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歧视,岂能姑息/许国伟

(示意图取自Pixabay)
先说点往事。
2010年,还是国阵拿督斯里纳吉政府的年代。当时发生了两名不同中学的校长,呛学生回中国的争议言论,经家长举报后引发各界哗然。
虽然时任首相纳吉在内阁指示,各部门必须尽快及严厉解决种族歧视言论的争议,任何官员包括校长一旦证实有错都要接受纪律处分。
但民间组织和在野党仍严厉批评国阵政府,除了批评当局处理缓慢拖延日久,也批评国家干训局长期给公务员灌输种族主义。
当年这件风波过后,“呛学生回中国论”就没再发生了吗?不!接下来类似的言论依然有。
最新的一宗,是一名老师呛学生听不懂国语就回中国,而且还承认不是第一次说这番话。
无法有效遏止问题
教育部长法丽娜是表明态度,即教育部绝不会对校园内的种族歧视行为妥协,也依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行动。
教长这番话,跟15年前纳吉在内阁的指示相比,差別并不大。
显然,涉及种族歧视言论的校长或老师,不论是受纪律对付或调职,都无法有效遏止这问题发生。那么,问题的根源真的是是国家干训局吗?
国阵执政时代,在野党就一再抨击国家干训局系统化地洗脑灌输种族主义,也替巫统攻击政敌。
2018年希望联盟执政后决定废除国家干训局,但政府部门里公务员包括教职员的种族主义思维消失了吗?
更糟的是,当校长或老师对着学生直呛“回中国”,不仅仅是一句气话,更是对学生的国家忠诚度提出质疑。
或许,教育局在处理这类争议言论时,更应该重视的是,不允许任何人利用“效忠”來质疑和攻击别人。
不能只是道歉了事
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其他学生听到校长或老师可以这么呛人,他们也会有样学样,等到他们长大后,可能也会呛別人回去XX国。
效忠问题,是一个不应质疑也不应挑起玩火的课题。
所以,校长也好老师也罢,呛学生回去XX国,真的不能只是道歉了事。
以开放对抗排外主义/南洋社论

公民组织社区传播中心(KOMAS)最近在《2024年马来西亚种族主义报告》揭露,国内的种族主义、种族歧视和仇外心理的问题现象持续发生;政客为捞取选票,蓄意煽动及操弄种族宗教议题。
报告还点名披露哪个议员在国会煽动种族宗教情绪,这些没有尽责的国会议员,观念狭隘,愚昧自私,恣意炒作种族宗教课题,破坏团结,导致社会撕裂加剧紧张。
3月21日是联合国组织制订庆祝的“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是倡导对抗种族主义,促进平等、理解与团结,消除种族隔离的重要日子;可是迄今我们却还未正式签署“消除一切种族歧视国际公约”。
立法严惩煽动者
政客及极端主义分子散播的种族优越论、公民权的恩赐、主权遭侵蚀,还有历史的偏见等,都是惹人生气的问题纠扰。
为了规避舆论雷区,遏制问题失控,除了通过立法严惩古惑民众的煽动者,还须通过教育宣导,培养向世界敞开的开放性,以抑制极端种族宗教主义滋长。
那些不懂悦纳异己,观念偏狭的人,多是缺乏开放性的人,他们只偏爱自己已知和习惯的经历,只接受自己习惯的生活方式,因此就没有能力舒适地接触、欣赏、理解别人,才会有排斥、忽视和压抑的情绪。
只有拥有开放性特质的人,才会有与别人快速建立友好和亲密关系的能力,接受人际的相互关联。
个性开放的人会更具同理心,很多时候更易将别人的利益置于自己的利益之上,更有避免冲突和争议的能力。
应学习结盟艺术
今日我们的问题是,观念狭隘的政客为捞取政治利益,会用很多影射和弯弯绕绕,去扭曲和操纵议题,激动起人们的焦虑和恐惧情绪,甚至还有人借此羞辱别人,掌掴别人。
其实,在多元社会的马来西亚,我们理应学习结盟的艺术,接纳多元,尊重差异,学习共存 ,建立平衡关系。
要进步成长,就须砸碎棺廓的禁锢,最简单的步骤是以开放对抗排外和仇外,从而打开一扇了解他人世界的窗户,建立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只要以理性、包容和开放的胸襟,弃绝种族主义,拆除宗教围墙,马来西亚全民就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