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长应成抗网络霸凌表率/章龙炎
两个星期前,通讯部长法米称,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一项内阁会议里对社交媒体的网络霸凌表示关切,并已指示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MCMC)及警方采取行动遏制网络霸凌。
在同一个会议,有些部长分享说他们也是网络霸凌的受害者。他们也对社媒假账户表示担心,因为这些躲在假账户后的人可以免责地为所欲为。
法米还说,很多部长相信许多人成为网络霸凌的受害者及默默的受苦,因此他的部门(通讯部)将探讨如何通过减少假账户,进而减少网络霸凌。
法米称部长也是网络霸凌受害者,还特别提出“假账户”的危害。
要接受掌声与嘘声
先谈部长是网络霸凌的受害者。即使我认同部长可能是网络霸凌的受害者,但作为公众人物,面对网络霸凌是不可回避的“职业风险”,要接受掌声,也要接受刺耳的嘘声。
换句话说,部长应成为抗拒网络霸凌的表率。网络霸凌受害者的“天涯沦落人”,成何体统?
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当今政府的任何部长(包括首相)在网络上被霸凌的程度,远远比不上当年的拿督斯里纳吉及其他内阁成员。
现在“团结政府”还有这些人,何不向他们学习?难道现在的部长,连那么一点批评及讽刺等等都受不了?
内阁部长是这个国家的领导,心理素质理应要更强大。
所谓的假账户,我看也包括匿名账户。
在民主社会,公民的权利之一可以选择在网络当个匿名者。当然,有些假账户的设立是为了作奸犯科,这才是政府必须严正看待的。
“网络大使”虚有其名
某些部长为什么那么害怕假账户,特别是那些内容涉及政治人物与政府政策的内容的假户头?
其中一个原因是假账户所上载的内容,不乏真知灼见。
这些内容在监督政府及政府领袖、启迪民智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可能让一些部长丢脸。
对这些内容,有关部长大可利用政府资源光明正大地解释政府的政策,反驳不当或者不正确的论述。
现在某个部门的“网络大使”是虚有其名。有大使之名,无大使之实。说服不是他们的责任。
要减少假账户的另一个路人皆知的原因是:真账户可方便政府有关部门监督审查那些发布与政府向左的讯息的平台与个人,进而限制这些平台和个人的流量。
换句话说,这些真账户也可能成为政府“霸凌”的受害者。通讯部部长都说了,他的一些内阁同僚是网络霸凌的受害者,难道他会先照顾平民老百姓?
别让沉默成了伤害/黄燕娣博士

近年来,我们在新闻和社交媒体上看到越来越多关于校园霸凌、网络霸凌、性骚扰及学生自杀的事件。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独中或华小,也同样出现在政府学校、国际学校、宗教学校,甚至大学校园。
然而,当此类事件发生在独中或华小时,往往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媒体与舆论也容易将矛头指向华文教育体系,甚至质疑独中过于保守,担心负面消息影响招生,损害华教多年来辛苦建立的形象。
其实,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校园问题的发生有其复杂背景,可能牵涉到个人性格、家庭环境,甚至社会或政治因素。
这绝非某一类学校或教育体制所独有的现象,类似的事件在国外或其他机构中同样存在,只是未必获得媒体的广泛报道,或因种种原因未被公开。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学生维权意识的提升,一些原本可能被掩盖的事件得以曝光。虽然这提升了公众对校园安全议题的关注,但也带来了信息快速扩散所衍生的问题。
在事件真相尚未明朗之际,社交平台上的情绪性评论、盲目跟风及网络谩骂,往往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也可能误导舆论方向。
因此,当我们面对校园事件时,应尽量保持客观与理性的态度,避免将个别事件扩大解读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问题,同时也应警惕未经核实的信息传播可能造成的误导。
当然,一旦校园内发生不幸事件,校方应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处理问题,而非逃避或袒护任何一方。因为,这不仅关乎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直接影响校园整体的安全与信任氛围。
建立透明申诉机制
学校有必要建立明确、透明的申诉与调查机制,并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鼓励受害者勇敢发声。设立匿名举报管道或专责单位,让学生相信,他们的声音会被听见、被重视。
在事件发生后,校方必须立即启动迅速且公正的调查,秉持不偏不倚的立场,避免因偏颇判断而伤害无辜,或再次伤害到受害者。
同时,学校应严守信息保密原则,保护当事人隐私,在调查尚未完成前,避免对外散播未经查实的资讯,以减少不必要的纷争与猜测,降低事件带来的二次冲击。
此外,学校应为事件中的所有相关人士提供心理辅导与支持服务。不论是受害者或加害者,事件本身都可能造成心理创伤或情绪困扰。透过专业辅导,可以帮助他们面对问题,也有助于预防类似事件的再度发生。
更重要的是,学校必须在平时就加强教育与宣导工作。透过讲座、课程或工作坊,让师生更深入了解如何尊重他人、正确使用网络,以及性骚扰的界定与应对。唯有从小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共同营造一个友善、尊重、安全的校园文化。
校园不应是沉默的地方。面对问题,我们必须有勇气正视,有制度处理,有教育引导。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造一个安全且值得信赖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勇敢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