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党改选后的新航向/林恩霆
民主行动党中央改选落幕,外界纷纷为陆兆福喝彩,称赞他手段高明、布局精巧。
然而,若要完整诠释这场选举的意义,还有几组关键角色同样值得关注。
首先,是超过3000名的中央代表。他们是选举的关键,能将林氏派系人马彻底排除,他们当记首功。这些代表可能是资深元老,也可能是草根代表,甚至是年轻一代。但无论年龄层如何,他们的集体目标清晰,使命坚定。
候选人相对年轻
其次,是候选人。整体来看,候选人年龄相对年轻,而年长者似乎较少。这并非巧合,而是因许多国州议员自知不具胜算,主动选择不参选,甚至有行政议员退选。
候选人先自我审视,再接受代表检验,最终选出的中委整体素质可见一斑。
当然,行动党内部并非毫无杂音。部分代表和党员批评该党在部分议题过于沉默,甚至被贴上“静静党”标签。面对质疑,陆兆福并未回避,反而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回应。
他建议让非部长或副部长的国会议员担任国会领袖,以扩大政策发声管道,试图打破沉默,撕下“静静党”标签。这不仅展现了对党内意见的正视,也反映出新领导层勇于迎接挑战、主动调整的态度。
选后,陆兆福迅速抛出“党政分家”论调,强调部长与副部长职务维持现状,与党选结果无关。
这一举措有效降低党争风险,避免因权力斗争引发内部撕裂。
相较于马华“赢者通吃,败者退场”的政治文化,行动党选择让党选回归组织架构调整,而非派系间的角力。这样的安排,既确保了党内稳定,也让竞争更加理性克制。
迎来黄金十年
此外,有人认为行动党的新领导班子迎来了黄金十年。他们获得了宝贵的时间与空间,可在争取马来选票、推动多元路线方面逐步检讨、调整,以避免仓促激进。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竞争者仍在迷失,困于“95%”的旧政治逻辑,使行动党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因此,即使新路线短期内引起不满,在缺乏更好替代选项的情况下,选民仍可能继续支持行动党。
行动党深知部分选民与党员的不满,但为扩大政治版图,他们必须勇敢变革。包括曾被冠上“华人沙文主义”标签的旧时代领袖,在此次党选中也因各派人马的共同利益与使命,被顺势推上神台。
总结而言,这次中央改选不仅是代表集体意志的胜利,也是候选人自我检视的胜利,更是党内改革势力的胜利。
在这黄金十年里,年轻班底能否引领行动党走向更广阔的政治舞台,还需时间验证。但无论如何,这场选举已然成为行动党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当了官改变发声方式/罗汉洲

民主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在党代表大会上表示,行动党不是“静静党”,也不是“做了官就不敢怒敢言”。但他强调,作为政府的一员,必须用不同方式发声,要“有逻辑和技巧地向首相有礼貌地传递想法、协商”。
实际上,陆兆福所说的“有礼貌地传递想法、协商”,正是马华的“看家本领”——内部协商。
然而,这种方式最终却被华社讥讽为“越削越伤”,也让马华因长期抱持协商策略而逐渐衰落。行动党须引以为鉴。
国父东姑阿都拉曼曾说:“反对党在外面大声呱呱叫,我都听不到;但马华在我耳边悄悄说话,我就听到了。”这与陆兆福的“有礼貌地传递想法”如出一辙。
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首相是否听到了,而是他是否愿意接纳、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行动党不能像马华那样,把意见传递出去就算完成任务。
静不静人民心中有数
行动党到底是不是“静静党”?人民心中自有评判。例如:吉隆坡机场“小黑屋”事件、浮罗交怡禁止穿短裤事件、肉骨茶列入国家遗产事件、非回教徒少女因在自己店里穿短裤被罚款事件、非回教徒人士喝酒跳舞遭取缔事件。
在这些备受华社关注的议题上,我们看到的是旅游、艺术及文化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仗义执言,民政党与马华也发声声援,而行动党成员似乎选择作壁上观。因此,有人戏言:“一位张庆信,胜过40名行动党国会议员。”至于行动党是否真的“静静”,人民心中有数。
当然,身为政府一员并不意味着不能公开发声。例如,前年教育部宣布推行“巴勒斯坦团结周”,尽管教育部长是公正党人士,但12名公正党国会议员仍联名发表反对声明。
邓小平曾说:“不论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同理,不论内部协商或公开发声,能解决问题才是好办法。行动党的“有礼貌传递想法”是否有效?
希望联盟1.0至今,团结政府已执政超过4年,从华社的整体反应来看,对行动党的评价可谓贬多于褒。行动党必须正视这一事实,因为“有逻辑和技巧地发声”“有礼貌地传递想法”效果明显不尽人意,值得深思。
凭实际表现赢华社支持
行动党的另一大败笔,是在2018年大选时许下多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取消大道过路费、关闭莱纳斯稀土厂、承认独中统考文凭等。
当时,多位重量级领袖誓言“必定在任期内完成任务”,甚至豪言壮语:“若无法兑现承诺,我收工回家!”华社听后兴奋不已,最终却落得一场空欢喜。
此外,在华小四年级学习爪夷文课题上,尽管华社普遍反对,就连敦马哈迪医生都表示“华人不需要学爪夷文”,但行动党依然力挺该政策,并发表诸如:“学了爪夷文更像马来西亚人”、“学了爪夷文不会变成马来人”、“只是区区3页,就像世界末日一样。”
这些言论无疑让华社感到刺耳。
国阵时代,华人被告诫“要稳定,不要乱”,最终只能选择支持国阵;国阵倒台后,又有人以“难道你要包头做政府?”来吓唬华社,华人于是又选择支持行动党。
如今,行动党似乎已改朝换代,过去掌控党的旧势力式微,进入了“陆兆福时代”。然而,行动党能否凭借实际表现赢得华社心悦诚服的支持?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