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比教育素质重要?/黄圣铭
英语是国际语言,所以掌握英语肯定有利于事业和生活。问题是,英语重要过母语和教育素质吗?受英文教育,学生就会变得比较聪明和有能力吗?
母语学校教育,才能把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而且也是学生感觉比较舒适和比较有效率的学习媒介语。因此,绝大部分国家都不会为了所谓国际语言或英语而放弃自己的母语学校,毕竟那是削足适履的做法(芬兰的学校教育是世界上的教育典范,中小学使用的媒介语是芬兰语,英语只作为第二语文)。各国努力的是提升学校教育素质而不是改变教育媒介语。
李宗伟有成就,并不是因为他会英语,而是羽球技术了得;同样的,林丹是因为在羽球场上所向披靡,该拿的冠军都拿了,而成为运动界明星。
有本事最重要
莫言是用中文写作而得诺贝尔文学奖;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也是用其本国语文——日文写作而得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没有出洋留学,靠的是中医再结合现代医学方法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挽救上亿人生命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见,有本事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某种语文。
菲律宾是使用英文为学校教学媒介语的国家,但其国力如何?泰国人的英文水平不会高过我们吧,然而它却是各国游客的首选旅游胜地;日本和韩国是热门的旅游国家,但其国民的英语普及率也不会高过我们吧。
人们喜欢去某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是其旅游品质较好,不会是因为英语流通。何况现在到世界各处“趴趴走”的是讲中文不懂英语的中国游客,很多国家或旅游区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都在推动相关业者学中文用中文。专家有言中国在十年内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超越美国。中文将成为世界上的重要语文而跟英语并驾齐驱。因此英语独霸天下的局面不会永远不变。我们无须对英语过分的崇拜(最近英国就决定引进上海的数学课程,因为上海学生的数理水平多年来位居世界前列)。
政府应把更多资源用在提升各源流学校的教育素质而不是花在复办英校上。政府用公款复办英校,到时家长熬夜排队办理入学,需求强烈下,政府被迫越办越多,到时就会威胁母语学校的生存,威胁我国多源流学校的特色,以牺牲各民族语文水平和传统文化为代价。许多学生也会卡在教学媒介语上无法获得充分教育。
在尊重多源流教育的原则下,复办英校可交由私人和国际学校去办。当然,我们可以在各源流学校加强英语教学,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同时在各大学开办更多英语为媒介的课程,除了可以培养本国更多掌握英语的人才,也可使大学更国际化,吸引更多外国学生到来留学进而提升我国大学的世界排名。
黄圣铭
手术醒来“变外国人”荷少年“母语忘光”只会说英语

荷兰一名少年接受手术醒来后患上罕见的“外语综合症”,一度“忘光”母语。这是作为荷兰地标的风车磨坊。
(阿姆斯特丹26日讯)荷兰出现一起离奇病例,一名少年膝盖受伤接受手术,醒来却完全忘了母语,只能用英语沟通。
这名少年更一度坚称自己在美国,医疗团队起初以为是麻醉导致的短暂混乱,但持续数小时仍未改善,请来精神科医师才被诊断罹患极为罕见的“外语综合症”(Foreign language syndrome,FLS)。
美国Live Science科学新闻网站19日报道,这名少年因踢足球时受伤,送往荷兰一家医院接受膝关节手术,但术后他从麻醉中苏醒时却无法说也听不懂荷语,甚至不认得父母,只能用英语沟通,并反覆坚称自己身处在美国,但他此前仅在学校上英语课时才会使用英语,也没有精神疾病史。
据报道,护理师起初以为这可能是术后短暂的“苏醒谵妄”(emergence delirium),在麻醉药效消退时偶尔会发生。但数小时后少年仍无法说出荷语,医疗团队才请来精神科医师进一步评估。
医师发现少年神智清醒,回答问题时使用带荷兰口音的英语,且表现得相当放松、专心,后来他开始可以用荷语简短回答,但明显仍有困难。少年被诊断罹患罕见的“外语综合症”,这种疾病会使患者突然且无意识地使用第二语言,而非母语。
在手术后18小时,少年已能听懂荷语但仍无法说出口。未料隔天朋友前来探病时他突然恢复,可正常使用母语。医师判断不需进一步脑部扫描或其他神经心理检查,他在手术3天后顺利出院。
这起病例发表于《Journal of Medical Case Reports》期刊,目前在医学文献中仅有9起类似病例,多为白人男性,从母语切换至使用后天学习的另一种语言,而非典型的双语人士。
研究报告作者表示,“外语综合症”在儿童身上极为罕见,认为这可能是全球首起正式纪录的青少年病例。
新闻来源:Ettoday新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