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穷富”悬殊吗?/杨欣儒
刚听到电台一个行政议员的访谈,她提到“穷富悬殊”问题。究竟有“穷富”这个词吗?
这里我们来谈并列式合成词。并列式合成词是由AB两个语素构成,当中A和B是意义相近、相对或同类的,例如思想、开关、门户。
这两个语素多数是不能互替的,例如“眼睛”,“眼”和“睛”同义,但我们只能说“眼镜”,不能说“睛镜”;指“吸引人注意力”的“吸睛”,却没有“吸眼”;指轻蔑或厌恶的“遭白眼”,没有“遭白睛”。
同样的,我们只能说“贫富悬殊”,却不能说“穷富悬殊”。
有“贫寒助学金”,没有“穷寒助学金”;有“贫民窟”,没有“穷民窟”;有“贫血”,没有“穷血”。
不过在一些词里,两者却可以互替,例如:“贫苦”和“穷苦”,“贫困”和“穷困”。
“牙齿”也是并列式合成词,“牙”和“齿”有时可以互替,有:“乳齿”和“乳牙”、“智齿”和“智牙”、“齿轮”和“牙轮”。
但我们只能说“牙具”“牙医”,不能说“齿具”“齿医”。
“墙壁”也是并列式合成词,有“墙头”却没有“壁头”;有“围墙”却没有“围壁”。
能“挖墙脚”不能“挖壁脚”
“挖墙脚”比喻对他方的事暗中拆台,能“挖墙脚”却不能“挖壁脚”。
有“墙报”和“壁报”,可本地不敢用“墙报”,怕的是误解同音词“强暴”。
“朋友”也是并列式合成词。当我们说“朋党”时,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的集团;而“友党”是指友好的政党,不是贬义词。
成语有“朋比为奸”,没有“友比为奸”。有“友情”却没有“朋情”,有“友爱”没有“朋爱”,有“友善”却没有“朋善”。
“人民”是同样的合成词。我们只能说“人才辈出”“人财两空”“人际关系”“人口”,却不能说“民才辈出”“民财两空”“民际关系”“民口”。
“思想”也是并列式合成词。
你只能“想入非非”“不堪设想”,却不能“思入非非”“不堪设思”;只能“三思而行”,不能“三想而行”。
总之,使用词语要谨慎,不能任意替换并列式合成词的语素,这样才不能正确表达内容。
【灼见】槟岛哪来的铁路?/杨欣儒
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2021年出版《华文译名手册3》,其中收录各州首府道路的华文译名。这里和大家谈谈道路译名。
道路译名涵盖通名与专名,Jalan Istana与Lorong Swatow的Jalan(路)与Lorong(巷)是通名,Istana(王宫)与Swatow(汕头)是专名。
过去通名jalan音译为“惹兰”,看了真的惹人不爽,现在多数意译为“路”。一些地方把“路”译为“律”,因为方音road的念法是入声,方音的“律”就是入声字。有些地方根据方音把lane译为“冷”,例如纽冷(New Lane)。这些通名译法都是违反华语的译名规则,译名必须根据华语的通名,因为华语是华裔的共同语。有些写法已经约定俗成,似乎很难纠正过来。
《华文译名手册3》对几个通名的意译做出建议:cangkat(岭)、gat lebuh(海墘)、gerbang(门)、lebuh(街)、lebuhraya(大道)、persiaran (道)、solok(径)等。solok也是死胡同,如果这么译法会闹笑话,例如Solok Dungun译为龙运死胡同就有点别扭,还不如龙运径译名为佳。
意译路名须谨慎
道路专名译法有音译,例如吉隆坡的Jalan Imbi的Imbi,燕美就是音译;也有意译,例如Jalan Duta的Duta,大使就是意译;还有音兼意译的,例如古晋的Jalan Dogan Arang,道钢(Dogang)煤炭(Arang)路。意译的路名必须谨慎,否则会造成误解。例如槟岛有Jalan Besi,如果意译为“铁路”,外州人士还会以为是火车的铁路,槟岛哪来的铁路?其他如Jalan Tembaga、Jalan Emas等还是音译为佳。
各地道路音译主要根据方音,视各地方言而异,就如怡保的Jalan Lahat根据方音译名为“拿乞”路。那些取名自当地先贤名字的路名,当然按照其方音名字翻译,例如Jalan Chan Sow Lin陈秀连路。过去华裔没有注意马来语的发音,用方音来翻译的路名就显得笨拙,例如Jalan Besar翻译为Jalan“勿刹”。
有些路名的原名与华文译名大相径庭,例如槟岛的头条路(Jalan Magazine)到八条路(Jalan Sandilands)的华文译名给人感觉莫名其妙。 Jalan Burma(车水路)如果不知道其历史渊源,根本就不知道它早期和运水有关。
作为结束,除了一些通俗的路名如柑仔园路、九洞路都用华语,路名一般人都会按原文名字念,很少会根据华语的念法。华文译名主要是方便媒体和印刷物的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