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真的很脆弱/余佩妮
踏入蛇年,在大家同欢共庆之际,却陆续传来各类令人心痛的新闻。
正月初一,美国一架客机在首都华盛顿与一架军方直升机相撞,两机发生爆炸后坠河,无人生还,共有67人遇难。相撞客机上载有乘客和机组成员共64人,军方直升机上有3名军人。
年初三,美国一架小型飞机从宾夕法尼亚州东北机场起飞后不久,在费城一个建筑密集的社区坠毁并引发大火,至少6人死亡。
年初六的早上,一则消息震惊众人,著名台湾艺人大S猝逝。
脑海中出现当年偶像剧《流星花园》中清纯可人“杉菜”的模样。“杉菜”还这么年轻,怎么可能?很多人第一时间认为是新年恶作剧。最后,证实是真的,大量讯息铺天盖地,蜂拥而至。初步诊断她因染上流感并发肺炎,人就这样没了。
生命无常说走就走
生命的无常,总在人们措手不及的情况下到来,一个人前一刻还在荧幕下闪闪发亮,下一秒可能就猝然倒下,让人感叹生命真的很脆弱,说走就走。
我们过去相信飞机是世上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如今却连接发生飞机失事造成大批人死亡,一连串的空难事件打破了这个认知;科技越进步,本应越安全,现在却空难事件频传,是什么部分出现漏洞或人们忽略了什么?
究竟是技术层面的漏洞,还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忽视与疏漏?是人们因自信而放宽了标准?或是对风险有了不同感知?
这样的疑问,也适用于当年冠病疫苗的研发。当年疫情肆虐全球,科学家们以最快速度研发疫苗并投入市场,挽救了无数生命。
改进技术严格检测
曾访问一些医生,医生私下承认,当年冠病疾情肆虐,疫苗的研发时间远比正常药物审批程序短,副作用和长期影响未能完全评估,疫苗在短时间内推出市场,以保人命。
虽然这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权衡选择,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在保护生命的同时,也可能忽略了某些潜在风险?
如今,越来越多报道指出,有人因未知的健康问题猝死,令人不禁产生疑问:这些意外,是否与疫苗有关?还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压力、环境等因素造成?
笔者无意散播恐慌,但科学的发展不该建立在仓促与妥协之上;飞机的安全性来自不断改进的技术与严格的检测标准,医学也该如此。
或许,真正的安全来自我们坚持追问真相,愿意坚持最严格的标准。生命如此脆弱,没有任何侥幸可言。
视频推荐 :
爆炸惨剧,安全警钟/余佩妮
多年跑意外新闻的经验,让我亲身见证过无数火灾现场。火灾现场往往显而易见,即使看不到火舌,远远也能看到翻腾的黑色浓烟。顺着浓烟前行,一定不会迷失方向。
一般容易烧成严重大火的是工厂,尤其是存有化学危险物品的工厂,更是一触即发。人未至现场,远处已能感受扑面热浪;此时,消拯员往往会劝媒体和民众退至安全距离,以防灼伤。
然而,他们却义无反顾,奋力冲上前线灌救。这一幕,始终让我肃然起敬。
4月1日,雪州布特拉高原发生地下天然气管泄漏爆炸事件,烈焰狂烧数小时,高温导致附近300公尺范围内的住家和车辆溶化或损毁。烈焰熄灭,家园已毁,只留下一个触目惊心的“陨石坑”。
恢复家园谈何容易
尽管火势已灭,但对居民而言,灾难才刚刚开始。有人失去了遮风挡雨的屋檐,有人眼睁睁看着多年积蓄购置的汽车化为灰烬。虽说各单位纷纷提供金援与援助,但要恢复家园,谈何容易?
火灾的发生,许多时候与人为因素脱不了关系。这场大爆炸,引发了附近居民的质疑。他们指出,爆炸发生地点的上方和外围,近期正展开工程施工,而施工位置疑似位于地下气管之上。
这是否意味着,施工过程中的不当挖掘影响了天然气管道,最终酿成这场毁灭性灾难?
这个质疑不容忽视。如果爆炸确由施工不当所致,那么相关单位是否做了充分的安全评估?天然气地下管道是否有清晰标识?施工前是否展开严格的安全检查?
这些疑问,必须由专业人士全面调查,还公众一个明确交代。
防患未然比追责重要
当然,我们明白调查需要时间,追究责任更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如此惨重的灾难,绝不能不了了之。必须持续关注进展,彻查事故根源,找出真正的问题所在。
幸运的是,这次爆炸未造成重大伤亡,已是不幸中的万幸。然而,幸运不能成为大意的借口。一次小小的疏忽,可能引发无法挽回的灾难。如果不吸取教训,下次是否还能如此侥幸?
政府、企业、工程单位乃至普通民众,都须深刻反思——在城市发展、基础建设与安全管理方面,是否仍存漏洞?地下管道是否定期检修?施工是否严格遵循标准?应急机制是否完善?
追责是必要的,但比追责更重要的,是如何防患未然,杜绝下一次悲剧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