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执法砸多元招牌/张燕苹
商业招牌的争议如暴风雨般“席卷”大马社会,不禁让我们这些普通百姓对这个标榜多元的国家感到越来越陌生。
吉隆坡市政厅近期对华人餐馆和食肆招牌进行严格检查,以“马来文不显眼”或“未置放马来文”为由开出罚单。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对于一些完全没有马来文,只有英语、阿拉伯语、日语、韩语等文字的店家,却未采取同样的行动;选择性执法的做法,迅速在社交媒上引发热议。
根据马来西亚中国餐饮业协会主席高浩云,该协会目前拥有超过5000名会员。
目前全国约有1万5000家中国餐厅,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2万家,其协会中30位关系密切的成员因招牌不符合规定而被罚以高额罚款。 当然,相信这还不包括大马华人自身经营的各类华人档口。
马来西亚自诩为多元文化的典范,但令人遗憾的是,首都吉隆坡却因招牌事件不停发酵,而变成了种族与文化的敏感课题,部分政客的短视行为更加剧了矛盾。
招牌不但是商业标识,更是商家本身文化认同的重要象征,以前不曾有问题,但为何现在却有问题呢?试问,要是一个连自身文化多样性都无法尊重和包容的国家,如何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前行?
极端政客言行让人失望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虽致力于招商引资,尤其重视中国这个重要外资来源,但极端政客的言行却频频让人失望,这种内外不一的做法,无疑是在“自毁长城”。
将心比心,投资者和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必然会考虑一个国家的文化包容度和政治稳定性。
旅游部长拿督斯里张庆信在风波中直言,一系列招牌取缔行动已经损害了外国游客对马来西亚的观感,甚至有人质疑马来西亚是否是一个种族主义或宗教极端的国家。他呼吁政客们不要破坏国家团结,以免影响游客信心。然而,这番话却招来了部分政客和议员的围攻,甚至有人公开要求他辞职。
这种对不同声音的压制,无疑加深了社会裂痕,也让人对马来西亚的未来方向感到迷茫。
一个多元文化国家的真正魅力,在于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而不是选择性地打压和排斥。
马来西亚的国际形象会否在这起事件中受到负面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真正多元的国家,应该尊重和包容各种文化,而不是一味地打压和排斥,只有尊重文化多样性,才能凝聚人民的力量创造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
当然,商家应尊重地方政府的规定,但执法单位也不应选择性处理,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矛盾。否则,马来西亚引以为傲的“多元文化”招牌,终将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身为国民,我们期待看到一个真正多元、和谐、有进步和有远见,并且能包容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极端的国家。
关税刀下的应对术/张燕苹
特朗普的关税大刀砍了下来,却不让别人回怼——先给你一刀,再告诉你不可以还手,你也只能咬牙忍受,实在令人困惑。
作为一个小经济体,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小国,当然没有太多的讨价还价空间,我们也只能坦然面对,沉着应战。
在特朗普宣布新关税前,我曾和一位负责商务的朋友聊起。我问他,这是否会加重他的工作压力?他淡淡一笑,从容地回答:“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说得也是,生活何处不是见招拆招?日常面对的挑战,并非每一波风浪都能预见,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特朗普这次“高关税”操作,确实让商界和业者都大吃一惊,尤其是对我国征收高达24%的关税率,远高于许多人的预期。
减少过度依赖特定市场
尽管我国政府已表明不会采取报复措施,但此时此刻,作为小国,也必须通过多方合作,减少对特定市场的过度依赖。
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当然要广结善缘,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但同时,也不能矮化自己,不能放弃本应拥有的尊严与价值。毕竟,贸易合作不只是为了短期利益,更关乎互信和长远的伙伴关系。真正的强者,不是那些一时做出强硬决策的人,而是能在逆境中寻找机会、化解危机的人。
世界这么大,必定有无数条可行的道路。在挑战中,我们应跳出眼前的困局,寻找那些被忽略的突破口。很多时候,机会就藏在转角之间。
也许正是因为贸易战的加剧,才让更多国家重新审视自身的竞争力与合作空间。每个经济体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潜力,我们不必拘泥于与某一国的合作,也可以携手新兴市场,开辟新的天地。
没有哪个国家或市场能永远强势,也没有谁会一直处于弱势。世界不断变化,我们要做的,是调整节奏,找准定位。不是一味讨好谁、依赖谁,而是找回自己的节奏,坚守自身价值。
相信,只要我们保持冷静与智慧,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甚至在这场风暴中逆势而上,化压力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