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共产主义的支持者?/江振鸿
民主行动党某议员日前指出,以前希盟执政时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遭到了巫统和伊斯兰党的领袖抨击为是共产主义的支持者,但是如今我国外交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日前访华时的大哥论,两党却保持沉默。
首先,在外交关系上,双方所考量的是彼此的利益,并不会再乎对方是共产国还是民主国,是白种人还是黑种人的国家。
我就不相信那些政治老手不懂这个道理。
虽然老左派们常说马共当年的共产主义武装革命斗争对我国的独立有一定的贡献,但是当年不少以马来人为主的军警人员,因为对抗马共而牺牲,留下了无数个不再完整的家庭,却是不争的事实。
马来社会敏感课题
所以,共产主义在我国尤其是马来社会,是个敏感课题。
因此,这些指谁是共产主义支持者的炒作,纯粹是要取悦其支持者的,对此我们无需太过认真看待。
但是,这些抄作共产主义课题的政党及人士,是否可知道,朝鲜这个世界上唯一禁止资本论的共产国家,在前阵子与我国断交前,曾经与我国关系密切,我国当时更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无需申请签证即可入境朝鲜的国家?
而我国与朝鲜于1973年6月30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时,不知当时谁是我国的执政党呢?
此外,也有网民也讽刺当局在外与人(中国共产党治下的官员)称兄道弟,在内却撕掉槟城两家中国湖南菜馆的仿中国文革风格墙纸。
其实,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官方对于文革这个当时给中国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基本上是持有否定的态度。
所以,有关当局处理相关菜馆的仿中国文革风格墙纸手法也许有点激进及太敏感,但是却不会影响我国与中国的关系吧。
最后,在1974年,正当我国军警人员在原始森林内,与当时接受中国执政党中共援助的马共游击队生死相搏时,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却毅然访华,成了东南亚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当时既没有引起华人的反感讽刺,指政府在内围剿以华人为主的马共,对外却与马共的援助者中国建交,也没有引起了一些马来反对党以马来军警人员因为对抗马共而导致的伤亡,来对此大肆炒作,所以在同年的全国大选,敦拉萨领导的国阵大获全胜。
由此可见得,我们的先辈们多么具有政治成熟度,不似我们这一代,可以为了与某个国家的友好外交关系,而闹翻天!
从毛泽东茶壶看社会矛盾/林恩霆
我国脱离共产主义威胁已有33年,今天的共产主义仅是历史与伤痛的象征,犹如日本侵占带来的记忆。然而,历史是记忆,现实中仍需理性面对,如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外交关系。
近期,巴生一家餐馆因使用印有毛泽东肖像的茶壶而掀起争议。一名华裔博主将此拍摄并发布到社交媒体,引发马来社会反共情绪。
毛泽东肖像是否象征共产主义取决于解读:它既可视为历史人物形象,也可被解读为共产主义符号。然而,狭隘的偏见忽略了更广泛的事实:法国、意大利等民主国家至今仍存在共产党,但并未因此引发社会恐慌。
这种情绪背后或许并非单纯的反共,而是混杂了对华人的抵触。一些情绪化的反应,未必清楚不满的具体对象,而是借机宣泄长期积累的情绪。
只是噱头无关政治
事实上,一个茶壶只是噱头,与政治无关。但通过放大这一事件,某些人可能无意间将其推向族群议题。
类似的情绪化行为在我国并不少见。伊斯兰党等宗教领袖常批评女性着装“过于紧身”,甚至有人宣称女性衣着暴露招致性侵是“活该”。
这种论调与将毛泽东肖像等同于传播共产主义如出一辙:都源于个人定力不足与偏见,觉得自己会轻易被一个外来因素所影响。再者,毛泽东肖像真的等同于宣扬共产主义,那是否连印有其头像的人民币也该抵制?这种逻辑显然站不住脚。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非马来人博主试图在这种反华情绪中借势取流量,自以为仅是反共,却忽视背后可能滋生的种族关系紧张。
好比敦马哈迪挑起中文招牌议题时,其真正目的并非针对中国,而是煽动特定选民情绪,这种手法对社会和谐构成潜在威胁。
当然,中国投资者和商家来马来西亚经商时,必须尊重本地法律与文化,但矫枉过正只会损害马中关系和国家经济利益。
这场争议的核心,不在于一个茶壶,而是社会如何摆脱狭隘思维。对女性衣着的过度批评与对毛泽东肖像的敏感,其实源于同一种心理:对不认同事物的恐惧与抗拒。
当社会还在为这些无谓的议题争论时,真正重要的问题,如族群和谐、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却被忽视。
理性与包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摆脱情绪化,才能避免族群关系和国际外交因小事受损。否则的话,这种煽动情绪的行为不仅损害社会和谐,更会掣肘国家的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