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候变化到油棕种植/朱乾海
百万年来,气候变化一直在发生,未来也不会停止,只是未来的变化我们不知道,多少变化是因人类的活动而造成也不清楚。
温室气体,主要是水气和碳酸气,肯定使大气升温,但如果没有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度是摄氏-18度,而不是今天的摄氏15度。
碳酸气在欧洲工业化革命开始时开始上升,因为砍伐森林和燃烧化石燃料加剧。气温平衡受到影响,温度上升乃是预料中事。
气候变化研究数据并不完整。
从1998至2014年,碳酸气并没有增多,接下来恢复上升,导致温度也上升。
这对油棕的好处是加强光合作用,增加生物质,有效的利用水源,从而减轻对油棕不利的干旱。
高温对油棕无害,反而是低温限制油棕的生长,不过,影响油棕生长及产量的最大因素,是季节性雨量。
抗旱能力强
油棕的抗旱能力特强,但长时间缺水,油棕停止开花结果。
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油棕的影响,应集中在年雨量分布,可惜,先进仪器和技术还不能可靠预测多少雨量在什么时候下降。
因此,农艺师还得依赖过去至少10年的雨量分布数据,来预算棕油产量。
气候变化对油棕种植有害也有益。
坏方面是砍伐森林影响气候,间接影响雨量分布及碳酸气释放,更重要是生物多元化一旦遭受破坏,就无法弥补。
好的方面是碳酸气肯定有助油棕增产。
过去30年碳酸气每10年增加20百万分之一(ppm),如果这样的增添率持续,从现在的400百万分之一到2100年600百万分之一,油棕的生物质会大量增加,产量的增加将介于40至75%之间,依温度上升的程度而定。

大砍森林种油棕?
回到砍伐森林,真的有那么凶吗?
根据联合国农粮署的报告:世界29个主要棕油生产国,自1990到2000年,砍伐了7800万公顷森林,但油棕的开发只占390万公顷,即油棕只用了5%的总森林砍伐地。
从2000到2010年,29个国家的油棕种植增加到5800万公顷,但被砍伐的森林只有600万公顷。
因此,近20年世界油棕种植的扩张,就算全部种在原来的森林地,也不外只占被砍伐森林的10%而已。
油棕种植的主要国家是印尼和大马。
有文章指出,从1990至2005年,超过50%的油棕种在前森林地,大马用的是已遭破坏的森林,印尼则是用原始森林。
刚刚读完一份绿色和平批评汇丰银行的文章(67页):“肮脏的银行家——汇丰银行,如何为棕油提供资金破坏森林”(Dirty Bankers – How HSBC is Financing Forest Destruction for Palm Oil)。
文章提出的实例,全是在印尼的油棕园,包括一家大马园丘公司在印尼的油棕园。
油棕树应种多密?/朱乾海博士

油棕种植密度介于每公顷118至158株,但新种时的密度,普遍是每公顷136至143株。
土质好的地方种植密度较低,光照强、水份足的地方种植密度较高,如果种植环境没有足够的光照,密度较低比较适宜。
若有资金问题,有经验的种植人在开始种植时会选择较高密度种植。
树龄尚小,树叶还在伸张中,树冠其实已被此接触。种植密度如果每公顷是136至143株,有按时施肥,气候正常,5年树龄左右的树已有完整的树冠,叶片30至40张(即4至5螺旋圈的叶)。
叶子太多影响产量
叶子太少,浪费光源,产量不高;叶子太多,树与树争夺光照,光合作用弱,叶子和树身增长,影响有性繁殖的果串成形。
既然叶子太多影响产量,多余的叶子必需修割掉。修割叶子还有其他原因:
*采割鲜果串时有空间使力
*割除不撑托果串用途的老叶
*减少散果跌下藏在叶腋里
*减少附生在叶腋的附生植
*除去枯叶和病叶,促进新的健康叶子快速成长
密度太高争阳光
太过密集的树冠,诚如上文所述,不利生产果串。种植密度太高,同样也因争夺阳光,不利产量。
植株愈长愈高,树叶愈长愈长。明显的,采割果串愈来愈困难。
园地阴暗,树行间草木不生导致土蚀。
种植密度和产量的实验做了很多,但却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凭经验,一旦产量下跌而怀疑可能是密度问题所致,将密度稀释,产量很快就提升。
2方法稀释密度
有两个方法稀释密度,一是有规则的稀释,每数株树除去一株,这株树在原来的排列位置上除去后,不会影响整体树的平衡分布。这个方法的弱点是除去的树可能是高产树。
第二个方法是除去“价值低”的树,如染病的、发育不健全的、不打果的、打果特别少的、后来补种而一直长不好的树。
产量特别少的树最好先做记号,然后视察它的产量一年半载,证实后才将它砍除。
经过这一轮稀释,园丘的产量会提升,同时省了一些肥料和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