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全球需求弱·出口订单减 下半年生意更难做
独家报道:苏韵鸰
【商言堂】
主题:下半年生意更难做?
主讲嘉宾: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公会总会长陈芳心
马来西亚零售连锁协会(MRCA)理事郑荣耀
主持人:《南洋商报》助理新闻编辑(专题)李治宏
(吉隆坡1日讯)高通货膨胀重创海外需求,国内消费近期也明显下行,“内忧外患”夹击下,本地工商界预计今年下半年生意更难做。
尤其是各出口导向的行业,“吃粥吃饭”得看今年8至9月的表现,才能判断究竟是惊喜,还是惊吓。
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公会总会长陈芳心透露,全球需求疲软,家具、电器及食品等出口领域皆深受波及,生意量与去年上半年同比,至少锐减30%,新订单大幅度下降。
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中总)总财政拿督孔令龙也指出,全球经济增长今年料降至1.9%,恐怕欧美国家会陷入经济萧条,加上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这一场看不到终点的战争,持续改变全球物品的流动,下半年仍充满挑战。
他们昨日参与《南洋商报》5月份商言堂,题为“下半年生意更难做?”的线上研讨会时,剖析国内商家面对“内忧外患”的多重挤压外,马来西亚零售连锁协会(MRCA)理事郑荣耀也分享了国内零售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冲击。主持人为本报助理新闻编辑(专题)李治宏。

陈芳心
若订单荒持续
或须改革止血自救
“若订单荒持续至8月,下半年出口生意料更惨淡,中小企业必须做最坏的打算,全面改革‘止血’自救。”
陈芳心指出,从事制造业的部分会员反映,今年3至5月的生意量下挫30至40%,甚至有家具出口业者更爆料,去年底已没有新订单。
来自欧美订单大跌
他强调,不仅大马企业,就连今年制造业发展蓬勃的越南,来自欧美国家的订单今年上半年也大跌至少40%。
“过去,欧美消费者每一两年就会更换家具、家电等家庭用品,一般会在7月份开始订购我国的家具如沙发等,但去年起未见大量订单涌入,反而许多地方因通胀问题引发罢工等情况,反映当地人钱不够用,减少支出。”
事实上,官方数据显示,大马4月份出口降至1054.2亿令吉,按年大跌17.4%。
陈芳心指出,如果最迟到今年8月还看不到生意有起色,本地商家和出口商下半年可能面临生意不赚钱,甚至亏本的局面。
“届时企业不能再等,必须采取战略性重组,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可能需要大刀阔斧地裁员(外籍劳工)优化企业改革。”
成本涨利润微
陈芳心形容,我国部分出口商生意额表现不错,但这不代表利润额上升,面对原材料涨价与人力成本激增,已步入利润微薄的难处。
他坦言,在2022年雇佣(修正)法令下,每周工作时间从48小时减至45小时,还有加班费门槛提升至4000令吉,对中小企业而言,每月至少要承担数万令吉的额外开销,还有产假增至98天,都增加雇主的成本。
政府也鼓吹中小企业遵守环境、社会及监管(ESG)要求,参与全球绿色和环保的供应链,这些都需要花钱改革。
在以上种种多重挤压下,企业不得不调涨商品价格,生意额看似有所增长,实际上面对利润微薄,营收瓶颈。
“政府先补救经济,去年中小企业有订单却没有工人(闹人力荒),有蛋糕也吃不到,如今面对没有订单,2025年高收入国的愿景恐怕难以实现。”
他也促请马来西亚外贸发展局(MATRADE)能加大拓展出口渠道的力度,以及海外市场销售,助外贸企业纾困解压。

郑荣耀
零售业趋向谨慎消费
“下半年零售业仍需要面对许多挑战,包括实施奢侈品税。”
郑荣耀指出,国内零售业已逐渐趋向谨慎消费,首季度销售额在食品、个人保健和服饰,反观大型家具或家电销量锐减,整体内销市场明显放缓。
“开斋节零售业销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大跌35至40%。”
他解释,当然,以上数据不能真正反映零售业的实况,因为去年国境重开,加上多次提取公积金措施,市场迎来报复性消费,因此去年的大好表现是特殊案例。
通胀带来高销售额
事实上,零售业今年开斋节的销售额更胜2019年疫前水平,但这是因通胀问题,商品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数额,实际销售数量持平的状态。
来临国内6个州属展开州选举,游子回乡投票也影响零售业,州选一、两个月内消费者手上的资金会流向其他开销。
他表示,我国人口不多,需要吸引外国游客访马消费,让零售业从疫情中复苏,协会盼再与政府协商有关奢侈品税。
有鉴于人力成本持续升高,餐饮业严重缺乏半熟练工人,他透露,目前协会会员展开细化工作,投入二维码点菜系统及机器化,逐渐迈向自助式餐饮,以减低2至3名员工成本,维持营运。
近期餐饮业机器人因低效率被迫“退休”一事,他则回应说,机器人已有不同的使命,之前为应付人力短缺“扮演”服务生,实际上帮助并不大,如今送餐机器人则是肩负成人与孩童用餐新体验,不会被淘汰。

孔令龙
龙头率中小企冲出海外
“我国不应只带动大型企业出口,‘龙头’(大型企业) 跟上脚步,‘龙尾’(不知名中小企业)自己跑(自己顾自己)的情况。”
孔令龙认为,政府应向新加坡学习,凭借淡马锡及凯德集团的实力,在海外积极开拓商业网,带新加坡其他“走出去”在上海设超市,以具有竞争力的租金出租给新加坡企业,把出口商品推向中国市场。
他说,我国政府应重视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政府与私人企业联手走出海外,开拓国际市场的效果。
“国内超过130万家中小企业,小型企业占78%,中型企业则占19%,根本没有额外资金或资源投入研究工作,如何要迈向机械化、自动化或数字化作业,显得求助无门。”
他表示,尤其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落实之际,我国中小企业却表现出“与我无关”参与率很低。
未见大量中国客来马
“贸工部应设立专门的柜台部门,不能笼统地带过,假设我是螺丝生产商可能因不了解协定的效益,也无法从国际舞台从中受益,甚至会被抛在后头。”
孔令龙指出,尽管我国重开国境,但迟迟未见大量中国游客来马,反而更多涌入泰国,令当地旅游业再焕生机。
他形容,今年下半年经济难以预测,全球经济增长今年料降至1.9%,虽然俄乌战争并没有对大马有直接的影响,但关系到燃油价格,我国政府需承担350亿至400亿令吉的燃油补贴。
“燃油补贴的财政负担,也牵动着我国的通胀问题,经济仍面对挑战。”
他建议国内企业采取“3+1”方案,以3项措施达到求存之道的一个目标。3项措施分别是人力资源重组、改变营运模式及重振产品与服务的变现能力。
视频推荐 :
调整寻求新突破/张燕苹
最近写了一篇有关中小企业面对现金流考验的报道,许多做生意的朋友都反映说他们感同身受。
不少做生意的朋友,尤其是开实体店的,都感叹这几年真是太难了。市场行情说变就变,成本高得吓人,客户回款又慢,现金流根本跟不上,很多中小企业几乎是每天在“走钢索”,随时可能被现实逼到绝境。
很多商家原本以为熬过疫情,市场会慢慢好起来,结果现实却狠狠打了他们一巴掌。
市场需求迟迟不振,反而经营成本和各种开支越涨越高。就算是一些看起来有潜力的行业,也因为繁琐的政策和复杂的程序,被拖住了脚步。
不同部门执法标准不统一
根据商家,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全不在预期之中,成本涨幅太快,原材料、租金、水电费样样涨,但客户的消费力却没跟上,利润空间被压得越来越小。
至于有心要投入商界的,即使是要开个店、申请个执照,往往要跑好几个部门,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
此外,也有商家指他们还需要面对执法单位的突击检查的压力,更头疼的是,不同部门的执法标准还不统一,让企业常常无所适从,进一步增加了经营难度。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现金流就是命脉。银行贷款不好批,供应商催得紧,客户付款却慢吞吞,经营压力自然越来越大。
能撑下来的,往往是靠着多年积累的储备,或是老客户的支持;撑不下去的,只能咬牙退场,甚至还要背上一堆债务。
这场市场震荡,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场大洗牌。能在这波浪潮中撑住的,或许能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而扛不住的,也只能无奈退出市场。
做生意不能“按部就班”
问题是,企业要怎么突围?是勒紧裤腰带,缩减成本来熬过难关,还是趁机调整方向,寻找新的出路?事实上,每一轮经济调整,都会有企业在困境中突围而出。可能是因为管理更精细,成本控制更精准,可能是因为产品更有竞争力,或者是敢于创新,找到新的商业模式。
市场再怎么难,机会依然存在。关键是企业要如何在这场考验中找准方向,保持韧性。更重要的是,现在做生意,已经不允许“按部就班”,企业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时刻保持敏锐度,灵活调整策略,才能跟上市场的节奏。
熬得过,就是赢家;熬不过,也未必是终点。关键是能不能在调整中找到新的突破口,毕竟,活着才有机会,挺住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