌?
其次,店铺招牌反映品牌信誉,特别是百年老字号,早已做到“童叟无欺”,深入人心,谁在意缺这少那什么语文、字体字号醒目不醒目的。
总的说来,店铺招牌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营运规则,为客户做好“语文服务”,彰显语言文字的工具价值和经济效益;而在多元民族社会,招牌作为“语文景观”,是各民族语言文化的汇集,社会语言文化生活呼唤语言景观缤纷多姿,百花齐放春满园,促进民族融合,社会和谐。因此,实在无需因为政客的蓄意挑衅而引发种族和语言问题的争议。
倪可敏:根据文化和历史 尊重国语准设多语招牌

倪可敏表示,金宝县议会已开会通过在大会堂门口设立三语招牌。
(怡保30日讯)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倪可敏指出,房政部的指南清楚说明,即容许在国内设立多语招牌。只要能够尊重国语,根据当地文化和历史,是容许设立多语招牌。
他说,任何附属于政府的建筑物,只要尊重国语,是容许中文和淡米尔文招牌,可看到槟城和马六甲甚至有五语招牌,这并非一个课题。
“因此,房政部官员将与金宝县议会进一步沟通,可是我们看到之前没有的现在已有了,即东兴港大会堂大门口的三语招牌已被保留。”
倪可敏也是怡保甲巴央州议员,他昨日傍晚包场与约110名中小学生观看《哪吒2》,在记者会上针对有关东兴港大会堂招牌风波一事作出回应。

倪可敏(后排左八)包场与约110名中小学生观看《哪吒2》。
霹多地设三语招牌
倪可敏说,根据汇报,金宝县议会已开会通过在大会堂门口设立三语招牌,这个新设的招牌是一个正面发展。
“事实证明,我们已在霹雳州多地设立多语招牌,无论是安顺公市、后廊公市,霹雳中差不多100个新村都有中文招牌,大家有目共睹。”
他说,在马来西亚这个多元民族和宗教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彼此尊重,彼此谅解是很重要的一环,昌明政府会继续坚持推行多元和开明政策,以贯彻这个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