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统一入学标准改革/曾志涛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透露,教育部正在研究为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和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毕业生设立统一入学考试的可行性。这项改革旨在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升学路径,同时改善社会对中六教育的负面印象,创造更公平的深造机会。
笔者认为,若从公平性与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统一入学考试的推行利大于弊。
首先,大学预科班与中六课程的内容与考核方式截然不同,难以直接比较学生的学术能力。这种差异往往令大学在录取过程中面临选择困难,也让学生及家长对录取标准感到困惑。若推行统一入学考试,政府大学将拥有一个更为客观的标准来评估学生学术能力,使录取程序更加透明,也更能体现公平教育的原则。统一教学考试将能更准确地筛选出具备潜力的学生,从而让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
目前,大学预科班与中六的入学管理系统复杂且差异显著,导致大学录取过程中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比对。若采用统一考试,所有学生将依据同一标准参加考试和评分,大学录取流程将变得更加简便。这种一体化的录取模式不仅减少了人力与时间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资源浪费,可以提升教育体系的整体效率。
在统一入学考试方面,我们或许可以参考韩国的大学修学能力试验(CSAT)。
CSAT的考试范围广泛且严谨,涵盖语文、数学、科学、人文学科等核心领域,为大学提供了全面而客观的录取依据。
通过采用统一的考试标准,大学能够高效地匹配学生与录取需求,简化招生流程,同时为学生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应制定完善政策
当然,统一入学考试的推行并非没有挑战。要如何确保考试公平性、制定合理的评分标准,以及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新的考试模式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教育部应制定完善的政策,并通过试点项目逐步过渡,确保统一考试政策实施的平稳性。此外,教育部可在不同地区展开试点计划,为学生提供适应新考试方式的课程或辅导,并针对弱势群体给予额外辅导,确保每位考生在公平条件下竞争。
归根结底,统一入学考试的设立,不仅有助于提升录取过程的公平性,还能大幅提高教育体系的透明度与公信力。这项举措将帮助大学更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术能力,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人才。
尽管推行统一入学考试可能会面临一定阻力,但只要教育部设定明确的目标,妥善规划,统一入学考试将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一步。
关税战殃及己身/曾志涛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四月初宣布对全球各国加征报复性关税,引发市场剧烈震荡。美股科技七巨头应声下挫,在两个交易日内市值蒸发约1.8兆美元(约8兆令吉),其中苹果公司市值缩水逾5330亿美元,跌破3万亿美元大关。
关税原本是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的贸易工具,但此轮调涨关税极可能反噬美国自身经济。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的报告,仅2025年,关税效应将令美国家庭平均损失约4700美元的购买力,消费者物价将上涨近3%。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更警告,若关税全面实施,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恐将收缩达8%,平均工资也将下滑7%。
笔者认为,这场贸易战的胜负账其实不难算。美国政府或可从关税中短期获利,2025年预估进账高达1.4万亿美元,但此举无异于饮鸩止渴。
加剧通胀打击投资
首先,美国各大企业将因原材料与零部件进口受阻而面临成本大增,被迫转嫁给消费者,进而加剧通货膨胀并打击投资意愿。
高盛指出,关税实施后,美国制造业或新增不到10万个岗位,但其他行业因内需疲弱和成本上升,可能裁撤多达50万个就业机会,整体呈净损状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脱钩为导向的政策,正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国虽面临出口压力,却也趁势推动国产替代,并积极拓展东南亚与拉丁美洲市场,逐步减少对美依赖。
4月15日至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我国,不仅强化了马中关系,也提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有助于缓解美国关税冲击。
讽刺的是,本应作为战术手段的关税,在特朗普手中却成了政治造势的工具。可以预见,其代价终将由美国人民“买单”——消费者荷包缩水、企业信心下滑、股市动荡、通胀隐现。欧盟与亚洲多国也对新一轮贸易壁垒感到忧虑,担心破坏全球贸易秩序,阻碍世界经济复苏。
在全球通胀未稳、供应链尚处重构期之际,贸然加征关税极不理智。尽管特朗普后来宣布,对除中国外国家暂停征税90天,但若90天后仍执意走向封闭的贸易孤岛,只会重创本国经济。
短期得势长期失分
再者,中国早已非昔日“吴下阿蒙”,其市场韧性、科技实力与区域合作能力足以化危为机。
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若美国继续挥舞关税大棒,短期虽似得势,长期却将战略失分。
身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大马领导人应看清局势,未雨绸缪,灵活布局出口市场与供应链网络,方能在风暴中稳舵前行,趁势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