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鞋白鞋以外的问题/章龙炎
教育部部长马智礼前些时候在一家马来文报章举行的讲座《新马来西亚与国家教育》。两个多小时的活动,谈了不少东西,但是最引起瞩目的是有关政府学校的学生明年开始要穿黑鞋的建议。
我听了,第一个反应是:大事做不了,做小事。第二个反应,穿白鞋的用意是要从小训练孩子懂得注重干净与纪律(我知道,现在很多小学生不是我们时代的小学生,有人代洗),至少要让小小学生穿白鞋。第三,老天,商家怎么办?在宣布之前,有没有与商家讨论过,以让商家有个缓冲期,不至于血本无归。
第四,改变鞋子的颜色,对孩子学习有什么正面影响。有的天才说,不洗鞋可让孩子更多时间学习。我的问题是:每个星期自己动手洗鞋,需要花多长的时间?要节省学生时间,那不让孩子或者减少孩子接触智能手机更实际吗?第五,黑鞋子不那么容易脏,只是表面,难道我们让小孩从小学习“眼不见为净”?
也许,政治人物少在教育课题上胡乱发言,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像有政治人物无需足够的数据,可以“大胆判断”说马智礼是我国历史山最称职的教长,教过去教育部长包括马哈迪、安华和慕尤丁情何以堪!现在小孩接触各种讯息,很精明。要是他们对诸如“承诺不是圣经,只是指南”这样的话举一反三的话,那他们在学校上的道德教育和宗教课,都要付诸东流了!
心血来潮发表个人看法
你可以说这个白鞋换白鞋,本来就是小事一件,是媒体不对把它放大失焦,不突出更加重要的点,例如减轻书包的重量、增加人文科目等。这我在某种程度上同意,但是教长提出这个建议,加一句说他是听到一些家长的意见才提出的。这证明与“教育改革”无关。
要是教长说明年开始,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可选择穿黑鞋也可穿白鞋,甚至其他颜色的鞋子,我看更多人会赞成,也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此举可让家长多一个选择,而不是让家长没有其它选择。这难道不是不少人对“新马来西亚”的期望吗?
从教长的“失误”,我们也可发现一个大问题:很多东西没有在内阁讨论或者在建议阶段,有些部长或副部长却向外公布,有的却心血来潮发表自己个人的看法,试图此来证明他们有权、有做事,但是往往引起反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后继还会有更多。黑鞋白鞋只是其中一个例子。
我们老百姓,一般不会了解政府决策和部长/副部长个人意见的差别。教长下令白鞋换黑鞋,可以马上转为政策(即便是“心血来潮”的宣布);副教育部长随性讲的话,是另外一码事。如果没有atas特别授权或者芝麻绿豆小事的宣布,我们还是听听就好。
轻视实干者的后果/章龙炎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之前及之后,网络世界冒出许多“历史回顾”。最吸引人的是,当时在野、现在在朝且身居高位的政治人物,在社交媒体发布带有“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出卖国家给中国”等讯息的贴文。
纳吉当时因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而遭这些政治人物嘲讽与抨击。
时过境迁,对这些“历史回顾”,有人轻描淡写地说,那是政治。意思似乎是:为了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多数人会接受这样的托辞。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
搞政治,需要有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在涉及国与国之间关系的课题上。综合这些当初在野、后来在朝的政治人物的谈话内容,他们之所以无上限地抨击纳吉,是因为他们没想到真的能从国阵手中赢得政权,对自己的言行也就不设下限。
他们操弄我国与中国关系的课题,主要目的是借此挑拨马来社会反纳吉及他领导的国阵。
吊诡的是,与中国有着剪不断“情意结”的大多数马来西亚华人,却是“义无反顾”反纳吉的族群,而非马来族群。这意味着,希望联盟打出“反中牌”在马来社会中其实是事倍功半。
那纳吉当时是否误读了华人?根据当时的民意,华人整体是较为“亲华”的。
但他们可能认为,与中国建立密切关系是理所当然的,无论谁当首相都不会影响这关系,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反纳吉。或者说,是以“告别腐败”为由反纳吉、反国阵。
从这点看,当时的华人在政治上可说是“画地为牢”,被国内政治宣传误导,没有从马来西亚在国际关系中的特殊地位,尤其是地缘政治的角度,作为选政府的关键考量。
华人偏好善于演说的领袖
更别说重视首相的国际领导才能了。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纳吉被“当草”,说明华人偏好强硬或善于演说的领袖,而非实干有为的国家领袖。
你看,纳吉任内与中国合作无间。当时被抨击得体无完肤的计划,如东海岸衔接铁路(东铁)、马中关丹产业园、宝腾—吉利合作、TRX等,希望联盟执政后却脸皮厚厚地“继承”了下来。没有高度的政治,是蛮可悲的。
所以,民主行动党秘书长陆兆福赠送刻有“东风浩荡,实干兴邦”的锡蜡盘龙雕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是锦上添花。要是陆兆福把“实干兴邦”送给他的老板,那才是雪中送炭,也可与其老板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