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爆炸惨剧,安全警钟/余佩妮

多年跑意外新闻的经验,让我亲身见证过无数火灾现场。火灾现场往往显而易见,即使看不到火舌,远远也能看到翻腾的黑色浓烟。顺着浓烟前行,一定不会迷失方向。

一般容易烧成严重大火的是工厂,尤其是存有化学危险物品的工厂,更是一触即发。人未至现场,远处已能感受扑面热浪;此时,消拯员往往会劝媒体和民众退至安全距离,以防灼伤。

然而,他们却义无反顾,奋力冲上前线灌救。这一幕,始终让我肃然起敬。

4月1日,雪州布特拉高原发生地下天然气管泄漏爆炸事件,烈焰狂烧数小时,高温导致附近300公尺范围内的住家和车辆溶化或损毁。烈焰熄灭,家园已毁,只留下一个触目惊心的“陨石坑”。

恢复家园谈何容易

尽管火势已灭,但对居民而言,灾难才刚刚开始。有人失去了遮风挡雨的屋檐,有人眼睁睁看着多年积蓄购置的汽车化为灰烬。虽说各单位纷纷提供金援与援助,但要恢复家园,谈何容易?

火灾的发生,许多时候与人为因素脱不了关系。这场大爆炸,引发了附近居民的质疑。他们指出,爆炸发生地点的上方和外围,近期正展开工程施工,而施工位置疑似位于地下气管之上。

这是否意味着,施工过程中的不当挖掘影响了天然气管道,最终酿成这场毁灭性灾难?

这个质疑不容忽视。如果爆炸确由施工不当所致,那么相关单位是否做了充分的安全评估?天然气地下管道是否有清晰标识?施工前是否展开严格的安全检查?

这些疑问,必须由专业人士全面调查,还公众一个明确交代。

防患未然比追责重要

当然,我们明白调查需要时间,追究责任更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如此惨重的灾难,绝不能不了了之。必须持续关注进展,彻查事故根源,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

幸运的是,这次爆炸未造成重大伤亡,已是不幸中的万幸。然而,幸运不能成为大意的借口。一次小小的疏忽,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灾难。如果不吸取教训,下次是否还能如此侥幸?

政府、企业、工程单位乃至普通民众,都须深刻反思——在城市发展、基础建设与安全管理方面,是否仍存漏洞?地下管道是否定期检修?施工是否严格遵循标准?应急机制是否完善?

追责是必要的,但比追责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患未然,杜绝下一次悲剧的发生。

 

 
 

 

反应

 

言论

接受册封,务实或投机?/余佩妮

随着斋戒月的到来,每当特定时段,城市道路便挤满赶赴开斋的车辆,形成长长的车龙;此时,经常可见交警强行在几乎动弹不得的车阵中开辟通道,护送某辆车辆优先通行。至于车内乘坐的是哪位高官或拿督,普通市民无从知晓,只能看着这辆车在拥挤的道路上,顺畅无阻地疾驰而去。

很多让路的车内普通市民望向绝尘而去的房车或豪车,心里或许都在想:“我是人,你也是人,我也是一天辛勤工作,与你的公务并无不同,为何我要停下来,让你先行?”

斋戒月的交通拥堵只是冰山一角,它反映的是更大的社会不平等问题,而平等与反对特权,是民主行动党一向的理念。

行动党过去一直坚持不接受国家统治者册封的“拿督”头衔,作为其政治理念的一部分,以示拒绝特权文化,强调平等与反对特权;不过,该党如今决定修改党章,允许党员接受国家统治者的册封,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立场转变。

这可说是行动党向政治现实妥协的一步。

向主流政治文化靠拢

行动党成为执政党一员后,逐渐向主流政治文化靠拢,从拒绝到接受册封,我们可以说这样的改变是为了适应马来西亚政治环境的需要,从过去的“原则性立场”转向更加“务实”的做法,以巩固行动党与其他政党及统治阶层的关系。

这也是行动党前主席林冠英在这次党选落马的原因之一,只因林冠英被指对友党过于强势,不够温和、圆融及“务实调整”。

行动党过去曾批评马华的政党领袖热衷追求“拿督”勋衔,坚持人民代议士应专注于为人民服务,行动党不想成为以前的国阵;如今多年过去了,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最终还是选择改变立场,指该党也开放接受册封头衔。

曾经的批评,如今却成为自己的行动,过去曾谴责其他政党接受册封的言论,如今看来显得矛盾;这里有没有立场的连贯性、双重标准或政治投机行为,不言而喻。

接受勋衔失“草根”形象

政治人物应以服务人民为重,而非追求头衔或荣誉,如果行动无法说明这一改变的原因,可能会引发部分支持者的不满,认为行动党正在失去昔日的“草根”形象。

我们当然希望行动党一如既往坚持透明治理、拒绝裙带关系与贪污,以民为本;接受国家统治者的册封是体现尊重的表现,也适应现在的执政环境。

未来的关键在于,行动党是否能证明这一改变不会影响其核心价值,并且仍然能够坚持透明与公平的施政方针?不要接受了册封就官僚化或与平民脱节,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我们拭目以待。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亚亦君令补选
南洋地产
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BESbsw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