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谐校园/黄燕娣博士
借助智能手机的摄影功能和网络的快速传播,校园霸凌事件频频曝光在我们眼前。
从小学到中学,从校内到校外,霸凌事件不断发生。我们不能再将这些视为个案或家丑不可外扬。
深入研究和了解现代青少年的思想,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令人惊讶的事实。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在进步的同时,人们在生活中过度沉溺物质享受和对科技的依赖,导致思想颓废和道德沦丧。与此同时,社会变迁迅速,都市化进程加快,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校园霸凌问题也日益凸显。
我们的教育在内容和精神上,过于强调科学精神,偏重知识的学习,人文教育似乎被忽视。
道德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学校的道德教育课程以考试为导向,重理论轻实践;校园的硬件建设以科技为主,钢筋水泥的建筑中少有花草树木,装饰也以人工化为主,缺乏自然景物和文化色彩;学生行为规范依据校规;考试有固定的模式和纲要等。
为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学校应在课程中加入更多的人文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道德观念。通过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帮助学生了解和尊重他人,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同时,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反霸凌政策,并在全校范围内宣传和执行。让学生、家长和教职员工都了解霸凌行为的定义、后果及应对措施。
在快餐文化和低俗文化的影响下,青少年对艺术和创造的文化不感兴趣,缺乏判断力,认为新的事物就是好的,盲目追求潮流。
因此,传统伦理和道德不受重视,再加上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过于制度化,导致对自我迷失,无法体会自我存在的意义,对未来失去信心。
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处理情绪问题和人际冲突。同时,教师应接受心理健康培训,以便及时发现和介入可能的霸凌事件,并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家长应参与反霸凌活动,共同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并解决冲突。
文化对人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的,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必要注入丰富而有内涵的人文精神,因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制约心理行为。
促进积极校园文化
可以通过增加校园内的绿色植物和自然景观,创建一个温馨、友好的校园环境,减少学生的压力和焦虑,促进积极的校园文化。
定期组织反霸凌主题班会、讲座和工作坊,通过互动活动和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霸凌的危害和预防措施。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赋予他们一定的责任感和参与感,使他们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减少孤立感和敌对情绪。
通过上述策略,我们可以在校园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安全的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健康、积极的氛围中成长。
校园歧视,岂能姑息/许国伟

(示意图取自Pixabay)
先说点往事。
2010年,还是国阵拿督斯里纳吉政府的年代。当时发生了两名不同中学的校长,呛学生回中国的争议言论,经家长举报后引发各界哗然。
虽然时任首相纳吉在内阁指示,各部门必须尽快及严厉解决种族歧视言论的争议,任何官员包括校长一旦证实有错都要接受纪律处分。
但民间组织和在野党仍严厉批评国阵政府,除了批评当局处理缓慢拖延日久,也批评国家干训局长期给公务员灌输种族主义。
当年这件风波过后,“呛学生回中国论”就没再发生了吗?不!接下来类似的言论依然有。
最新的一宗,是一名老师呛学生听不懂国语就回中国,而且还承认不是第一次说这番话。
无法有效遏止问题
教育部长法丽娜是表明态度,即教育部绝不会对校园内的种族歧视行为妥协,也依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行动。
教长这番话,跟15年前纳吉在内阁的指示相比,差別并不大。
显然,涉及种族歧视言论的校长或老师,不论是受纪律对付或调职,都无法有效遏止这问题发生。那么,问题的根源真的是是国家干训局吗?
国阵执政时代,在野党就一再抨击国家干训局系统化地洗脑灌输种族主义,也替巫统攻击政敌。
2018年希望联盟执政后决定废除国家干训局,但政府部门里公务员包括教职员的种族主义思维消失了吗?
更糟的是,当校长或老师对着学生直呛“回中国”,不仅仅是一句气话,更是对学生的国家忠诚度提出质疑。
或许,教育局在处理这类争议言论时,更应该重视的是,不允许任何人利用“效忠”來质疑和攻击别人。
不能只是道歉了事
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学生听到校长或老师可以这么呛人,他们也会有样学样,等到他们长大后,可能也会呛別人回去XX国。
效忠问题,是一个不应质疑也不应挑起玩火的课题。
所以,校长也好老师也罢,呛学生回去XX国,真的不能只是道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