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硬中国和权力新时代/张优杰

习近平
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内部和外部受众提供了两方面的明确意图。他巩固了意识形态支点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决定中国进步的核心方向,希望根据这一指导原则将中国置于世界秩序的中心。
通过在所有权力范式中扩大对权力的控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希望不屈不挠地坚持他对中国的愿景、道路和方向。
在国家主席江泽民时期,当时的普遍特点是权力分散,各派别各自为政,贿赂和腐败猖獗,削弱了党的力量。
当胡锦涛接任时,他无法拆除江泽民建立的党的结构。习近平上台后发起了一场反腐运动,并赶走了所有在江泽民时代获得权力的人。他监督了从胡锦涛和江泽民时代的软实力扩张和战略耐心到他的硬实力清晰和意识形态突出的方法的转折。
习近平认为,胡锦涛坚持邓小平的“保持低调、争取时间、保持耐心”的理论的目标适得其反,使中国屈服于西方的奇思妙想和幻想。
双重战略
习近平不再认为将自己的敌人困在虚假的保证和自满中的做法,适合于中国的下一步发展。
习近平试图通过他的双重战略方针,使他的时代尽可能地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两个主要时代相区别和不同。
首先,让中国站在全球权力的顶端,让世界围绕着中国转;其次,通过硬性措施和内部安全机制加强人民控制,以及通过宣传和民族主义的放大,持续获得公众的买账和合法性,在内部获得持续的合法性。
这是通过打受害者牌,以及升级实现和复兴伟大的中国梦这一共同的超民族主义目标来实现的。
对于中国的内部观众来说,唯一可行的途径是通过战略上的明确和不懈地加强军事和硬实力的自力更生和能力,向西方发出威慑和偏离信息。
正如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政策的强调所反映的那样,他对科技和娱乐业施加了压力,并将重点转向“共同富裕”,而不是个性化的高度成功的机构或人物。
这为习近平设计的文化大革命的新面貌铺平了道路,正如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
大会显示,习近平希望从胡锦涛时期蓬勃发展的以数字为基础的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增长,包括阿里巴巴和腾讯,转变为更符合党的核心意识形态至上的增长,并对其他非党机构的影响和权力进行更严格的控制,包括偏离的倾向。
在告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时,它描绘了他下一步大胆推动党的建设的核心意图。确保政权安全和政治安全,继续推行“全面国家安全观”将是最高的要求。
为此,在习近平的统治下,将继续增加监视国家的开支,加强内部控制,并继续在内部安全方面的开支超过外部安全。
这显示了中共潜在的不安全感,也显示了习近平个人的不安全感,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和中共作为一个政权所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而习近平认为国家的能力和应对措施是不够的。
培养盟友
政治局的调整正好反映了这一点。7名最高政治局委员都是男性,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几个月来幕后平衡各派别以及残酷清洗的高潮。
习近平成功地砍掉了胡锦涛的剩余派系,培养了新的盟友,同时清除了其他对手和威胁。
李克强和汪洋都被排除在政治局之外,这是习近平巩固其权力的另一个迹象,李克强和汪洋都因与曾经是主导派别的共青团的关系而闻名。
在他执政的十年中,习近平无情地解雇了共青团和其他敌对派别的成员,现在他通过这一举措完成了他的重大打击。
李强和蔡奇分别是上海和北京的现任党委书记,他们是根据对习近平和他的议程的忠诚和承诺来选择的。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新的抓手,以前的传统规范或规则没有任何空间,而习近平不培养明确的继任者的选择则加强了这一点。
在硬实力方面不可避免的意识形态和利己主义竞争的新曙光即将到来,这将不再像过去那样由软实力和寻求影响力的追求所推动。
这是一场为争夺纯粹的能力、主导权和彻底的胜利而进行的全面战斗,而世界其他国家仍然惶恐不安。
视频推荐:
印度崛起:亚洲新强权/张优杰

印度于1月26日庆祝其成为主权民主共和国的75周年,展现出成熟大国的实力,其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
根据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发布的《2024年亚洲实力指数》,印度已超越俄罗斯和日本,成为亚洲第三大强国。
这一指数涵盖6年数据,被视为迄今最全面的评估。
此外,《2025年全球军力指数》(Global Firepower Index)将印度列为全球第四大军事强国,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人口红利是核心竞争力
印度的军事实力得益于持续增长的国防预算、现代化建设及庞大兵力储备。2023年,印度成为全球第四大军费开支国,军费较2022年增长4.2%。
印度在国内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方面优势明显。人口红利是其核心竞争力,印度已超越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每小时新增2651名新生儿,远超中国(1016人)和美国(418人)。
在莫迪的领导下,印度的国防和经济改革步伐加快,不仅强化与美国、日本等“印太四方安全对话”(Quad)成员的合作,也因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使美印关系更趋紧密。特朗普长期以来支持莫迪,而美方在制衡中俄方面对印度的依赖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日本因经济衰退和人口停滞,其亚洲实力排名已降至第四。印度则在全球资源竞争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亚洲实力指数》指出,美国仍占主导地位,但面临中国的军事挑战,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已趋于平稳。
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印度正加快经济转型。制造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成为核心驱动力。“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与“自力更生印度”(Atmanirbhar Bharat)等政策,推动印度向工业和科技强国迈进。
军事与科技高速发展
在国防领域,印度加快现代化进程,集中发展导弹系统、核能力和海军力量,提升地区安全主导权。同时,印度在数字科技、太空探索、可再生能源和量子计算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逐步确立其全球科技强国地位。
人口红利为印度的长期发展提供保障。到2030年,印度预计将拥有全球最大劳动年龄人口,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
尽管印度崛起势头强劲,但仍面临多重挑战。印度在全球影响力仍受地缘限制,尤其是在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区域,短期内难以全面取代中国的地区优势。
此外,社会经济差距,地区发展不均,影响印度经济的持续成长。同时,印度的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仍不均衡。
在全球权力格局重塑之际,日本影响力因内部停滞和外部竞争加剧而下降,而印度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俄信任印度甚于中国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使其难以维持过去的高速扩张。在这一背景下,全球经济正向“非中国中心”模式演进,为印度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印度正成为地区经济与安全的关键支柱,在维护区域和平与秩序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过去,印度和日本在战略上共同制衡中国,但如今,印度凭借更全面的实力,正在成为亚洲的新主导力量。
印度还拥有广泛的盟友网络,与中国相比,在全球战略中更具韧性。俄罗斯仍是印度的重要伙伴,其对新德里的信任高于对北京,这不仅源于历史因素,也因中俄关系中仍存战略猜忌。印度对俄罗斯的支持在北极战略布局和应对西方压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