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

【独家】支援芯片制造 Crest集团深耕半导体业

独家报道:黄晓贤

(吉隆坡12日讯) 随着AI浪潮席卷全球,半导体产业再度受到广泛关注,相关公司的市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令本地半导体业者吸引起更多市场的瞩目。

槟城素有“东方硅谷”之美誉,自1970年起发展半导体产业,至今已积累了40多年的宝贵经验。半导体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出口贡献高达全国总出口的40%,俨然已成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尽管人们普遍知晓半导体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但对于“半导体”的定义及其在电子世界中的实际应用,却鲜少有人能清晰地解释。

Crest集团(CREST,0323,创业板)董事经理林尚威深耕半导体领域超过20年,他表示,实际上半导体早已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非遥不可及的高科技概念,而是每天都会接触到的日常电子产品。

“且不提手机、电脑等高端电子产品,就连普通的电风扇、热水器中都存在半导体的身影。”

什么是半导体

半导体(Semiconductor)是一种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

其特性是能够通过温度、光线、杂质浓度等条件的改变来调控其导电性,这一特性让半导体成为制造各种电子元件及集成电路(IC)的基础材料,如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等。

“半导体的独特特性使得电子设备可以实现逻辑电路、信号放大及转换控制等多种功能。”

他进一步解释,通过改变电压或电流的大小,可以使半导体材料在“导电状态”和“绝缘状态”之间切换,从而在电路中充当转换角色。

“半导体不仅能实现最基础的开关功能,还能用于温控系统、定时控制等功能。以热水壶为例,内部的温度探测功能、风扇的定时开关,乃至目前风靡全球的智能家居概念,这些传统家电中应用的‘物联网’技术,都离不开半导体的支持。”

芯片制造从晶圆开始

他解释,半导体芯片的制造首先从晶圆(Wafer)这一材料开始。晶圆是硅经过复杂加工后的产物。

在晶圆进入后端制造流程时,需要严格进行检查和验证,以确保品质,减少浪费。

“合格的晶圆会经过研磨处理,达到理想的厚度和平整度。”

他继续补充,完成研磨工序后,经过清洗和氧化的晶圆将会进行“掺杂“这一工序,也就是向半导体材料中引入特定介质,改变半导体器件需要的电学属性。不同的电学属性赋予半导体不一样的导电能力,有助后续实现不同规格的导电需求。

“接下来就是光刻技术,也就是将设计好的图形转换到晶圆的过程,也是半导体工艺中最核心的步骤之一。”

在所有与电路结构相关的步骤完成后,就会进入分离和测试的环节,每个晶圆都会被切割成独立的芯片,每个芯片也会进行相应的电学测试,检查功能是否正常,通过检测后随即进入封装工序。

所谓封装,是指用环氧树脂和塑料等材料将芯片包裹起来,为芯片提供物理保护、隔离和绝缘。封装后的芯片会进行最后测试,确保性能与功能符合要求。

强大售后服务团队

科普了半导体的整个产业链之后,此次企业专访的主角Crest集团,才终于登场了。集团执行董事的叶建明详细解释了,在半导体生产流水线上,成像、分析及测试设备如何应用在其中。

成像、分析及测试

在芯片制造的切割环节中,成像设备用于监测晶圆质量;而在导线连接过程中,也需要利用高倍显微镜对微小芯片进行成像观察,确保连接准确。

“光学检查步骤中,也需要用到成像技术去检测质量,毕竟所有的误差都是微米级别的,非常细微,不借助成像技术无法分辨。除外,每个步骤也需要成像技术的辅助,来确认准确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

“封装完成后,芯片被包裹在一个黑色的小型塑料匣子中,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内部结构,这时便需要X光成像设备,或者是声波进行检测。”

随着全球电子产品朝着“更小、更精密”的方向发展,芯片制造工艺不断突破,市场对成像分析的精度要求也日益提高。

传统的高倍显微镜已不足以满足当前工业需求,因此行业正逐步采用多角度成像分析、X光和声波检测等更为先进的技术。

“因此,与其说我们是一家单纯的设备供应商,我更认为我们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专家。”林尚威指出,Crest集团拥有强大的售后服务团队,不同于一般销售器械的公司。

“企业在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未知领域的挑战。而这些高精度设备的投入往往金额不菲,所以我们会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帮助分析具体需求,并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专家

林尚威进一步解释,Crest集团的客户涵盖研究机构、半导体制造商、电子制造服务(EMS)、油气领域、生命科学、学府院校等。

各个行业对精度成像分析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具备行业或学术背景的理科专才来胜任这项工作。

此外,设备送达客户公司后,还需专业编程人员进行定制化操作,将设备系统与客户现有的系统进行整合。这些高精度设备非常精密,售后服务也需要专人定期保养和维护。

“我们所有内部员工都经过严格培训,对各种设备了如指掌,才能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

良好的客户体验才能维护商业关系,而当科技工业领域不断进步,加工工艺日益日益精进时,各大生产制造商也不得不以高科技武装自,作为行业辅助的成像需求也会大大增加。

“如果根据独立报告,虽然成像分析检测领域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因疫情大幅下滑,但若把时间拉长来看,从2020年至2023年,经济逐步复苏之际,这一领域的复合增长达18.72%。”

他认为,科技不断发展是一个长远的趋势,因此成像行业作为辅助角色,将跟随全球行业发展规律稳健前行。

Crest集团已于本周三(9日),在创业板上市。该股首次公开募股(IPO)价格为35仙,目前股价也停留在35仙,持平于IPO价。

反应

 

亚洲周刊专区

OpenAI历史错误 中国AI井喷时刻

作者:宋阳标

美国众议院首席行政事务官向国会办公室发出通知,警告国会办公室不要使用中国的人工智能应用DeepSeek“深度求索”的服务。美国总统府、航空航天总署、海军等也纷纷禁止使用。

美国多名官员表示“深度求索”是“偷窃”,正对其影响开展国家安全调查。中国国内也有一些声音,认为“深度求索”采用蒸馏(提纯)的方式,盗窃OpenAI的知识产权。

据报道,美国人工智能公司Scale AI总执行长亚历山大王在接受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时说,“深度求索”拥有5万块英伟达 H100芯片,但是没有提供证据,并声称不会披露这些芯片,因为这将违反华盛顿的出口管制规定,该规定禁止将这类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出售给中国公司。

美国政府正在调查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入求索”是否使用受管制的芯片,美国有关方面指责这些芯片或者通过新加坡等多个国家转出口到中国。

新加坡贸工部说:“我们预期像英伟达这样的美国公司,遵守美国的出口管制和我国的司法。我们的海关和执法机构将继续与美国对等部门密切合作。”

英伟达表示,公司来自新加坡的营收,不意味芯片被转运到中国,因为营收数据反映的是客户的账单地址,而非最终产品送达的地点。

电脑专家拒评DeepSeek

美国对“深入求索”的压力传导到中国,一些担心无法获得美国签证的电脑专家,拒绝评论“深入求索”。

然而,即使有种种质疑和攻击,美国的微软、英伟达、亚马逊、英特尔、AMD等跨国公司却很快接入使用DeepSeek-R1。一直宣称要调查“深入求索”的微软公司强调,DeepSeek-R1模型已通过“严格的红队测试与安全评估”,并经历“模型行为自动化检测与广泛的安全审查,以降低潜在的风险”。

在“深入求索”的压力之下,OpenAI公司2月1日凌晨突然宣布,其最新推理模型O3-mini全面上线,一次过向所有人开放了O3-mini在ChatGPT和API中的使用权限,包括免费用户。

OpenAI总执行长奥特曼认为,OpenAI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需要制订不同的开源策略。奥特曼表示,“深入求索”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型,OpenAI会开发出更好的模型,但是不会像往年那样保持那么大的领先优势了。

开源模型超越专有模型
用科技创新推动旧功能

《经济学人》杂志认为,“深度求索”的模型,实际上和谷歌和OpenAI的模型一样好,一些人已经开始认为,“证明”不重要,因为它们是将美国模型的智能“蒸馏”(提纯)成为自己软件的结果,但即使是这样,DeepSeek-R1仍然是一个突破。

培育更多经济新增长点

图灵奖得主、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美国人Yann LeCun)说,对于“深度求索”的成功,其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开源模型正在超越专有模型。

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专家、企业家和教科文卫体等领域的代表座谈会,听取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会上,李强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努力培育更多经济新增长点。

梁文锋参加了这次会议。

梁文锋触及的内容是人工智能国产大模型的发展和前景。

在DeepSeek-R1发布之前几小时,中国“稀宇科技”(MiniMax)的海螺上线了语音功能,同日下午,“字节豆包”上线实时语音大模型。

当天晚上,“深度求索”发布DeepSeek-R1模型1个多小时后,“月之暗面”的Kimi就推出K1.5多模态思考模型,两家都称新模型的性能对标OpenAI O1正式版。

知识分子贬低国产技术
中国科研员工作压力大

1月21一日,腾讯开源了混元3D生成大模型2.0;同一天,百度开启“自由画布”应用的公测;“深度求索”团队也在1月28日抛出了两款多模态框架——Janus-Pro和JanusFlow新模型。1月29日,阿里云的通义千问超大规模的MoE模型Qwen2.5-Max正式上线……

上海一位计算机专家表示,多年来,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贬低国产科学技术,“逢中必骂”、“中必输”等论调甚嚣尘上,对中国科研人员冷嘲热讽,对科技进步的成果鸡蛋里挑骨头,近几年来,多名中国顶级科学家非正常死亡,中国的科研人员都冒着巨大的压力工作,这些压力不仅是技术攻坚方面,更多是来自于社会上这些舆论,“深度求索”的成功可谓是狠狠抽了这些大嘴巴子。

他说,“深度求索”的成功,可说改变了人工智能领域由OpenAI一家独大的局面,也改变了赛道,从此以后大家发现,人工智能这条路上,并不是只能遵守美国人的道路。

2月3日,OpenAI发布一款新的人工智能工具“Deep Research”(深度研究),旨在为用户执行耗时的线上研究任务,覆盖领域广泛,从复杂科学问题到推荐汽车等等。有关报道说,Deep Research的能力大有提升,在某些方面大大超过“深度求索”这个头号竞争对手。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指出,“深度求索”崛起,加速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报告认为,“深度求索”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模式,将为其他企业提供有益的借鉴,促进全球人工智能系统的繁荣发展。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现在的“深度求索”也好、其他人工智能公司及其产品也好,都需要在刺刀见红的竞争中实现发展。中国在这个领域,总体还是处于赶超的进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交替领先应该是常态。能否实现持续领先,要看中国的持续努力。

梁文锋小档案

梁文锋1985年生于广东省湛江,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梁文锋毕业于吴川梅小学、吴川一中。2002年,他以吴川一中“高考状元”成绩,考上浙江大学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7年获得本科学位,2010年获得该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主攻机器视觉研究。

梁文锋大学期间正值2007至2008年金融海啸,他当时就与同学组建团队,探索如何通过机器学习进行量化交易,2015年正式创立量化交易公司“幻方量化”,2023年7月创立“深度求索”(DeepSeek),专注于研究和开发人工智能大模型。

新闻来源:亚洲周刊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