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华与中国人血浓于水/蔡维衍
中国驻马全权大使黄惠康博士任满回国前夕,代表中国捐出20万令吉作为“华文独中教育蓝图”发展基金;在这之前,中国首先捐出10万令吉为华总大厦基金,时任中国大使为刘健,之后,中国给马来西亚华教机构(从小学到大学学院)捐款和赠书;2015年,黄大使与夫人更在中秋佳节前夕(当时红衫军号召集会游行到唐人街),特意走访吉隆坡茨厂街,表达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极端种族主义。这一切展示和平崛起伟大复兴的经济大国,有担当地不忘海外华人华侨(海华)的民族亲情。
回忆百多年来,在国家不能保护他们的年代,海华如被遗弃的孤儿,遭受鄙视、侮辱和压迫,可是,当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总是义不容辞的奉献和付出。因此,海华绝不能等同一般的外国人。虽然入籍外国,成了外国公民,但海华与中国是血浓于水的亲人。
(一)海华人口分布
限于旅程及航海知识和经验,早期出洋的海华多就近以南洋为目的地。目前海华总人口约有五六千万人,大多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其中,印尼、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和缅甸占了总数的60%以上,而美国、加拿大和秘鲁也排名在十大海华人口最多的国家之列。
(二)海华汇款(侨批)回故乡
早期的海华都因贫困才出洋谋生,他们开发垦殖,为所在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与血汗。他们克勤克俭、奋斗拼搏,回馈祖国家乡的是将得之不易的血汗钱托寄回家乡,尽赡养父母妻儿及族人的责任与义务;一些靠着自己的勤劳俭朴、苦心经营,由劳工而中介商、批发商,由商业而工业;生活富裕之余,踊跃捐资家乡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在1854至1870年间,省吃俭用的澳洲华工将积攒下来的黄金寄回中国,共有价值3,531,956英镑的黄金和价值560,627英镑的黄金制品;经济情况较为弱势的东南亚海华,则拥有许多“侨批”汇款的历史记录。
(三)海华是所在国与中国合作的奠基者
早年移居各国的贫困华侨,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其中有一些得以积累些少资产,来进行经贸活动。十九世纪70年代初,南洋华侨陈启源先生在广东南海创办机器缫丝厂,开华侨投资国内工业之先河。当年投入资金都是华侨强国梦的一部分;随后如印尼林绍良在中国设立鞋厂以及黄奕聪的企业在华销售额超过150亿美元等。海华扮演着所在国与中国经贸合作的“奠基者”,融入到两国的经贸合作实践中。
(四)海华支援解放革命及抗日战争
东南亚海华以生命及人力来支援革命,可歌可泣。辛亥革命的黄花岗72烈士,就有29位是华侨;海华组织的马来亚抗日军也在二战抗日运动中起牵制作用;孙中山先生多次来马鼓吹革命,在槟城留下不少革命文物。
抗日战争时期,绝大部分(95%)海华分布在东南亚国家。海华回国抗战,以南侨技工最具代表性,他们是一群南洋回国抗日参加运输工作的华侨年轻司机和汽車修理技工;1939年至1942年间,约有3200多名汽车驾驶员和技术工人,在保障滇缅公路的国际运输线上尽忠报国,共有一千多名机工牺牲。
在捐款方面,海华的捐款在中国抗战最危急的关头起到了重大作用。以1939年全年国币18亿元战争军费计,华侨捐款可当三分之一;虽然大部分海华的捐款汇至重庆国民政府,但在1940年陈嘉庚率领的南洋华侨慰劳团到了延安之后,认识到共产党人是真正“公忠爱国”者,不少捐款便在国共合作抗战期间,直接汇给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支援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有文字记载山打根的郑潮炯“卖”了刚出生的四儿,将所得捐献给南洋筹赈会;当时中国媒体有如下评述:“各地捐款最多者为马来半岛,人数少而捐款多者则为英国、菲律宾及南非三地侨胞。”
(五)给力改革开放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侨商率先直接投入资金,引进外资和先进科技及现代管理经验,带动了中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及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华商侨资也是最早进入内陆地区的先锋企业,是内地主要的海外资金。马来西亚金狮集团便是其中佼佼者,它不但在天津、南京和温岭等地投入大量资金,更深入支持东北吉林以及西部成都、贵州、十堰、荆门等地三线企业合营转型。中国出口工业能够很快适应世界游戏规则,得力于海外华商的努力和支持。海华积极购买并介绍大量“中国制造”的产品到全世界,打造中国名牌,为中国货畅销全世界起到了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有60%以上来自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在招商引资方面,世界级企业的纷纷进驻与海华的牵线搭桥不无关系;除此之外,海华向中国公益事业捐款数额也展现了海华的爱国情怀。
(六)总结
今天,我们将海华新老移民统称为海外华人华侨。目前人数约一千万的新移民是指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到海外升学或定居的华人,他们有学识或财力雄厚,散布在南美洲、非洲、北欧、中亚和南欧;至于老移民海华则多来自穷困或半文盲家庭,他们多数来自福建和两广,并以东南亚国家为目的地,他们在中国面临危难之时,已是心系祖籍国;中国领导人到访时,总是不忘邀请他们“常回家看看”。为了避嫌,或许让老移民所在国(如马来西亚)的国民享有免签证权,也是对海华的一种亲情回报。
大阪中国华侨人数10年翻一倍 留学生、富人不断置业

过去10年以来,越来越多中国公民在日本大阪市居住及置业。图为大阪市中之岛。(取自大阪观光局Osaka-info网站)
(大阪24日讯)日本大阪市的中国籍居民人数,在过去10年以来翻了几乎一倍。
除了中央区外,浪速区及西成区华侨居住独栋住宅愈来愈多。由于这两个地区前往关西国际机场十分便利,加上中国经济低迷以及日元贬值,均推动愈来愈多中国公民定居日本。
当中有不少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在日本购买房产,此外也有不少富裕人士通过取得经营管理签证,直接移居日本并置业。
根据住民基本台账人口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大阪的中国籍居民逾2.6万人,但10年后翻了几乎一倍,2024年9月达到约5万人。按国籍来看,数量仅次于韩国,排行第二。中央区的华侨最多,浪速区第二,西成区第三。截至去年9月末,西成区的人数达到了5年前的约1.6倍。
《日经新闻》报道,在西成区西北部的住宅区,不少挂着华丽中式装饰的物业,会传出中文广播的声音。除了挂着“陈、林”“孙、谢”等个人姓氏门牌的房子外,还有挂着公司或特区民宿招牌的房子,与写着日文门牌的房子混杂在一起。
另外,为了面向中国籍居民,浪速区更设有大阪中华学校,当中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部等一条龙。此外,该区到大阪市中心和关西机场交通便捷,由于是开发区域住宅的价格较低,而且在当地通过华侨之间的口口相传等,资讯更广泛传播。在目前开发区域中,中国居民的人口占比达到90%。
有大学教授组建的团队,在2022年末至2023年初期间,走访了浪速、西成两区,并针对中国居民门牌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居留11年至20年的华侨住户占55%,在7年以下的住户也有21%。而且持有永住资格占比达到59%,另外,在日本经营民宿及餐饮等业务的经营管理签证占比15%。
受访者方面,有77%是30岁至49岁人士。而且教育水准高,大学毕业占53%,硕士以上占21%。家庭年收入方面,有一半家庭超过500万日元(下同,约14.76万令吉),其中超过800万日元的占15%。
置业价格方面,约3000万日元的占53%。可以看出高学历、高收入的新中产阶层为置业大军。至于选择物业类型,有小朋友的家庭大多选择独栋住宅,占58%。
新闻来源:BusinessFocus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