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时候休养生息/南洋社论
香港24日举行区议会选举,泛民主派取得压倒性胜利,亲中国大陆的建制派溃不成军。
如此成绩并不让人大感意外,可要是泛民主派的这一场胜利,遭到有心人将之与“反修例”风波划成等号,则荼毒香港已超过5个月的街头和校园暴力行为,或有升级“合理化”之虞。
在区议会选举中,把手中神圣的一票投给泛民主派的选民,未必赞同无法无天的示威暴力活动,而是要反映心中对“一国两制”的忧虑;这一点,以特区长官林郑月娥为首的港府必须理性及深入剖析。
违反基本法的“港独”,应该没有立足之地,换言之,回归22年后的今天,“一国”已是港人一般认同及接受的事实;然而,在“两制”方面,港人尤其是年轻一辈,看来极不愿意“逆来顺受”。
“两制”的定义存在模糊地带,各方对《送中条例》的诠释亦莫衷一是,这也是“反修例”运动愈演愈烈的最大因素,加上“外力”不怀好意地推波助澜,整起风波也就急速陷入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区议会的选举结果,对港府未必尽是坏的一面,对香港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经过这场公平公正,堪称彰显“两制”精神的选举,暴力示威活动就算没法画上句号,至少也该获得缓和或暂告一个段落。
反之,假如暴徒继续走上街头,将泛民主派的选举胜利当作耀武扬威的武器,那么香港必将深陷永无宁日的绝境,而在选举中将手中票交给泛民主派的选民 ,也等于自我陷入“好心做坏事”的窘境。
东方之珠的灿烂已然不再,欲恢复昔日光辉,香港需要一段长时间的沉淀和宁静;这方面,泛民主派跟港府有着同样的责任,任由暴力行为横行无阻,没有任何港人会是胜利者。
香港来届特首选举落在2022年,泛民主派当然想“乘胜追击”,可若到时就算取得胜利,但整个香港已是满目疮痍,试问这种“胜利”又有什么意义?
深情缅怀伯拉/南洋社论
第五任首相敦阿都拉巴达威溘然逝世,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对挚友寄予无限悼念,称赞阿都拉为“伟大胸襟的政治家”,“不贪恋权力”,还赞扬伯拉(阿都拉的昵称)说:“别人落难,也不会羞辱和奚落”。
前首相敦马哈迪也赞赏伯拉“主动退位”,还说“2004年大选,阿都拉最辉煌时刻,率领国阵赢得超过90%的议席”。
当然人们还记得,2008年国阵输掉国会3分2多数议席优势,还痛失5州政权, 在野势力膨胀,伯拉还遭到马哈迪的狠批。
面对负评未恶言相向
其实,伯拉的从政仕途几经波折,有过党争的失利失宠,即使后来当上首相,却因未能与敦马协同配合,频遭马哈迪的狠批,被轻侮为“被4楼男孩操弄”的弱势领导。
个性温和的伯拉还被批“演说单调,乏味空洞”,被揶揄嗜睡,可是面对各种轻蔑的负评,伯拉却表示无所谓,也未恶言相向,显露君子坦荡荡的人格之美。
伯拉,的确是个君子。在中华的文化典藉里,只有人格高尚,仁厚宽和,践行仁义之道,安静坦然的人,才会被称为君子。
在政治,伯拉走过湍急的险滩,攀爬过陡峭的悬崖,然后他卸下重负,走下坡,也没有回头,没有跟别人纠缠不清的恩恩怨怨,更没有痛骂和悔恨。
他经历了命运的波澜,有了锻炼,收获了涵养,谈定与从容,那才是他人生最曼妙的风景。
温和中庸勤勉谦卑
为悼念伯拉,槟州政府将“桂花城大道”重新命名为“敦阿都拉巴达威大路”;他秉持温和中庸的原则,践行宗教伦理,为带动后续的社会改革与善治奠定基础,更让人深情缅怀他的勤勉和谦卑。
如今他被安葬在国家清真寺的英雄陵墓,就是英雄的长眠之地。
他的一生,经历过春花的盛放,夏日热烈的拥抱,秋日温暖的孕育,后来冬的凋谢。
一朵花瓣的飘落,是凋零,可是花瓣飘落一地,却是落英缤纷,是英雄的陨落。
然而,花开绚烂,他没有不捨和留恋,冬天萎谢,曾经沧海,他却淡定从容,这恰是君子在生命最后最好的姿态。
世界喧嚣嘈杂,兴风作浪,争权夺利,我们深情缅怀伯拉温暖人心的“宁静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