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马哈迪已“改邪归正”?/刘泰安

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7月22日身穿伊斯兰党青色外套,出席国盟在吉兰丹哥打峇鲁举办的万人大集会州选造势活动。据报道,这是他第一次在伊党的政治演讲舞台亮相,全面为国盟站台拉票。

伊党副主席、丹州看守副大臣的拿督莫哈末阿马宣称,他欣慰马哈迪“改邪归正”,得以修复后者过去所犯下的错误。他表示,马哈迪的政治斗争理念已经改变,所以,伊党接受马哈迪的支持。

多年来水火不容

众所周知,马哈迪从政以来就与伊党(前称回教党)水火不容,早年为了抗衡声势壮大的伊党,把回教青年运动出身的安华拉进巫统,后来的发展已成为历史。

他本人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攻讦伊党,人尽皆知。近年来他退出巫统后,也曾指责伊党是叛教的政党,因为该党为了得到地位而不惜与巫统及非回教政党合作。

所谓“改邪归正”,是指从邪路上回到正路上来,不再做坏事。其近义词是:改过自新、弃暗投明。

伊党副主席声称马哈迪“改邪归正”,值得玩味。他暗喻马哈迪过去走的是邪路,现在今是昨非。不知马哈迪对此“美言”有何感受?

过度吹牛 让人讪笑

马哈迪在造势活动上表示,他从政80年来,这项活动是他出席过的最大型集会。难免令人感觉他在“自暴自丑”,两度任相长达22年及22月之久,都不曾有过举办如此大型集会的号召力?

他又宣称,国盟很快就能在6州选举赢得全部6州的执政权。信心喊话固然沒错,但过度吹牛,只会让人讪笑啊!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就此讥讽马哈迪如今窘迫无奈,被迫力挺他昔日用“最残酷”手段来对付的国盟成员党之一的伊党。马哈迪和伊党主席丹斯里哈迪阿旺过去曾经互批对方是异教徒,如今却联手合作。

平心而论,站在伊党的立场,该党认为马哈迪现在已“改邪归正”的说法并没有错。但对广大民众(尤其是华社)而言,恐怕马哈迪不但没“改邪归正”,反而“变本加厉”呢!

举个近例,马哈迪7月20日接受某网媒访谈时,评价执政8个月的团结政府是无能(Tidak Cekap)的政府;如果人民继续支持现有的政府,国家的未来将会继续“黑暗”。

称“没批评团结政府”

值得—提的是,他强调,从团结政府组织后,他没有批评过这个政府,并给予足够时间让他们履行各自职务,包括首相和内阁部长。但是,团结政府的部长比较注重薪资和“YB”(尊贵的)头衔,只为了保住团结政府的形式,而忽略治理国家的本分。

马哈迪自称并没有批评过团结政府,根本是自欺欺人。

例如:马哈迪今年3月5日在布城首要领袖基金会上批抨团结政府执政百日,无所作为。虽然安华每天都发表关于他想做什么的声明,但没任何改变。这不是批评又是什么?

此外,由于“马来人宣言大会”被迫取消,马哈迪3月19日在吉隆坡土著权威党总部召开记者会,炮轰以安华为首的团结政府为“独裁者”,无法接受任何批评。这不是更够呛的批评吗?

敦马像似“原子弹”

我日前观赏了现在正上映中的二战题材传记电影《奧本海默》。片中提到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现场看了原子弹首次试爆成功时,突然想起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里的一句話:“我现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灭者。”令人闻之动容!

奥本海默在战后致力于游说国际社会对核能进行管控、避免美苏发生核军备竞赛和防止核扩散、反对氢弹的研发等。虽不是很成功,但不啻有“改邪归正”的意义。

引申而言,马哈迪不是“死神”,却像一枚“原子弹”,不但是“安华政治世界的毁灭者”,也是“这个多元种族国家的毁灭者”。

总之,“改邪归正”这词是不适用于他身上,其反义词如“执迷不悟”、“死不改悔”,倒是比较恰当的形容词啊!



反应

 

言论

政府与媒体,孰轻孰重?/刘泰安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日前在大马新闻学院(MPI)颁奖礼致词中,除了强调马来文的地位和英文的应用,也重申了他对保护媒体履行职责的自由和承诺,因为媒体领域在国家发展的议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同时警告,如果有媒体报道涉及种族主义、宗教、王室(即3R)等敏感问题,政府决不会妥协。

言论自由不能牺牲和谐与团结,因为他优先考虑安全和人民。此番表态,可谓四平八稳,但并无新意。

无国界记者组织(RSF)配合5月3日世界新闻自由日公布了《2024年世界新闻自由指数》报告,显示马来西亚的评分为52.07分,较去年少了10分;从去年排名第73位剧跌至第107位,下跌了34个名次。这也是我国过去3年来首次未在东盟各国中位居榜首。

安华对此的反应并不振奋人心。

他强调,拯救国家和保护人民权利的措施,比取得高分来获得国际认可更重要,因此,他不在乎我国新闻自由排名下跌。

乍听起来,这与某些极权国家的独裁者辩解,为了国家(其实是其本人政权)的稳定,而有必要限制人民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等自由,如出一辙。

通讯部长法米的“解围”也帮不了什么忙。他先在5月4日表示,大马最新的新闻自由指数排名与上届政府相比,仍算不错。隔两天,他又表示,无国界记者公布的这份报告,并非黄金标准,只是让各国评估和考虑如何改善情况。

他的说词,令人深感不无阿Q精神或否定症候群之嫌!

换了位置就换脑袋

巫青团前团长凯利在其播客节目《Keluar Sekejap》就抨击法米,态度“犹如巫统部长”,似乎忘了他来自改革派的人民公正党,他们原是为自由而战。

凯利的批评,委实一针见血。当了官的希望联盟领袖们,似乎都患上“换了位置就换了脑袋”的通病。

另一方面,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5月28日在社媒贴文调侃说:“闭嘴是大马人的特权。它有助于国家安全、稳定与和平。”令人啼笑皆非!

他指出,大马的“自由”就是“没有言论自由”,这种“自由”使得人民除了吃饭,嘴巴在其他时间都可闭上。随着人民获得闭嘴的“自由”,我国已成为“民主典范”。

但人们不会忘记,独立非盈利的保护记者委员会(CPJ)曾在2000年把马哈迪列为“全球10大新闻自由敌人”之一。

该委员会当时指出,马哈迪统治马来西亚近20年,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媒体的控制,包括威胁关闭报馆、限制出版次数、以煽动叛乱罪逮捕编辑和出版商等。

过去当权的马哈迪要人民闭嘴,现在退休的他却指当今政府要人民闭嘴,难道真的“觉今是而昨非”?

无论如何,美国开国元勋、《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第3任美国总统杰斐逊有此名言:“如要让我决定,有政府而无报纸,或有报纸而无政府,我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政府与报纸,孰轻孰重?智者的高见,不言而喻!

以此推理,人民可否因为政府漠视新闻自由的重要性,而选择在下次大选更换此政府呢?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